书城艺术国际艺术品贸易
14254800000040

第40章 国外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潮流的变迁(1)

第一节 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艺术流派

一、西方近代艺术流派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制度社会,国王贵族以及骑士们都拥有极大的权力;但到公元3~4世纪,就不完全是这样了,出现了商人或称为市民的阶级,经济实力逐渐转入这个阶级手中。

商人、市民的势力最先强大起来的是意大利。意大利半岛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印度、波斯的物产,特别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香料,早就在欧洲进行交易,这些物产用马和骆驼驮着,横越小亚细亚,然后装船运到意大利的港口,例如威尼斯,在那里上陆后就运往欧洲各地销售。意大利的港口,特别是威尼斯,垄断这种通商利益。当这种东西方贸易受到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的威胁的时候,就发生了著名的“十字军之战”。从1096年第一次远征军出发以来,170年内开往小亚细亚的大军就有好几次。这种十字军,一般被称为“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但若按今天的说法,也有商业方面的原因。其中也有人说,十字军是威尼斯的商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劝请罗马教皇和王公贵族发起远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另当别论;不过,由于这次远征,威尼斯市更加繁荣起来,却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十字军总是首先在威尼斯集合整顿,然后乘上威尼斯的船去出征的。在那期间的居留费、船费、购买武器和食物的钱,这些全都落入威尼斯市民的手中。没有钱的贵族和骑士向富裕的市民借钱,作为代偿,不得不想办法,或者出让征收领地租税的权利,或者给予在占领地进行贸易的权利,因此促成了威尼斯经济的繁荣。然而,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结果归于失败,王公贵族的势力急剧衰弱,代之而起的是商人和市民势力的崛起。威尼斯封建制度崩溃,成为市民全盛的社会。

既然威尼斯市达到现在所述的状况,而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不是港口的别的城市又是怎样?关于这点,有必要作一些不同的说明。例如关于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不亚于威尼斯的商业发达的城市。据说,这个城市里居住有以美第奇为代表的许多富裕商人,经营纺织业、银行业,欧洲的贵族要是资金不方便就向他们借贷。罗马教皇注意到这点,在想抑制贵族势力的时候,就给佛罗伦萨商人出主意,也就是让他们赶快去催还借款,贵族方面被迫勉强筹措,或者提供什么权利以代替,结果,贵族的财政更加拮据;相反,佛罗伦萨的商人更加发迹。不用说,佛罗伦萨的商人遭到贵族和骑士们的嫉恨。因此,商人们建立一种组织,在这种组织统治下,把整个城市团结在一起,对抗贵族和骑士的势力。

佛罗伦萨市和威尼斯港这两座城市,在14世纪以后,出现了完全崭新的商人文化和市民艺术。

市民与艺术——这种市民的文化运动、艺术运动,就是所谓文艺复兴运动。所谓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意思,也就是说,笼罩在中世纪阴郁沉滞的气氛中的社会,重新呈现出面目一新的景象。所谓商人,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王公贵族和骑士着重规则、节制和服从,而商人和市民则注意自由竞争。他们富有进取精神,是活跃的,而且喜欢变化。在中世纪,不论宗教、道德,还是艺术,都是保守、严格、贫乏的;到14世纪以后,一种明朗欢快的气氛来到了,绘画也一样。

在商人们的自由主义中产生的新艺术,构图富于变化,色彩明朗,线条生动活泼,受到市民的欢迎。不应该忘记,14世纪以后,和中世纪不一样,艺术的保护者主要是有钱的商人和市民。从宗教方面来说,马丁·路德的新教运动,从道德、科学方面来说,人文主义运动,都是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精神的体现。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近代的美术开始了它的发展。

二、20世纪以前的西方艺术流派

(一)锡耶那画派(Siena School)

拜占庭艺术家定居在锡耶那城,重新从事创作雕刻或画画,他们的艺术——一种具有和中世纪欧洲传统不同的精神的艺术,不能不对13世纪锡耶那的匠人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受到这种影响,也就开始画有一些新鲜气息的画。我们把走在文艺复兴时期前面的这些锡耶那匠人画家叫做锡耶那画派。

锡耶那画派的画多是宗教画,特别是画“圣母与圣婴”的画更多。画面嵌以金属线或镶以红宝石,一半倒像工艺品。当时所画的圣母等,从照片看,并不怎么美,但若从实物看,确是富有感情、颇有人情味的圣母,和中世纪没有表情的作品并不一样。但是,锡耶那画派的绘画没有持续多久,它们就被在附近的大城市佛罗伦萨的势力所压倒,为佛罗伦萨画派的绘画所包围。

(二)佛罗伦萨画派(Florence School)

佛罗伦萨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该派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它是把抽象的神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除了油画外,佛罗伦萨画派在当时多创作大幅湿壁画,主要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上层服务,从而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绘画的面貌。初期代表画家有乔托、马萨乔、乌彻罗;盛期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佛罗伦萨画派在15~16世纪30年代最繁荣;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们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该画派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三)尼德兰画派(Netherland Art)

尼德兰(相当于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一部分地区)在中世纪时,由于自由城市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形成,至15世纪时尼德兰美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客观对象,形成了独立的画派——尼德兰画派。尼德兰画派创造了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写实的风景画;改进了油画技法。代表人物有画家凡·艾克兄弟(Huber and Jan van Eyck)、雕刻家斯拉特(Claus Sluter)、雕塑家和建筑师富里安特(Cornelie de Vriendt)等。1579年荷兰独立后,尼德兰美术发展为荷兰美术和佛兰德斯美术。

(四)威尼斯画派(Venice School)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流派。始创于15世纪后期,繁荣时期是16世纪。威尼斯画派较早采用了从尼德兰画派传来的油画技法,在运用色彩方面胜过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有深远影响。该画派的奠基者是贝里尼父子,代表人物有乔尔乔奈、提香、丁托累托、委罗内塞、卡尔帕乔、梅西那和洛托等。

(五)风格主义

意大利16世纪中后期的美术流派,代表着文艺复兴盛期渐趋衰落后出现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倾向。风格主义出自意大利语“maniera”,指艺术风格及生活态度。16世纪20年代以后,一批艺术家以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为最高典范,从形式上因袭模仿,在风格上追求新奇,但因只得其形而未有其神,而被后人称为风格主义。20世纪以来,西方美术史学界对风格主义重新评价,认为它是盛期文艺复兴美术和巴洛克美术之间的自成一格的流派。代表人物有庞多尔摩、勃朗兹诺、瓦萨里、塞里尼、阿莫内特、勃格纳和普里莫蒂克等。

(六)罗可可

法国17世纪出现的艺术样式。始于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在位),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1715~1774年在位),风格纤巧、精美、华丽而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罗可可(Rococo)一词的含义为“贝壳形”,源于法语“Rocaille”,指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及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罗可可在设计和绘画中的表现可归纳为:曲线趣味(喜用C形、S形和旋涡形曲线),非对称法则,色彩柔和、轻淡,人物塑造注重飘逸性和谐谑性。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代表人物有华多、德·乔埃、勒穆瓦纳、科瓦贝尔、布歇、夏尔丹、格莱兹、弗拉戈那、阿达姆、吉·库斯图、凡尔克纳特等。

(七)佛兰德斯艺术与巴洛克风格

17世纪的佛兰德斯的文化艺术受法国的政治势力所支配。尽管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尼德兰的文化艺术支配着法国,但随着路易王朝的权力增大,那种支配关系却颠倒过来。因此,当时的佛兰德斯的艺术,也随着路易王朝的爱好,转变为巴洛克式的;特别是在绘画方面,诞生了欧洲第一位巴洛克画家,那就是天才的鲁本斯。

巴洛克风格是典型的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巴洛克美术始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强烈的运动感、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之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风格主义的消极倾向,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风靡全欧,并影响其他美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Baroque)一词有“悖理怪奇”之意,这种贬义的称谓表示了18世纪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19世纪后期,巴洛克美术始得到积极评价。代表人物有贝里尼、詹森斯、鲁本斯、凡·戴克、约丹斯、斯莱德斯等。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及荷兰的绘画,代表了绘画从巴洛克画风转向罗可可画风的过渡。荷兰的绘画主要是市民画。

(八)新古典主义(Neo Classicism)

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初风靡西欧的美术样式。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企图重振以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为代表的古典美术,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这是美术史上艺术家首次有意地从风格和题材两方面来模仿古代艺术。新古典主义长期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成为正统,但因其对远古和异国的憧憬和倾向而成为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代表人物有韦恩、莫瑞欧、勒布伦、大卫特、普鲁东、格林、吉罗底特、席拉尔、格罗、安格尔、乌东、卡诺瓦和福莱克斯曼等。

(九)浪漫主义(Romanticism)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兴起的画派。这一画派的主张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作题材选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等,有一定的进步性。在法国,它的政治背景是王政复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这种艺术思潮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旨在抨击现实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革命上,如雨果、拜伦、德拉克洛瓦等,被称为积极浪漫主义;另一种是在尖锐残酷的斗争面前恐惧或憎恨人民革命,把自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幻想的世界里。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重视感情和个性,重色彩和色调的对比,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和艺术独创,强调艺术幻想和激情,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对比的手法。代表人物有籍里柯、德拉克洛瓦和吕德等。

(十)现实主义(Realism)

又称写实主义。西方19世纪兴起的美术思潮。起源于法国,中心也在法国,后波及全欧。现实主义艺术家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又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最适当的题材,无需进行粉饰。“Realism”一词在西班牙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一指艺术的写实手法。而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中二者兼而有之。代表人物有库尔贝等。

(十一)巡回展览画派(Wanderers)

它是俄罗斯美术成熟的主要标志。1863年,彼得堡美术学院的14名学生拒绝学院按常规规定的毕业金质大奖赛的命题,要求按个人的艺术特长与气质自由选题,遭到拒绝后,他们与克拉姆斯柯依一起离开学院,成立了“彼得堡自由艺术家协会”,之后又历经曲折终于在1870年正式成立“巡回展览协会”。活动期从1870年持续至1923年,1871年举行首届展览会,以后几乎每年举行一次,共48次。协会的目的是把他们的作品巡回到全国各中小城市去展览,使俄国的艺术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爱好。他们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作为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因而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