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14252300000065

第65章 评论性报道(8)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认为,如果美国决定对中国发动“货币战争”,中国很可能继续坚持现有汇率制度,并对美国进行报复性贸易制裁。这将减少两国间的贸易,更糟糕的是,这将严重损害全球经济信心。

新华社的这篇评论就是观点综述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经常拿人民币汇率说事。特别是美国,更是把美中贸易不平衡甚至是美国国内的失业问题与人民币汇率联系起来,认为是人民币币值低估,使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产生了不公平的竞争,并影响到美国的失业。

中国一贯主张根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调节人民币汇率,反对别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并且认为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新华社的评论引用了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欧盟驻华大使、中国专家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际组织、知名专家以及媒体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美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损人未必利己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又是现有国际舆论本身所具有的,从国际传播的影响上说,会收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报道效果。

综合来讲,评论类型和评论模式一样,每一种类型的评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力量,不能相互代替。在国际传播中,每一次的评论都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以及相关背景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评论类型。一种、两种甚至三种同时使用都可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评论性报道,倡导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四、评论风格

在美学评论和文艺评论里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叫“风格即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文风中可以看出他的风度品格,其他的像“画如其人”、“琴如其人”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风格”不同于个别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特色和个性,它是通过文学艺术家的众多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品格和形态,反映文学艺术家整体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精神风貌,并且会打上特定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因此,“风格”不仅体现艺术家的个性,也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国际传播中的评论虽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但它与文学艺术作品也有相通之处。将“风格”一词引入中国国际传播评论的报道,意在说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评论的报道“风格”,不仅与评论报道者本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语言表达能力等个性因素密切相关,而且需要与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相适应,需要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

作为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言论性报道,评论由于反映了中国政府和公众的立场和主张,本来就比较受关注。而当这种声音是从中国的官方媒体发出时,它受到的关注程度和影响力又更进了一层。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评论报道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并不是有理就一定要声高,而是要讲究策略,讲究技巧,要有风范、格调。

从个性因素来说,国际传播中的评论同样会打上报道者本人的烙印,报道者的思想情感、认识水平、分析能力、表达技巧都会在评论中有所体现。但从更高的要求来说,报道者还需要能够摆脱自己兴趣爱好和评判标准的局限,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民族性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文化倡导和谐,主张与他国和睦相处。现在中国主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都是这种和谐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国国际传播中的评论性报道也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相适应,要体现中国宽宏大度、讲究礼仪、隐忍求全、厚德载物的民族情怀。

从时代性来说,当前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文化、教育等软实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已具备了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环境与条件,但这种声音的发出,既不能软弱无力,也不能盛气凌人。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力量,要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当代世界大国应有的风范和气势,体现当代中国踏实勤奋、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勇于承担的时代精神。

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这就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评论的风格。它要求我们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民意,而且这种声音的发出,应该是公正的、讲究风范的,是从容的、合情合理的。

第四节 传达中国的声音

一、全面充分体现中国立场

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全面充分地体现中国立场,这是中国国际传播中评论性报道的一个重要内涵。

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各地不断拓展,当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当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此种背景下,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矛盾与磨擦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频繁。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矛盾和磨擦,逐步引起关注的中国已不能采取简单的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许多时候,中国都已不得不表明立场,说明态度,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而这种中国声音的发出,又需要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国际传播目标相一致。

因此,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关切,了解中国在与本国的核心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上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认识中国对国际社会在有关本国发展问题上肯定、否定或赞扬、批评等各种声音的应对之策,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当然,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传播中重视体现中国立场,也要与中国目前的国情与能力相适应。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众多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面对国际上各种名目和形式的干涉甚至是野蛮的行为,中国立场的表达仍然需要在合适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要留有余地,量力而行。

二、学会用不同的声音说话

传达中国的声音,还需要注意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在坚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学会用不同的声音说话。

第一,官方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国际传播评论直接体现中国政府在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就是从官方的角度,站在官方的立场上,通过官方人士来说明和分析问题。

第二,社会精英的声音。主要是专家学者的声音,知名企业家、文艺界、体育界明星的声音等。就是我们的评论内容通过社会精英之口,表达中国社会精英在特定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活动和问题上的认识、看法和主张。

第三,民众的声音。即主要通过社会公众之口,表达中国广大民众对于关系中国切实利益的重大国内国际事件、活动和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从评论的表现技巧上看,官方、社会精英和民众这三种声音,可以根据事件、活动和问题的性质与特点灵活加以运用。或用其中的一种,或用其中的两种、三种。有时候,可以让三者代表中国不同的社会层面,向世界发出同一种声音,体现中国社会在对待和处理特定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上的一致性和凝聚力。但有时候,也可以根据需要,让这三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当然,这主要不是指社会精英和民众可以和政府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主要是指,社会精英和民众有时候可以发出政府不便发出,同时又有必要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声音。

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利用所谓的民意,在舆论以及外交谈判中增加自己的筹码;我们的国际传播评论,也可以充分地通过打民意牌,增加对外舆论压力,提高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谈判筹码。

三、中国与世界同行

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还有一点需要关注,这就是,中国立场的表达,需要立足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需要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的理念。

因此,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告诉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将坚持在全球背景和全球视野下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表明立场。尽管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也会兼顾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追求自身的利益,也重视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

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大国视野,展示一个高瞻远瞩、看重未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

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大国情怀,展示一个珍惜友谊、爱憎有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国。

传达中国的声音,就是要告诉世界——“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

1.如何理解评论性报道与国家外交政策的关系?

2.评论性报道为什么要立足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3.如何理解话语权设置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

4.如何灵活运用评论模式和类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