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质上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发展道路。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更不是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其真正目的是希望在全世界范围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
冷战后,西方盛行一种以捍卫人权、人道主义和民主等西方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等,把人权作为外交工具,对一些国家进行打压,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国与国之间关系带来困惑,也给各国人民造成了灾难。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及媒体无视认识上的差别与实际情况,频频对我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以人权问题攻击我国政府,成为他们谋求政治利益的惯用伎俩。
20世纪90年代,美国更是利用人权作为工具,打压中国,不仅在国内将人权和贸易挂钩,而且在国际组织中几乎每年都提出针对中国的人权提案。人权问题一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四、如何做好人权问题的对外报道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这是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2010年10月在道·琼斯公司北京新办公地开启仪式致辞中的点睛之语。这句话显示了外媒对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中国的关注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我国的人权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权事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在人权领域施压。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人权问题的国际传播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做好人权问题的国际传播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国际传播报道肩负着向世界阐释中国的政策和立场、传递和平友谊信息的使命,在报道人权问题时,必须遵守我国的外交口径,切忌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间接地充当它们的传声筒。
就人权问题来说,一些西方国家热衷于将国际事务、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引入人权领域进行考量。这是它们一向采用的外交方针,也是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人权对它们来讲只是个美丽的借口,而在这个借口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在人权能够为它们带来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就大打人权牌;在人权不能给它们带来利益的时候,就将人权问题束之高阁。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它们以人权为幌子的本质目的,在涉及相关报道时,多做研究、勤思考,力求使人权问题的国际传播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外交事业。
(二)明确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
人权问题涉及范围极广,原则性强,在报道不同的人权问题时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我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这类报道在我们日常的“人权问题报道”中较为常见,比如中新社的一篇稿件《代表谈人权:中国积极稳步推进绝不盲从照搬》。文章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发表《2009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一事,采访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人大代表,明确传递中国一直积极稳步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绝不盲从照搬西方经验的坚定立场,强调美国热衷于谴责他国人权是无端干涉、借题发挥。
(三)多做解释、分析和说明
对于大多数国外受众而言,他们没来过中国,对我国国情并不了解,加之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又与我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往往容易听信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在做相关报道时就要多加入一些背景性的介绍内容,如我国人口、民族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发展差距、人均资源占有量等,使国外受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010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参加西藏代表团的审议,并向代表团的两位来自门巴族和珞巴族的代表连连发问,中新社记者就此采写了一篇《胡锦涛对话西藏“少数民族”代表》的特写。该文非常生动,凸显国家领导人心系西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中国政府千方百计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文章中还加入了诸如“她俩的民族——门巴和珞巴,分别只有八千和三千多人,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等背景介绍,便于受众更好地理解。
再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写的《中国修改选举法 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的稿件,文章加入解释性的背景介绍:按照中国目前的选举法规定,全国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选举中,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些条款被外界称为“农民1/4选举权”。有了这些介绍,受众理解起来便相对容易,也突出了中国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原则的意义。
为服务受众,我们要多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方式、语言体系,积极探索国际新闻传播规律,使我们的国际传播报道能让国外受众看得明白、感兴趣。
(四)尽量使用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标准
做好人权问题的国际传播报道,不仅要让受众理解报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受众接受报道的观点,最起码也要保持不排斥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国际传播的效果。因此在我们的人权问题报道中,应尽量使用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标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报道并不是去主动迎合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价值观,而是致力于探求东西方受众都可以接受的、人类共性的价值观,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儿童的保护、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和关爱,等等。
2010年1月19日,8位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的灵柩搭乘专机回国,国家领导人亲赴机场迎接灵柩,中国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悼念英烈,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再有,2010年8月15日,为表达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中国主要媒体对相关活动予以重点报道。这种体现一个民族对生命敬畏尊重的活动也受到外媒的高度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都就当日中国的悼念活动进行了报道。
(五)注意报道的平衡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历史负担,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决定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各项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方面,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人权问题的国际传播既要展示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又要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报道更具有可信性。新华社2006年曾发表一篇题为《我国15周岁以上成人文盲人数达1亿人左右》的稿件,这篇文章写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已经在短短10年间给近5000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据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15周岁以上的成人文盲人数高达1亿人左右。在剩余的文盲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而其中一大半是女性,扫盲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文章不长,几句简单话语让国外受众感受到中国国民受教育权利取得的进步,也体味到中国并不回避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一种经济和政治现象。全世界对中国模式的广泛认同将为中国外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将巩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地位。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升人权问题的国际报道水平。
案例十三
中国在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大规模搜救行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5月13日播出,记者:卫宁、王玉清等。
中国四川地震的死亡人数在13日已上升到12000多人,中国正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在灾区开展大规模搜救行动。下面请听本台的详细报道。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那里虽然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只有100多公里,但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阻断了外界通往汶川的道路,救援人员迟迟不能到达那里。今天(13日),本台记者刘涛在赶赴汶川的路上也受阻于都江堰市,他从那里发回了报道:
(音响一,刘涛口播)
刘涛:成都往汶川去,必须要经过都江堰。因为山体滑坡,四川省和国家(支援汶川)的一些救援物资也没办法送过去。本来要用直升飞机往那边送,但是因为昨天(12日)都江堰、成都、汶川一直在下雨,雨量比较大,直升机也没法运送物资。
道路不通,是汶川救灾工作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原计划赶赴汶川的中国总理温家宝也不得不改变行程,转而在都江堰一带指挥救灾工作。他要求有关方面尽快打通去汶川的道路。
(音响二,温家宝讲话)
温家宝:这次地震比较大,中心地点在汶川。现在路还不通,解放军正派人想办法打通道路,去抢救被压在废墟里的人们。解放军要多少兵力,就支持多少兵力。
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军人冒着暴雨徒步从汶川周边地区向汶川进发,其中一支医疗分队和1300多名官兵已经在13日中午进入汶川县映秀镇搜救被困在废墟里的民众。
在中国军方总参谋部应急办公室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云说,目前还有大批中国军人正在赶赴四川灾区。
(音响三,李云讲话)
李云:据我们的统计,已经到达灾区的部队大概是16000多人,正在途中的部队是34000多人,(其中)今天(13日)大概能够到达(的有)20000人。为了(让军队)及时赶到,军方调用了11架军用飞机和9架民航飞机,轮班倒(运输军人),现在(军方正)尽最大的努力往那儿送(救灾人员)。
除了派出军队进入灾区开展搜救行动外,中国还从各地调集了大批救援人员驰援灾区。中国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由于房屋结构不同,幸存者存活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搜救工作因此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音响四,王振耀讲话)
王振耀:当务之急主要是救人。目前需要大量人员进入灾区实施救援,检查倒塌的房屋中是否有幸存的人,检查是否有遇难的人,集中精力实施大面积搜救。只要有一线希望,(政府)就要保证实施救援。
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中国卫生部已组织了1000多人的医疗应急队伍,随时准备赶赴四川地震灾区。
(音响五,毛群安讲话)
毛群安:现在已经在(地震灾区)现场的医务人员有四五百人。指挥部给我们下达的指令(是),在第一阶段先准备1000多人(的医疗队伍),随时准备派往灾区。我想,只要前方需要,我们一定会从各地派遣满足前方要求的医疗队员去(灾区)。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先生说,从各地调集的救灾物资也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音响六,罗平飞讲话)
罗平飞: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了地震救灾应急资金8.6亿元(人民币),统筹用于各方面的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民政部(也)已向地震灾区调拨救灾帐篷6万多顶和5万床棉被。
为帮助灾区民众渡过难关,中国各界也纷纷采取行动。截至13日18时,中国红十字会已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价值超过1.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愿意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提供援助。中国民政部官员表示,中国欢迎国际社会对四川地震灾区提供援助,会及时将接受的捐赠款物送达灾区。
这篇报道于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采写,是前后方配合报道的一篇典型作品。
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条生命。人的价值被摆在第一位,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本文虽未出现“人权”一词,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