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14252000000005

第5章 答题技巧(4)

3.举例说明型

举例说明题,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考法。这种题目最鲜明的特点便是给出一个观点,让你举例来证明。我们看2009年的第二道简答题:

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举例说明题,题中已经给定了一个观点:社会的凋敝衰零反而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题材之源。你就举例说这个观点,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艺、盛唐转衰时的中国文艺、北宋南宋之交的宋词、嵇康风流、李煜落寞、杜甫深沉、稼轩悲讴……这些例子都能举。反正要说的就是一个中心点——苦难的岁月,繁荣的文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采用例证法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一个泥潭,就是追求铺天盖地地堆砌例子,而缺乏实在的对例子和观点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这势必导致文章流于空泛,没有深度,此为大忌。因此,同学们平时练习例证法的时候,务必要学会用具体化的例子去分析论点。

一般而言,举例说明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例子+例子分析+主观评价。

4.现象分析型

现象分析题,顾名思义,就是列出一个现象,要求同学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2011年的最后两道论述题就是这种类型:

美国3D大片《阿凡达》创造了全球电影票房的新纪录,引发了全球电影对3D技术的热烈追逐,这一势头并影响到了其他艺术领域,请你就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创作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领域出现了快餐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更有人批评这是社会文化生态的“污染”,请你结合具体实例,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这一问题展开阐述。

一般而言,现象分析型会侧重当前的艺术前沿问题,比如新媒体技术、艺术商品化、文化产业、艺术的雅俗问题、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艺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所以,同学们平时必须对艺术学的前沿热点有所关注,防止考试时碰到盲区。

一般而言,现象分析型的答题思路是:论点+例子+例子分析+主观评价。

5.材料分析型

材料分析题,就是摘选出一段作品,请你对这个作品进行理论的分析。这种题型可以直接考查考生们的材料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题型。2005年的《湖心亭看雪》之短文分析就是此类:

要求:从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出发,重点赏析艺术刻画的精妙之处;表述力求精炼,不必面面俱到,长篇大论。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本文非常优美,意蕴无穷,用来考查考生对意境的理解,最好不过,只可惜这种题型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再次出现,基本也是以文学为主,因为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有各自的专业术语体系,对各门类艺术考生来说,任选哪一门都有所不公。因此,出文学分析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是中国人,也学了那么多年中文,而文学基本性之重要也毋庸多言,从公平角度而言,当然是文学的概率居高。

遇到文学作品分析题,一般需要将作者及其社会背景说出,将文章大意说出,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分析文章,或者是叙述之精妙、或者是内容之高格、或者是神韵之飘逸,又或者是时代之映射,按照韦勒克的方法,这些都无外乎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两大层面。最后给出一个富有新颖独到、溢满骚情的评价,来一个优美的结尾。

当然,材料分析题也并不只是局限于文学作品领域,还有一类内容很可能考到,这就是美学理论著作的材料分析。命题人也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美学著作中摘出一段某大师的话,然后让你分析。比如从莱辛的《拉奥孔》里摘一段关于拉奥孔之雕塑与诗歌之间形式差别的一段材料,然后请你分析,那么同学们就得从艺术传达目的和其传达媒介特质的关系去谈。当然,我一直以为,考试如果能这么出题,那才是真正考同学阅读文献的能力。

一般而言,材料分析型的答题思路是:作者+背景+大意+分析+评价。

第二节 谋篇

审题完了之后,就要开始谋篇了。谋篇也就是布局,或说搭架子、列提纲,如果记忆力有限,不能在脑子里列提纲,那么最好在草稿纸上列个提纲。列提纲有助于框架体系的搭建,有助于中心思想以及各分论点的明确,不至于跑题。它最后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一、确定整篇文章分成几个分论点来分析。

二、各段落、各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之间要有一个逻辑思路。

三、这几个分论点,哪个详说,哪个略说。

四、每一个分论点的段落怎样去阐明,提出一些什么论点,运用一些什么论据。

谋篇的优劣在文章的结构中可以得到具体的验证。结构就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为读者所接受。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展得开,评论就会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反之则层次紊乱,线索不清,中心论点得不到有力的证明。

一般来说,整个文章的谋篇,应该由标题、引论、正论、结论几个部分构成。标题要求直接点出论述的中心,引论要求提出总观点,正论一般由两到三个分论点组成,结语要求呼应总观点,下面具体说说这几个方面。

1.标题

所谓“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实际上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好的标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具体化,务必要题文相符、贴切,让人叫得响、记得住。我们看2005年的一道论述题:

谈谈你对法国的文学家J·里卡尔杜说:“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之说的理解。(从你自己的阅读或艺术欣赏经验出发,举例可以不限于小说。)

2005年这道题出的水平非常高,尽管问的是西方文艺中从重内容到重形式的发展流变,但是问法却非常高明,用的是法国新小说提倡者里卡尔杜的一句话。很多人没能看明白问题的意思,就直接中镖了。像这种40分的论述题,你若能加上一个标题,标识有一个中心论点,就显得言之有意,判卷者一眼就能看出你要说什么,那岂非善哉?而你的标题又取得切合题意,同时具有形式意味美感,那岂非妙到毫巅?

这里可以先看一些同学们取的标题:

冒险的叙事和叙事的冒险

小说的前世今生

古往今来的冒险与叙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菊与刀——古典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艺术的沉淀与不羁

艺术古今的轮回

夹着艺术奔跑

黑格尔与克罗奇的辩论

当汤显祖遇上约翰·凯奇

肉与灵

上面的标题基本都有缺陷,要么是含混不清、要么是范围太大、要么是想得太偏。看看下面这个标题:

“说什么”和“怎么说”——谈西方文艺从所指到能指的变迁

这个标题简短有力,直接扣住里卡尔杜说的话,同时又阐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形式上,说什么与怎么说都为三个字的一个词组,且都有一个“说”字相同,充满了协和美感,从说什么到怎么说又有一种递进的美感,整个标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优美的。用这样一个标题,一来能够表明你看懂了题意,二来突出了你要论述的中心,三来优美的标题给判卷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可以说,一旦有了明确的标题和严谨的结构,这篇论文就完成了一半。

总之,给文章写标题时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立意要高、观点要明、文采要美。而使标题显得富有文采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个:修辞法、诗词法、成语法、俗语法、象征法、悬念法、幽默法。

2.引论

所谓“万事开头难”,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是整篇文章提纲挈领的部分,主要担负着提出观点的作用,是全文的统率。引论给读者鲜明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文章的最终效果。

引论部分要求形式上要吸引人,内容上要直接总述你的观点。一般而言,开头有以下四种方法:

A.开门见山法:一般是问题直接问,你就直接回答。如此,开宗明义,点明题旨,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显得比较好。

B.解释说明法:一般是拿一个名人的一段话提问,让你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看法。要求先说明一下你对这段话的看法、观点,然后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进入论述。

C.引用开头法:提炼问题的核心,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著作中的话语来开头。

D.文言开头法:引用文言文来开头。

3.正论

正论是文章里展开论证说理的部分。谋篇布局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正论部分的问题。正论部分的谋篇,关键在于要体现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各个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起承转合”,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切忌平淡庸俗,务必力求波澜起伏,变化有致。一般而言,正论部分的各个分论点在布局时常常会使用以下几种基本的论证结构:

A.并列式:先提出总论点,然后排列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该方法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一般常用“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用阿拉伯数字“1、2、3”的标记分开各个分论点。

B.递进式。提出总论点后,要求逐层分析,或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把道理阐述得比较完整深刻。一般的递进方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一个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所反映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怎么去解决”。

答题的阐述内容一般都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环节来展开,“是什么”部分主要说的是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为什么”部分主要说的是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怎么办”主要说的是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答题中,一般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三个环节其中的几个来具体作答。

C.转折式。提出论点,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进行论述。常见的转折方式为“先说积极的一面……再说消极的一面……”从正反两面说理,能够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D.对比式。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常见的对比方式如“中国……美国……由此可见,应当……”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点或矛盾可以在比较中间阐述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单独的段落里,务必要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一般段落第一句最好把自己的观点亮明。一般分论点的段落按照“论点+引证+例证+分析例子+论点总结”或者“论点+例证+分析例子+引证+论点”的顺序进行。论点可以是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文艺理论家或者艺术家的论点。例证里的例子最好用艺术史里的比较出名的具体例子。

4.结论

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也是文章思想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尾要求总结观点,主题再现,一定要在总括全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挥,既要总括全文,又要韵味无穷。

写好评论的结尾一定要注意三条:一是结尾与标题和开头一样都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要照应全文,要首尾呼应;二是必须用心写作,不落俗套,避免空话套话,尽可能写得生动一些;三是因文而异,有些评论言尽意止,就不必画蛇添足;有的评论开头提出了问题,结尾应有所交代;有的评论是驳论,结尾就不宜用号召式,应采用贬斥式等。

一般而言,结尾可以用如下方法:

A.精辟概括法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总括全文、高于全文的作用。常见的说法是“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B.名人名言法

引用名人的一段名言,作为佐证,可以显得力度更深刻一些。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谈及冷热媒介时认为:“……”

法国艺术学者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认为:“……”

C.诗词文言法

引用诗词文言结尾,隽永含蓄,回味无穷,给读者以较多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比如说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进行大众传播时用这么一句:

所以说,正是传媒的发展才使得艺术的平民转向成为可能。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然也。

感觉是不是更有意味一些?

D.名著名篇法

引用名著名篇里的经典段落,也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动容。比如说新媒体对艺术的影响,先说了好的一面,又说了消极的一面,最后结尾,可以用如此结尾:

恰如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诚如是。

很多同学学了这一招后,喜欢在所有的题目后面都加一个“诚如是”,这个需要忌讳。学到了一招,就想通吃,这种投机的做法我不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