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14251000000047

第47章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5)

(二)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趋向成熟

于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到了80年代呈现出更加蓬勃兴旺的局面,成为鼓励受众参与广播和扩大国际台影响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79~2010年,国际台共举办各种大型知识竞赛活动约60次。这些活动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受众要求而组织安排的,有的是为某一个或部分语言广播举办,有的是全台所有语言部共同举办。如1998年,为配合将在我国云南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台举办了“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全球知识竞赛”,除用全台43种语言广播外,还以《信使报》、格式信等印刷成各种文字的大量宣传品邮寄给各国受众,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传播给受众。为期五个多月的竞赛共收到参赛答卷近28.2万份,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行各业和各年龄段的受众。

进入新世纪,国际台全台性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次数有所增加,影响日益扩大,表现出三个明显变化:一是随着互联网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总体参赛人数越来越多;二是参赛者由最初以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受众为主,到现在欧美国家受众的参赛积极性也显著增强;三是网民和年轻受众参赛的数量大幅增加。比如,2009年为加强西藏宣传,国际台举办了“美在西藏”网络知识竞赛,由8个语言网站借助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游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以海外受众感兴趣的旅游为切入点,展示西藏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共有32个国家的近30万名网民参加了这次网络知识竞赛,大部分是30~40岁的中青年。知识竞赛还设有“我心中的美丽西藏”网络留言板,供众多海内外网友发表对西藏的感受。7名海外特等奖获得者还受邀赴西藏访问。通过这次知识竞赛,特别是获奖者通过网络直播访谈节目畅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帮助海外受众切实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西藏,也回击了海外反华势力对我国西藏政策的不实宣传。

除了大型知识竞赛,国际台的征文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也特别兴盛。如1986年举办的“我与和平”征文比赛,收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件作品;1988年举办的“我心目中的中国”征文比赛,收到87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为配合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举办的“我看新中国”征文比赛,不仅吸引了普通受众参加,还吸引了不少外国高端人士参赛。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阿尔瓦雷斯、英国前首相希思等都参加了征文活动,当时的我国香港特首董建华等为此次征文活动题词、撰文。

(三)受众调研工作得到加强

国际台的受众调研工作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其受众调研主要包括自主进行的海外调研、海外委托调研、设立海外监听员这三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多。

国际台自主进行的海外听众调研,规模由小趋大。开始时主要由各语言广播部在对象国(地区)进行,比较经常但不定期,主要了解国际台受众的基本情况和受众对节目的评价;后来以语言广播中心为主体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海外听众调研逐步走上前台,调研内容也逐渐丰富,从仅仅了解受众情况和受众对节目的评价,扩大到了解传播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成果应用范围也从为改进节目提供参考,到作为节目评估和节目经营等的重要依据。这些调研,除了依靠国际台的自身力量外,还有赖于我国驻当地大使馆的帮助。2007年,国际台就是在其驻外记者站和我国大使馆的协助下,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国首都就有关国际台的受众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海外委托调研是国际台海外落地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调研形式,是指委托合作伙伴进行的一种调研,主要在节目落地城市和地区了解受众对国际台节目的评价和意见。其优点是成本较低,结果较为客观,易于操作。2005年9月,国际台委托当时在欧洲节目落地的合作伙伴——英国世界广播网,在伦敦、柏林和莫斯科三大城市采用焦点小组法进行受众调研。研究者在三地分别召集了三个小组讨论,每组8名受众,都是25~50岁的成年人,经常使用电子媒体,尤其是收音机、电视和网络;曾经到过中国或有在中国的经历;对中国及其发展、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人的生活等普遍感兴趣。研究者对三地国际台受众的收听行为和习惯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台与“美国之音”、BBC等其他国际广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了比较,调研结果成为国际台改进落地节目编排与播报风格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海外监听员是国际台为了解节目在海外的音频信号质量和节目满意情况而设立的。国际台在30多个国家共聘请了近百名节目监听员,定期发回监听报告,既监听节目音频质量,也评议节目内容,并提出改进意见。他们的报告对国际台改进工作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四)信箱类节目发挥更大作用

信箱类节目一直是国际广播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后,随着海外听众来信的迅猛增加,信箱类节目在国际台各语言广播中普遍设立,并迅速成为受欢迎的热门节目,也是吸引受众的最好手段。信箱类节目作为联系受众的桥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为受众服务,增加吸引力

信箱类节目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解答受众疑问、向受众传递本语言广播的各种信息、为受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比如,华语广播在20世纪80年代的《为您服务》节目中,以有选择性地回答受众问题为主要内容,同时选播受众来信,播送归侨和侨眷寻找海外亲人的启事和面向海外亲友的讲话,不定期地播送受众点播的歌曲,举办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斯瓦希里语广播于1981年开办了《听众问候》节目,播出来自东非受众与亲友之间的问候,12年里,该节目共向近3000人传达了问候。不少被问候的人听到广播后主动来信联系,成为国际台的新听众。

2.跟受众交友,提高忠诚度

许多受众通过信箱类节目,把国际台当做知心朋友,感情上更加接近中国,增强了对国际台及其节目的忠诚度。比如,越南语广播于1983年10月开办了《玉莹信箱》节目,其内容是为越南难民向其亲友传递音信。节目采取了像和知心朋友面对面谈心一样的方式,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富有人情味。截至1985年底,该节目已先后为世界各地的越南难民270多人向他们在越南的亲友传递了书信和消息,使一些难民同其失散多年的亲友重新取得了联系,节目也因此得到了越南前领导人黄文欢的热情肯定。

3.解疑释惑,帮助受众了解中国

信箱类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解答受众提出的有关中国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尼泊尔语广播于1985年1月开办的《听众信箱和听众世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回答听众提出的有关中国的各种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医疗、体育、文化、风土人情、婚丧嫁娶等。后来,尼泊尔语部根据听众的要求,把来信摘要分离出来另开办了《听众世界》节目,更激发了听众收听节目和参与节目的热情,促使他们经常来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听众从广播里听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答复后,十分高兴,称赞《听众信箱和听众世界》节目是他们“获得有关中国知识的渠道”,是“了解中国的最好窗口”,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听众之间架起的友谊之桥”。

4.吸引听众参与,增强互动性

国际台各语言广播部想方设法通过信箱类节目吸引听众。像斯瓦希里语广播的《听众信箱》,每逢周末便设有《周末拾趣》栏目,由于非洲国家的民间口头文学、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而且男女老少都能出口成章,所以该栏目的方针是“交给听众办”,向听众征集他们民族的民间故事,并希望他们尽可能自己创作一些反映中非友谊的小故事。听众纷纷踊跃投稿,积极参与,使这一栏目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大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传播革命不断深入,国际台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走上了多媒体发展之路。国际台与受众联系的方式与渠道更加多样和快捷,信箱类节目不再是联系受众的唯一渠道,以受众来信为中心内容的节目也不再仅限于通过短波广播来播出。然而不管怎样变化,这类节目都是以密切与受众的联系为宗旨、以受众反馈为主要内容。国际台通过这些工作,既增进了与受众之间的感情,又推介宣传了自身节目,还丰富了节目内容,加强了与受众的贴近性。

(五)海外听众组织成为扩大影响的得力助手

国际台海外听众组织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改革开放后进入迅猛发展期。这些听众组织都是由国际台的海外听众自发成立的团体,它们有的称为“听众俱乐部”、“听众协会”、“听众之会”,也有的名为“中国之友”、“中国之声”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以收听国际台、了解中国、开展与中国的友好活动为宗旨。规模小的有十几人、几十人;中等的有两三百人、七八百人;大的有一两千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不少国家还成立有全国性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俱乐部,设有主席、会长、秘书长、理事等,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或其他活动,影响较大。一些听众组织还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自己的出版物。这些听众组织大都在当地注册,有的听众组织的负责人与政府官员有联系,有的听众组织直接聘请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担任名誉主席或顾问,有些听众组织的活动经费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商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