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30

第30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10)

四、二战后至冷战结束期间苏联的国际传播

1.冷战时期苏联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类并没有迎来一个梦想的和平时期。由于美国和苏联在战后的分裂,世界上形成了两个阵营。随着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的崛起,形成了国际格局的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由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冷战的主角。冷战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夹杂着两个大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之争。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迅速推行和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逐步加强,苏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联系,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研制原子武器、将大量传统的战区联合兵种部队部署在东欧,作为与美国抗衡的主要军事手段。此外,苏联还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

长达40年的冷战史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美攻苏守时期,美国在欧洲两次柏林危机中都取得了成功,在亚洲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美国也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第二个阶段是苏攻美守时期,由于美国被拖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苏联开始在中东、南亚、非洲和拉美挑战美国的势力。但是与美国一样,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后也陷入了战争泥潭,国力损伤极大,在80年代之后,面对美国的再次强硬崛起,苏联已无力抵抗。

2.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传播

冷战期间,苏联在对外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据美国中央情报局1981年的估计,苏联每年耗资33亿美元进行各种宣传活动,其中7亿美元用在每周以82种语言播出2000多小时节目的莫斯科之声电台和其他电台、电视台上,1.5亿美元用于共产党举办或参加各种国际活动上,此外还有5亿美元用于支持塔斯社进行非直接的宣传努力,以传播莫斯科对于国际时事的解释与看法。对外宣传是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其对外宣传对象一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二是美国及其欧洲的追随者。冷战时期,塔斯社的新闻是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宣传的主要国际新闻来源。苏联对外广播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反西方的意识形态宣传;二是促进莫斯科在世界各国共产党中的影响力。

苏联进行对外广播的电台主要是莫斯科之声电台和“和平与进步电台”。60年代中期,莫斯科之声电台超过了BBC,与美国之音并驾齐驱。60年代末,莫斯科之声电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国际广播电台,1969~1972年间,它播放节目的时间比美国还多。这一时期,它用84种语言广播,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国际广播电台,当然其中部分原因在于苏联本身就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此外,莫斯科之声的英语广播显得尤为用心良苦,专门挑选发音吐字与美国之音或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相似的人担任播音。莫斯科之声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英美。在与美国争霸时,其广播势力深入全球。到冷战结束前的80年代末,莫斯科之声还在用77种语言播出,每周播出2000多小时。

另外一家电台“和平与进步电台”,于1964年开始播音。这家电台自称属于公共团体的“苏联公众舆论之声”,实际上和莫斯科之声同属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领导,只是播出侧重点不同而已。这家电台播出对象最初主要是拉丁美洲地区,随后扩大到北美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地区。尽管从播出时间和播出语种来看,这家电台的规模都比莫斯科之声小得多,不过“和平与进步电台”以民间面孔出现,向国外听众介绍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还根据拉美各国电台的要求,为它们特别准备广播和电视节目,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效果的。

随着广播成为各国争相使用的对外宣传媒介,信号干扰遂成为各国采用的手段。苏联于1946年开始干扰来自西方的广播信号。1948年,苏联开始扩大干扰范围。到1962年,苏联用于信号干扰的发射机数量已翻了一番。不过,苏联及其东欧盟国对西方国家广播信号的干扰也并非一以贯之、从不间断,有时候他们也会停止对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之音的干扰,但对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的干扰却从未停止过。80年代中期改革开始后,苏联于1987年1月停止了对英国广播公司的干扰;同年5月,停止了对美国之音的干扰;到1988年年底,对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的干扰也停止了。据报道,苏联用于信号干扰方面的费用比美国用于制作对外广播节目的费用还要多。

与美国一样,冷战期间苏联也发展了多元化的政治宣传和信息服务。除了国际广播网,苏联还充分利用使馆所从事的公共事务活动、外资的新闻出版业等活动,或是利用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如记者、劳工领袖、政府官员、学者、学生等,到其他国家进行演讲。苏联还在126个国家设立“友好社团”,组织文化交流、访问和展览。1979年,共有53300多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在苏联学习。1981年,苏联向拉丁美洲提供了约4500份大学奖学金,而美国所提供的仅仅是这一数字的4%。

此外,苏联还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结盟形成传播战线,例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以各种语言开展对外广播,宣传苏联的思想,将苏联提供的信息合法化。在苏联的组织和帮助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每周也要播出5000多小时的亲苏(其中绝大多数同时持反美立场)节目,这些节目是莫斯科之声电台的两倍多。苏联还借助各种机构加强其在境外的宣传攻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莫斯科结盟的各国共产党。它们团结一致,与苏联进行密切配合,不断扩大苏联的对外传播声势和效果。

冷战期间,苏联的对外宣传机构主要有三个:苏共中央国际部、苏共中央情报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苏共中央国际部同东欧国家的类似部门建立联系,并负责出版《和平与社会主义》月刊(英文版名称为《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苏共中央情报部主要负责苏联的对外广播;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对外宣传工作同国际部和情报部的工作密切协调,主要手段是伪造消息、文件,对外国政府文件重新编排,雇佣外国代理人进行宣传等。

冷战期间,尽管苏联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超级民族主义,试图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不过苏联在这段时间的对外宣传则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是和苏联(式)的媒介理论、体制和实践相联系的。这一时期,苏联对外传播的特点就是高度统一,在阻止外国所有信息的同时,努力报道苏联的成就和西方的困难,真实的信息已经完全被宣传所取代,这就为以后西方媒体和信息的长驱直入埋下了伏笔。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对外传播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领导人,他接手后面临一大堆内政外交问题:阿富汗战争还在进行;国家全部资源的近40%都被用于维持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已经僵化,多年依赖大量卖原料来维持;民间的不满之声增加等。针对这种情况,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以缓和、开放和融入世界为重点的,对外开始放弃与西方世界的对立,对内开始政治改革,其在1986年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中表述了他的改革思想。苏联的新闻传媒领域也大力倡导“新思维”和“公开性”。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苏美为首的冷战开始趋于缓和,苏联逐步放宽对西方传媒在其境内自由传播的限制,包括允许自由出售西方报刊和停止干扰西方电台的广播……至此,西方的电波可以在苏联长驱直入。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为此欢欣鼓舞,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是戈氏实行改革后最有意义的行动;对于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以苏美为首的冷战结束,美苏两国新闻传媒领域的战斗也暂时落下帷幕。

五、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对外传播

1.俄罗斯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对外政策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更名为俄罗斯联邦。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却始终面临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困境,走上了一条曲折发展之路。

在叶利钦执政之初,俄罗斯奉行倒向西方的政策,在国内实行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的改革,在外交上也试图与西方保持一致,但是这种政策很快就显示出了恶果:国内经济混乱,外资大举入侵,国内经济寡头崛起,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所推进的北约东扩也激化了与俄罗斯的矛盾,俄罗斯的外交开始发生转折。尽管俄罗斯无力阻止北约的东扩,但是政策逐渐转向强硬。1997年的科索沃危机和90年代的两次车臣战争,导致俄罗斯联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

2000年5月,普京宣布就任总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虽然普京依然在推行以自由主义为方向的市场化改革,但显然越来越强调“政府守夜人”的监护作用;虽然普京从未放弃政治民主的口号,但可以见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有管理的民主”;虽然普京的外交依然注重西方,但他所强调的“回归欧洲”和加强与东方国家发展关系,显然包含着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取向。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国力和大国地位也开始慢慢地恢复。

2.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对外传播

俄罗斯新闻传播的变化与其在80年代后的历史发展一致,大约可以分为改革开始到1991底苏联解体时的开放时期、1992年到1998年的自由主义与混乱时期和20世纪末至今的调控与相对稳定时期。

从改革开始到1992年,苏联的对外传播开始转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照搬西方多元宣传模式,实行传媒私有化,提倡自由竞争,以致造成西方传媒大举入侵俄罗斯。这一时期,西方传媒在传播思想和内容上改变了过去直接的对抗,转为报道西方人民的幸福生活。西方传媒进入俄罗斯的方式和渠道大致有两种,或者和当地媒体合作,或者西方资本直接进入。总之,利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把西方采制的新闻信息迅速地渗透到俄罗斯受众群中,并逐步扩大影响,最大限度地占领俄罗斯新闻市场。这一时期,俄罗斯的对外传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普京就任总统后,为强化联邦政权,大力整顿和重组国有传媒,加强其实力,并对私营传媒从严监控,大力遏制西方资本的无界限渗透;并且提出以“国家安全”为主的方针,力图重塑新闻传媒大国形象。西方传媒对俄受众的影响不断扩大、俄罗斯传媒对外国受众的影响不断缩小和削弱的势头有所缓解,不过局面虽有所好转,但仍未根本解决问题。许多商业媒体着重眼前利益,严肃媒体则因为经费不足不得不缩减规模,俄罗斯的对外传播依然处于转型之中。概括而言,当代俄罗斯的对外传播情况如下:

首先,俄国的对外电台规模已经大大缩小,莫斯科之声(苏联解体后改为“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曾用70多种语言对外广播,其规模之大、实力之强居世界首位。而苏联解体后,其对外广播语言已锐减至38种,规模退居第三、四位。直接的政治宣传色彩减弱,重点报道俄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消息,并开始有广告。

广播电台一直在寻求发展之路。2003年2月,“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成为第一家正式对德国广播的俄罗斯广播电台,使用德语、俄语和英语对德国进行每天18小时的广播;另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和欧洲新闻台之间签署了有关协议,根据该项协议,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在欧洲新闻台的股份将增加到16%,从而使俄罗斯进入该频道四大股东的行列,这意味着俄罗斯成为欧洲电视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参与者之一。从近期计划看,俄方不仅能够从事欧洲新闻台俄文译文的工作,而且有机会对公司的管理工作施以影响;从长远预期方略看,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不仅可从容向俄罗斯观众提供全球性资讯,更要在西方打造相应的俄罗斯大国风采。

其次,在通讯社方面,1992年塔斯社改名为俄通社,并以俄通社—塔斯社的名义播发新闻。俄塔社一直积极拥护政府政策,但其运作却以全球为基础,竭力成为一家享有信誉的国际通讯社。然而,俄塔社自己也承认,它向一家独立、客观和可靠的通讯社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另外,俄罗斯还出现了一批私人通讯社,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追溯通讯社”和国际文传电讯社,但是其国际影响力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