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23

第23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3)

作为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在美国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70年代初期,美联社利用纽约、旧金山、伦敦和东京几大城市的无线电电传发射机,将美联社的新闻发送到世界各个角落。由于国外新闻和新闻图片的流通量大,要求传播手段既便捷又可靠,美国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卫星、微波和电缆,实现了对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密切联系。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是美国第二大通讯社,由斯克斯普斯报业集团的业主爱德华·斯克斯普斯于1907年创立。两年后,美国另一个报业集团的业主赫斯特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58年,两社合并为合众国际社。合众国际社在美国国内有53家分社,国外48个分社,在90多个国家派有记者。美国的两大通讯社在冷战期间的作用日益提升。

美国的报刊虽然并未像通讯社那样提供大量的国际新闻信息,但也是国际报道的重要力量。比如:《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在巴黎发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今日美国》(USA Today)等。其中《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权威的报纸之一,被称为“档案纪录报”。1971年,《纽约时报》因揭露越南战争的真相,曝光了美国国防部绝密文件,引起了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诉讼案,最终以报纸胜诉告终。《纽约时报》的国际新闻报道独具特色,在国际舆论界声名显赫。美国许多新闻杂志在国外也设有记者站,如《时代》(Time)在国外有20多个分社,除了出国内版外,还出版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外版。《新闻周刊》(Newsweek)的立场与《华盛顿邮报》相同,有20多个国内外分社,另出太平洋版、大西洋版等国外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侧重政治、经济、军事述评,该刊在国内外一些大城市设有办事处。报纸杂志在深度报道方面独树一帜。

美国的三大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也开始在冷战期间介入国际传播,均向与它们签约的国家提供新闻报道或体育、文化娱乐节目。1987年,CBS和NBC开始在西欧国家播出其晚间新闻节目。CBS的节目在法国国家电视频道Canal Plus UHF-TV播出,NBC在“英国视线(Anglo Vision)”频道播出。1980年成立的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更是第一个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媒体。1985年,CNN开始将其新闻业务扩展到欧洲。到80年代末,CNN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电视新闻网。1989年,越南成为第83个接受CNN新闻的国家。1990年,CNN的业务扩大到95个国家。1992年,其业务已遍及13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电视逐渐成为美国国际传播的主力军。

3.越南战争:美国冷战宣传中的教训

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宣传在越南战争中达到了新的高峰。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在冷战中由盛到衰,由进攻到防守的转折点。自1964年北部湾事件美国深度卷入越南到1973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战争进行了10年,美军死伤30多万,耗资4000多亿美元,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公共事务办公室统管在越南的所有宣传活动。不过,美国在越南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宣传的失败,美国政府控制了对外宣传,却没有管理好国内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媒体可以不受战地审查的限制,拥有较大的自由度。越南战争堪称是被美国媒体报道得最充分的一次战争,媒体大量地报道了战争的阴暗面,包括刊发死伤者的照片,对于战事进行毫无限制的报道,炒作诸如美莱(My Lai)大屠杀等等丑闻,以及真实报道诸如泰特(Tat)大战等关键战役。而且电视在越南战争报道中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美国军方认为媒体助长了美国本土的反战情绪,对美军的失败起到了致命的作用。战争报道中如何管控媒体,成为美国政府研究的新课题。

四、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宣传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开始以各种方式建立以它为领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美国的国际传播在后冷战时期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以“反恐”为手段,多次发动战争,并且汲取了越南战争的经验,提高了在战争中对媒体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美国还全面地调整了对外传播的体系和观念,“公共外交”、“战略传播”、“软力量”成为美国国际传播的新目标。

1.后冷战时期美国战时宣传的改进

我们在第三章曾经探讨过作为全球性事件的战时传播,我们认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有线电视及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标志,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当代国际信息战的典型,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又成了国际媒体话语权争夺的舞台。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也在这几场自己所发动的战争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对媒体的掌控能力,在实际战场和舆论战场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把舆论战和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后冷战时期的第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沙特阿拉伯设立了联合信息局,负责汇总和发布战时新闻。联合信息局向全球1600多名记者提供战争新闻,并制定了严格的采访报道规则,有很多消息根本就不允许记者去报道,美国政府封锁有关战争的负面报道和不利于他们的消息,以免削弱大众对海湾战争的支持。虽然美军的伤亡人数得到了报道,但是几乎很少能见到伤亡者的照片。在此期间,美方心理战旨在动摇伊拉克的信心,并打击其武装部队的士气。他们的主要战术包括向伊拉克进行反政府的宣传广播,以及散发描绘美军强大军事实力和萨达姆·侯赛因腐败行径的录音和录音带。多国部队的飞机向科威特投下100万份小册子,敦促伊拉克步兵立即投降。后来,许多伊军士兵果然是抱着这种空投的教授他们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小册子来投降的。

CNN对这场战争的报道可谓是“一枝独秀”,其留在巴格达的记者记录了多国部队对巴格达的轰炸,成为“独家新闻”,并使用卫星设备及时将战场图像发送到美国本土,进而传播到全世界。CNN迅速、及时、详尽的报道,使这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实时战争”。不过,CNN在表面公正的同时也在背后体现着美国的国家利益,正如一位研究CNN的国外学者所说,美国军方和萨达姆都对CNN网开一面,使其获得了其他媒体所没有的活动空间,而CNN在歪曲和掩盖事实方面丝毫不亚于其他媒体,“可以说,海湾战争中的CNN是美国的重要武器”,如果说美国新闻界好比是“打击乐队”,CNN正是这个打击乐队的“首席鼓手”。对信息的控制加上CNN的作用,使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成功。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企图联合西方阵营而建立新霸权的一场战争。在舆论上,战争被披上了旨在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外衣。长达78天的对南联盟的昼夜轰炸并没有在北约国家内部产生强烈的反对声,从而使北约的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战争宣传向人们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即塞尔维亚人在“强奸营”集体强奸阿族妇女和对阿族进行“种族清洗”。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应的报道,而它们的消息源几乎都是来自塞族的对立面美国国务院以及阿族的一些机构,因此,其可信度可想而知。美国媒体充当了战争的宣传工具,成功地使舆论支持政府进行战争。

连续两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登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但是也迎来了“9·11”的灾难。美国以“反恐”为口号,在2001年10月又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在阿富汗战争中,由于塔利班政权和本·拉登的宣传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于是美国进行了更为强大的宣传,同时在国内、伊斯兰世界和阿富汗战场扩大宣传,以削弱其影响,同时维持联盟,鼓舞士气。在美国国内,政府对主要电视网ABC、CBS、CNN、NBC和FOX等直接施加压力,要求它们不要直接转播本·拉登及其助手的讲话。在国外,对伊斯兰国家的宣传也同步进行。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露面,向伊斯兰世界解释美国的立场。2001年,美国出资启动了一个以穆斯林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阿拉伯语卫星电视频道,旨在让阿拉伯青少年相信,美国并不反对伊斯兰民族,试图消除其反美情绪。美国官方的对外广播机构美国之音则增加了阿富汗普什图语的广播。此外,国会众议院决定在阿富汗另设一个以阿富汗语进行广播的“自由阿富汗电台”。在阿富汗战场,美军派出了专门用于广播的飞机,在空投食品,为战争增加“人道主义”成分的同时,与食品一起落下的还有40万张传单。根据美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其中一张传单的一面是去了胡子、西式打扮的电脑合成的本·拉登像,另一面则是一个死掉的基地组织成员。传单上的文字说,“谋杀者和胆小鬼已经抛弃了你们!”传单还包括美国驻各国领事馆编辑的阿拉法特和穆巴拉克等人支持反恐战争的声明等。阿富汗战争成了一场新的总体战。但是,由于美国的战争目的过于私利,西方文化价值观在伊斯兰文化复兴面前没有多少市场,美国的战争宣传很难说有多大的成功。

如果说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以反恐为名获得了不少支持的话,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这种支持就开始分裂了。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了这场恣意妄为的“防御性战争”,美国政府在舆论动员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甚至想出了“嵌入式”采访这样的新招数,媒体和权力的关系得到了完整的显现。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专门成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向外国媒体发布虚假消息。随后,美英联军又设立了“战时新闻中心”,负责战时新闻运作和新闻管制。2003年2月,美国成立“全球宣传办公室”,专门负责与国外电台、电视台的合作,用以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树立正面形象。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政府和军队充分运用心理战,通过各种媒体散布大量旨在影响本国和世界舆论、瓦解伊拉克士气的假新闻,把记者“嵌入”美国作战部队就是其手法之一。他们把600名美国记者和200多名世界其他媒体的记者纳入作战部队,使得他们从美军的角度去报道战争。此外,美国在战区通过“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开展“伪事件”等,以达到其影响舆论的目的。

2010年8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零5个月。直至战争结束,美国也未发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伊拉克国内则持续动荡不安。这场战争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严重受损,至今难以修复。

2.冷战后至今美国的对外传播

美国战时的对外宣传并未随冷战的落幕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仍和以前一样发挥其作用,并随着各种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形态。美国在2002年提出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公共外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战略传播”的外交理念,以软实力为基础,通过整合公共外交机制以及资源等手段,来达到形象塑造、价值认同的目标。

美国后冷战时期的国际传播是从体系整合开始的。尽管国际传播系统发展迅速,但是国际广播仍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苏联瓦解冷战结束后,美国把对外宣传的重点向东方转移,增强了美国之音在亚洲发射台的功率。1993年4月3日,克林顿总统签署国际广播法案(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Act),同时成立国际广播局(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Bureau),从而首次将美国政府的对外广播系统悉数交给一个广播委员会管理。1994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94年和1995财政年度对外关系授权法》,批准设立“自由亚洲电台”。同年,美国之音开始通过互联网以19种语言发送新闻报道、广播节目稿以及有关美国之音频段和卫星传输的相关信息。此外,美国之音还于1996年5月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主页。利用可覆盖全球的14个接收站,美国之音通过卫星、短波和中波向全球听众播放各种节目。由于节目传送瞬间即可完成,听众们不会意识到所接受的声音信号是经过若干次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