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142500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城市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城市是现代人生活的中心,是工业与贸易的中心,是交通与通讯的中心。它拥有由街道、围墙、建筑等等所构建的可视、可触的地理系统,同时也拥有无形的只能存在于想象的空间。城市是人为建造起来的,是对自然格局的改变,同时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连接人与人的方式也发生变革。各种媒介逐渐取代人际交往的手段,同时也构筑了新的城市地理空间,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介入,城市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样貌。本书将城市作为媒介研究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检视媒介对社会、环境及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空间,是一个物理学和地理学的概念,涉及到地点、高度、距离等元素,通常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测量。但除了这些可触性要素之外,空间又是可以想象的,是能从经验世界中可获取的一个对象。列斐伏尔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将空间与社会组织、社会经验等联系起来,进一步阐明了空间的复杂性。而媒介空间,则是在传播学的视域,强调以媒介为表达途径的社会空间关系组合。层级、性别、群体等格局可经由媒介直观地体现出来。

文化、社会、身份、权力等要素在媒介的镜像中交叉渗透,构建起丰富多样的空间样态。本书所关注的是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在这种空间想象中各种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媒介本身也被视为空间的一种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论述。媒介地理学作为本书的视角与立足点,是重要的理论支撑。

研究媒介空间,离不开的一个样本就是城市。一直以来,城市空间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非社会性。生态的、经济层面的城市要素被强调。随着芝加哥学派将研究重点转向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变迁等面向,城市空间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城市空间因为群体关系而结成多种区块,而这些区块又促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媒介。城市作为媒介与文化的集中生产地,也是媒介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关注重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一般而言,人们对于城市的体验,除了通过触目可见的建筑、道路、街区等现实的地理环境来实现之外,还得益于众多媒介所构筑的观念或者经验世界。本书着重审视城市中由媒介构筑的空间景观,希望能够对城市文化、城市人群、城市空间及其与媒介的关系进行解读。任何一种研究视野都会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媒介空间论只是其中之一。城市与媒介相互交织而生成意义的地图。城市中的物质地理本身也是媒介的组成方式,道路、交通、建筑可以形成不同的人群与文化的空间。此外,媒介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反映城市的镜子,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的组成要素,构成了城市里阡陌纵横的网络。

空间理论的引入,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基础。借鉴列斐伏尔、福柯以及苏贾等人的空间观念,本研究将城市作为一个物质与经验交错的复杂综合体,从城市的空间层次、空间感、边界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对城市中的人群基于社会关系与文化身份等建立起来的群体归属空间予以关注。

媒介空间论视野下的城市,并不排斥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空间的想象力在本书中得到强调。在想象的地理中,城市版图中的“中心”与“边缘”、主流与“他者”、“东方”之城、异托邦等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层理。

此外,城市中的政治图景与性别、族群等社会空间也借助媒介与物质地理被构建起来,而且媒介可以视为社会群体为争夺城市地理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在网络所构筑的伊托邦中,颠覆了传统的地理,模糊了原有的边界,又依托信息技术重建起新的城市面貌。这些想象的地理与地理的想象空间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扩张与媒介的蔓延,不断改变城市的基本形态。摩天大楼与户外广告、纵深的街道与伸展的网络,物质地理与媒介交织,建造了生动的城市空间景观。本书将城市与媒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试图探析在媒介影响下的城市与城市影响下的媒介,以及二者共同打造的媒介之城。

2011.9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