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通话仍然是全球手机最普遍的用途。但是短信作为便宜和便捷的方式使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在最重要的手机用户青年那里,还是一种时髦。当手机拍照、移动上网等新功能被一一开发出来以后,它们受到爱好时尚者,尤其是青年人的追捧。手机作为媒介化环境的重要部分,极大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互动方式和文化表达。
传达信息仍然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但是使用手机的象征和意味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手机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人类交往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个人行为。随着价格的下降,特别是各种省钱的打包方式的推销,人们在用手机交谈时变得越来越随意了。恋人之间的“煲电话粥”改变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时空距离感。广播电视的热线参与节目开发出互动的所谓“电子民主”。节日的庆贺信息如倾盆大雨,随着短信写手产业一道兴盛起来。
人们相信,短信是特别具有东方或者说中国特色的交流方式——它适于含蓄而羞于当面表达感情的中国人。自从1998年短信被引进中国以来,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迅速成为短信的使用高手。人们发信、收信,用于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信息的内容可能是信息性的,也可能是情感性的。手机短信还与互联网一起创造了独特的“赛博语言”:“我爱你”(521),“我想你”(531),748(“去死吧”),可能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在特定的场合也可能表达了亲友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各种“段子”,无论是幽默的信息还是恶搞的语言,还有隐晦的性暗示,都与传统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在手机和网上却像传染病一样流行。
下面我们将探讨两个案例,详细分析手机在当今中国生活中的社会意义。第一个是市场导向和利润驱动下的造星真人秀《超级女声》节目,它是一个典型的主要由手机刺激起来的消费主义经济活动,带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另一个是用手机业余拍摄的网络视频内容《巴士大叔》,它反映了手机无所不在和随心所欲的使用方式和从平民中“制造明星”的“后现代”功能。我们的观点是,手机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在培育着再创造文化表现的“后现代”土壤。
《超级女声》真人秀:谁的狂欢?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最成功的一档商业节目,也是当年最热闹的一次媒介娱乐事件。从一开始,艺术质量就不是这次电视节目主要的考虑,而牢牢吸引观众的市场需求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一点,与《超级女声》模仿的《美国偶像》可谓异曲同工。不过,中国制作人在吸取了美国经验——全国范围的“无门槛”海选、直言不讳的评委所做的个性化(有时出位)的评论、业余选手的另类外表和笨拙表演等等——的基础上,也开发出中国特色的商业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规模的手机短信投票机制。结果,短信收入成为《超级女声》利润最丰厚的一个来源,占《超级女声》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由于短信在《超级女声》事件中的丰厚利润令人咂舌,手机短信在电视娱乐中的商业表现也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超级女声》短信投票的规则突出体现了促进销售和巩固市场的现代经济需求。
按照《超级女声》自定的规则,每个短信投票参与者必须首先花一元钱,成为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事件的会员,然后获得15次免费投票的机会;但在每一轮投票的过程中,事件组织者都会不断发布有关比赛进程的各种信息,平均每月10条,每条收费一元。
虽然一些机灵的粉丝会选择在投票后立即退出会员身份,但平均下来,15条投票短信的价格是2.9元(翟、沈,2005)。由此促成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根据新闻报道,仅仅在长沙等几个城市举办的海选赛事就吸引了15万选手参赛,后来又设计了层层递进、一波三折的竞赛过程。尽管短信投票的费用对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突出,但集腋成裘,据说《超级女声》从短信中获得了3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而历来是电视主要财源的广告赞助也只获得了6000万元(翟、沈,2005)。
已经习惯了1角1条的短信费用,粉丝们在为自己的偶像投票时并不特别在意价格,也并未意识到自己为《超级女声》作出的经济贡献。而组织粉丝的俱乐部则利用各种网络——主要是手机和互联网——引导和控制这个年轻的群体,“拇指经济”因而成为一个时髦名词。与电话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条件稍微不同的是,手机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它本身还成为赢利的途径。
有人说,商业成功的《超级女声》生产了GDP,为发展民族经济作出了贡献,也就是为现代化作出了贡献。的确,《超级女声》媒介事件的促销带动了粉丝经济的消费,但问题是,是谁为谁付费,付费者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毫无疑问,湖南卫视及其商业伙伴——广告客户、移动通信公司和节目的组织公司——是真正的赢家。而对最大多数的粉丝群体来说,他们获得了什么呢?他们贡献了金钱、精力、时间、情感,除了一时的、虚幻的追星满足感之外,他们一无所获。他们的“投入”和“产出”太不成比例。
由此观之,《超级女声》不是大众的节日,而是资本的狂欢。
而且,《超级女声》的经济成功还可能被传媒过度夸大了。一方面,巨大的商业成功来自观众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粉丝,他们从发动亲友投票,到借手机投票,再到买新卡投票,不遗余力地寻求对自己偶像的支持途径。而赛事规则虽然对每一个手机号码投票的次数进行了限制,却并不阻止匿名的买卡投票者。专业粉丝正是以此为生,组织会内会外的各种促销活动,鼓动粉丝们追逐偶像,参与事件。但是很快,小打小闹的个别欺骗行为就被大规模的专业性作弊活动超越了。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赛事中,已经有各种“买票”的谣传,到了2007年的《快乐男生》,明码标价的专业投票公司也被揭发出来。这其实是粉丝经济的必然逻辑。
另一个名词——拇指民主——也伴随手机投票出现了。在拥护《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的一些评论家看来,由于参与投票,粉丝们产生了获得权力的感觉,一些人甚至相信,这种投票将最终导致中国的政治民主。然而,在卷入娱乐经济和投身政治活动之间很难找到必然的逻辑,更糟糕的情况是,娱乐转移了公众的视线,使他们逃避真正的政治参与。而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
2006年年中,一部用手机拍摄的6分钟视频出现在网上,并迅速引起轰动。这个短片被称为《巴士大叔》,是一位业余摄影者的即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