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14249000000041

第41章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2)

而在上面提到的上海市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发生了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的媒体偏好越来越向非传统媒体的电脑、网络类倾斜,电脑游戏已经超越传统的媒体,成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未成年人接触媒体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娱乐。在未成年人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动漫画节目高达33.69%,电视剧居第二位,为17.77%,文艺娱乐节目列第三,为16.38%。在电脑使用中,娱乐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依次为: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打游戏、下载和播放音乐、看影视作品三者之和为56.66%,可见电脑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

同一调查还表明,动漫画是未成年人最常阅读的课外书籍。未成年人经常阅读的课外书籍中,前6名排序为:动漫画26.76%,科幻、魔幻、童话、小说21.29%,中外名著14.58%,武侠小说12.95%,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10.01%,言情小说8.9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中的动漫画节目和电视剧,电脑游戏中的动漫画作品,书籍中的动漫画故事与科幻、魔幻小说,相当部分通过跨文化传播从西方国家进入中国。我国政策许可的、已占电视每天播出三分之一的节目内容来自海外电视市场。这些节目中,除了知识类生活类之外,相当部分是动漫画节目和电视剧。课外书籍的不少内容也源自对这些节目内容的改编,电脑游戏的作品不少也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文化传播已经造成了同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沟通的特殊渠道,而这种跨文化传播在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影响也日益彰显。

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针对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收视市场不断改进节目制作,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美国最早成立的尼克罗迪恩儿童频道始终坚持走外向型发展之路,通过与对象国相关机构合作,以整体移植、出售成套节目等方式,已先后在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落地。迪斯尼公司从1995年起通过本土化制作向中国48家电视台、近1.6亿观众提供儿童电视节目《小神龙俱乐部》,本土化的制作以及丰富多彩的国外动画片使它赢得了中国儿童的青睐。美国时代华纳旗下的卡通频道动画系列片《飞天小女警》,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七套《动画城》栏目播出。英国儿童频道(TCC)将公司知名电视节目《诺迪》制作成中文版的衍生产品,打入中国儿童电视市场。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就进入我国传媒市场。日本动画片、美式动画片和欧式动画片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动画片系列。20多年来,日本始终占据着中国儿童电视市场的主要地位。日本动画界在中国拓展市场是将其节目与衍生产品一起通盘策划。

他们先通过零售方式打开市场并取得一定名气之后,再通过发行连环画和销售配套玩具扩大其影响。这些西方国家生产的儿童电视节目,连同大量的其他以儿童为视听对象的传媒产品,通过跨文化传播进入中国之后,为我国广大未成年人所关注。这些电脑游戏、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磁带、CD、DVD、VCD)、电影、广播节目、报章杂志、各种书籍以及网络内容,不少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发展是有利的。许多优秀的书刊和影视节目,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它们陪同未成年人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但有许多事实表明,外来文化毕竟无可避免地带有输出国的文化价值判断,宣扬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个别节目和书刊还有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这类东西对于涉世未深、价值取向尚未定型又充满着好奇心的未成年人来说,是有害的。上海市有学者曾围绕媒介暴力对未成年人影响作过专题调研,发现:未成年人在接触传媒时,警匪片和恐怖片与暴力认同度有显著相关性,越偏好这类节目,其暴力赞成程度越高。

游戏类网站与暴力赞成程度也显著相关,越偏好游戏类网站,暴力赞成程度也越高。

这同游戏类网站过多地玩弄暴力内容的游戏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经常观看动画影片中暴力镜头的未成年人,比不经常观看的所受影响要大。经常观看动画影片的未成年人,其影片中出现的暴力镜头越多,所受影响也越大。看电视暴力节目多的男孩中,出现不良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数量比看电视暴力节目少的男孩要多出49%。分析发现,30岁时出现暴力犯罪行为的数量与其8岁时看电视的频率呈正比,即小时候观。

看的暴力节目越多,成年后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它与观看的时间和暴力镜头出现的频率成正比。据报道,美国未成年人平均每年从电视中看到1200个暴力的镜头,如谋杀、抢劫和殴打等。美国61%的儿童节目涉及到暴力。我国还没有人研究和计算通过跨文化传播进入中国被未成年人收视的电视节目、电脑游戏以及其他书刊的暴力镜头。但这些传媒中暴力镜头和画面是相当多的,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趣味,又可能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施以不良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6年的今天,国门既不能重新关上,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拒绝跨文化传播这朵带刺的玫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运用普适性规则,加强对通过跨文化传播进入的文化产品的监管,另一方面又通过媒介素质教育,调整和提升未成年人识别和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

媒介素质(Media literacy)(编者注:亦译作“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解读和利用媒介及其所载作品、信息的能力。从总体上看,媒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构成部分,公民不仅要能够接受媒介产品,而且要能够以独立、批判的立场分析和利用这些媒介及其产品,实现有效接受。按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质包括人们对于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所具备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等6种能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他们求知欲强而人格可塑性大。面对奔腾而来的跨文化传播大潮,开展对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回避和抵制外来文化,而是引领和帮助他们去努力培育和提升解读信息的能力、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欣赏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能力。通过一定力度的媒介素质教育,使广大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来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服务。

有专家指出,开展媒介素质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同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在国外,这两种结合被认为是对公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质教育的一般方式。在英国、日本等国,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设立了大众传媒课程,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大众传媒。在西方其他国家,这种做法也正日趋普遍。

在利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对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这项工作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和日常工作,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规定并督促学校设立专门课程,列入考试范围,指定课程评价标准,定期开展检查,并投以一定经费,动员有关基金会参与此事。

第二,学校要把媒介素质教育列为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有课程,有教师,有教材,有考核。新闻高等教育院校要把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的任务担当起来。同时,提倡新闻院校名师到中小学,为未成年人讲授大众传播课程。

第三,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各种机构,如共青团、学联、青联、学生会等要把组织与开展对青少年的媒介素质教育作为日常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效果来,要定期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多项活动,经常检查,展开竞赛。

第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各种传媒机构受众服务和受众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传媒要把了解未成年人的媒介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活动,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媒介素质修养作为重要责任。媒介应该针对未成年人媒介素质现状设立专门版面、栏目和节目,开展专项教育。传媒还应该从自己的收益中拨出一部分,设立专项基金,同政府拨给的经费和专门基金会提供的经费一起,为更有规模、更有深度、更有效果地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质教育作出切实贡献。

总之,日益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传播是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举起双手欢迎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我们也应该做更多更扎实的工作,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素质修养。在解读和利用外来文化中,使我国广大未成年人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吸收精华而扬弃糟粕,从而令他们在更为开放的国际文化交往环境中,健康而茁壮成长,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