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14249000000038

第38章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1)

——答友人学术质疑

■张君昌

拙著《超媒体时代》出版后,不断遇到友人的诘问:“超媒体”还是媒体吗?你是在生造名词吧?现成的“多媒体”和“跨媒体”不是很贴切吗?何必多此一举呢!在这些质询中,前者是把“超媒体”想当然地理解为“超越”媒体之上的物质,于是得出它不再是媒体的结论;后者是缺乏对单媒体、多媒体、跨媒体,乃至超媒体原本含义的认识,犯了一知半解的毛病。在刚开始遇到诘问时,我还曾就超媒体的定义和外部特征进行过认真地解释,以求达成共识。但是不久我便发现,这种努力几乎是徒劳的。由于对话双方不在一个话语层面,我的解释常常如同对牛弹琴,显得微弱而幼稚,于是渐渐学会了含笑不语。

后来,此事传到刘习良先生那里,他对我说,谁要再问,你就反问他:什么是“超市”?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以前一直苦苦困扰我的如何用尽可能通俗的学理语言推销既成概念的难题,竟然可以借用这样一个最大众化的词汇“道破天机”,简直太神奇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啊,“超市”并未因为多了个“超”字而不再是“市场”,它并未超越传统意义的以币易物的货栈交易式零售市场的本质,不过是管理方法更为现代化,服务理念更为人文化而已。“超市”是“市”,又不同于原本的“市”,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销售形式存在。看来,习良先生是看过晚辈那些拉拉杂杂文字的,对此我心存感激。

超媒体的定义

正当我为发明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名词而窃喜之时,2004年春节期间我偶然读到了尼葛洛庞帝的名著《数字化生存》,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也有“超媒体”一词。而此前听人介绍该书或阅读有关书评时,介绍者无一例外地将其遗忘。从该书“致谢篇”的说明大体可以推知,《数字化生存》完稿于1994年11月,1995年出版英文版,1996年被译介到中国。也就是说,尼氏提出“超媒体”一词至少比我要早7年。

那么,二者的词义是不是相同呢?尼氏认为,“超媒体”(hyper media)是“超文本”(hyper text)的延伸。超文本是按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的一种存储、组织和浏览的方式,内中含有指向其他文本的链(1ink),用户不需要顺序阅读,而可以根据需要或兴趣自由跳跃、选择阅读内容,并且这种选择权和控制权永远掌握在用户手中。“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讯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笔者认为:“超媒体时代是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多维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建立在多媒体传播平台之上的超媒体时代,将把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用计算机技术加以重构,实现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和自由链接,“以推拉结合模式既保障快速供给,又以及时的梳理、分类对用户进行贴身式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彼此对“超媒体”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尼氏的定义侧重于形象化的比喻,笔者的界定更强调学理语言的规范,但其中的要义是相同的,即超媒体是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多媒体信息之间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堪称一个崭新传播时代的来临。

当我们开启一个概念时,必须论证它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媒体通常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它是引导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质。当这种实体仅以声音、图像、图形、文本等其中一种信息形式存在时,我们称其为单媒体;当这种实体能够将多个单媒体信息融合成一体,并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时,我们称之为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对于我们处理声音、图像、图形、文本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带来了方便。但是,如何描述不同媒体之间的信息关系,如何对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各种信息达到有机整合和广泛利用,是多媒体技术力所不及的,并由此产生超媒体技术的研发。尼氏指出:“不要只把多媒体视为个人世界的博览会,或是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声光飨宴’。多媒体领域真正的前进方向,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而达到这一目标时,正是超媒体的诞生日。“‘多告诉我一点’(tell me more)这一概念正是多媒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也是‘超媒体’的根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超媒体与多媒体不是同位概念,它是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对于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更高形式。今天,越来越多的传媒集团正在推崇多媒体复合型报道方式,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信息。

用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在各条当日新闻之间,已发新闻与未发新闻之间,动态新闻与背景资讯之间,文字新闻与图表、图片和音像素材之间建立链接关系,让用户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阅览。从而实现信息加工生产的集约化、多元化和立体化,拓展新闻的深度、广度和获取的便捷度。

超媒体预言

熟悉“数字化生存”的尼氏这样描述超媒体时代:“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如果我第一次说的时候,你没听明白,那么就让我(机器)换个方式,用卡通或三维立体图解演给你看。这种媒介的流动可以无所不包,从附加文字说明的电影,到能柔声读给你听的书籍,应有尽有。这种书甚至还会在你打瞌睡时,把音量放大。”为了使这段文字便于理解,他又进行了一番实景预测:

下一个1000年的初期,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互相通信,并比你现在的个人电脑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你的电话将不会再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响铃,它会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英国管家,接收、分拣,甚至回答打来的电话。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以体育运动为例。你的电脑电视可以把接收到的足球比特转换成录像供你观赏;也可以用声音的方式来接收这些比特,让你收听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转播;或者干脆把比赛的图解演给你看。在每一种情况下,你收看的都是同一场球赛和同一堆比特。当这些比特单单被转换为声音时,声音媒介迫使你只能边听边想象球员的动作,但却不会耽误你开车。当比特被转换为录像时,发挥想象的余地少多了,但却很难看清球队的技战术,因为球赛中场面混乱,还常有人压人的景象。在比特被转换为图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双方的攻防策略一览无余。在这三种媒介转换方式之间来回游动是可能的。在这里,尼氏使用了“比特”(bit)这一全新概念。他认为,比特是以光速传递的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它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没有质量,可以从原子载体中提炼出来,实现大量、优质、高效的复制和搬移,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它是传播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并断言: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势不可挡。

寻着《数字化生存》的导航,我又找到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他对未来传媒。

图景的描绘,更富诗人般的浪漫:当你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物体要求显示关于它的信息时,你就在使用“超级连路”的一种形式。超级连路让用户从一个信息区域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信息区域,就像科幻小说中的宇宙飞船通过“超级空间”从一个地质空间跳到另一个地质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超级连路会在你碰到问题并感兴趣的时候帮助你找到答案。假设你正在观看新闻,你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走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谁。你用电视的遥控器指着这个人。这个动作就会带给你关于她的小传,还有最近出现过她的其他新闻报道名单。指着名单上的一件东西,你就能阅读或观看它,无数次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比尔·盖茨所谈的“超级连路”,是指超文本中的文字、图形、图像等页面元素与该文档中的其他元素或者其他超文本文件等之间形成的链接,我们通常叫做“超级链接”或“超链接”。这种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就是前文所述的超媒体。显然,比尔·盖茨所描述的超媒体时代,在今天看来还酷似神话。但是,自从电脑进入人类生活以来,“新生代”总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具“数字化”。“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我们相信未来的“数字一族”能够把比尔·盖茨的伟大畅想化为现实,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