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14248900000037

第37章 碎片化趋势与“广告载具”的微观承接(2)

“广告载具”之所以成为碎片化微观承接的基本元素,还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三个特性:

其一,不可再分性。即相对于既有的关于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的广告媒体,其共通之处是都对所有的广告载体进行了划分,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划分的标准精细到了不可再分,一定意义上乃是广告媒体最小的“碎片”,从而使广告主对广告载具这一“碎片”的选择更具灵活性和操作性。不可再分性也决定了某一广告载具所具有的媒体特征具有唯一性,能够明显地与其他广告载具进行区分和比较,这些都为单一媒体或跨媒体广告投放中的多个广告载具组合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

其二,具体指向性。衡量载具的具体指向性强弱,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目标明确,直指目标消费群,实施意图明确,广告到达率高的特征。对于具体进行广告媒体投放的业界人士来说,“一旦媒介策划人员给出了目标消费群的定义,随之就是广告时段和广告版面的受众要与目标市场消费群相匹配,就是说要把广告费用放在目标市场的定义相吻合的媒体上面。吻合得越好,广告支出的浪费就越少。”这里强调的就是“相匹配”、“相吻合”,即具体指向性。而广告载具的具体指向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媒介最小化的碎片、并对应着媒体接触特定碎片化的受众,如不同频道不同栏目的不同广告时段、不同报纸不同版面不同的广告位置、不同线路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不同网站不同页面不同栏目的广告按钮,其各自的受众指向均到了不可再分的“具体”。更需进行分析的是,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削弱了硬广告的投入,转向专项终端建设;而细察碎片化趋势下的终端,我们可以发现,以专卖店形象展现的终端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具指向性的广告载具,而包含店头、专柜、POP等宣传形式的立体性终端则是载具的聚合体;但终端最大的特性则是以“专”店、“专”柜、“专”门产品而吸引消费者,其指向性非常之明确。

其三,自由选择性。就是广告主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对承载广告信息的载具进行自由而有效的选择,由于广告载具更加细分化,选择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但精确度却比以前更高了。经过精细划分后的广告载具,使呈现在广告主面前的“媒体碎片”更加丰富,精确度反而提高。其原因就在于:广告载具不是从媒体的“类”出发,而是从媒体单位的“个别”出发,此一个别的媒体单位本身是具有的特定的质和量价值的,如此,各个载具除了烙上原有所属类别媒体的印记之外,还被贴上了标有各自属性的唯一性标签。这样广告主在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广告载具时,因为商品丰富性和关于商品信息介绍的全面性而能够更加自由的选择,以满足自身广告投放的需要。

三、“广告载具”承接“碎片化”的广告传播学意义

我们之所以提出作为广告媒介最小碎片的“广告载具”概念,无疑从直观上对应了“碎片化”的趋势,是对消费需求及媒介接触“碎片化”的一个微观承接,但作理性的分析,则显示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广告传播学上的意义:

1.使整合传播具有了基本元素

我们知道,对传媒、广告、营销来说,永远不可能将自身价值立足于单细胞的个体消费者之上。理解和重视消费者碎片化趋势,我们真正要做的还是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精准传播的最大化效果。这里的将“碎片”“归聚”起来固然是不错的,因为对传媒、营销及广告来说,永远不可能将自身价值立足在一个单细胞的个体消费者上;而是需要从混沌模糊的庞大社会消费者总群中,分出清晰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然后再将有着同一特质的生活与消费特征的众多个体,通过某种介质聚合到一起。问题是,消费者碎片本身是无法归聚的,他们的任何聚合总是需要中介性的媒体,这个媒体的微观化的元素即广告载具。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整合传播的观念一直非常受重视,那么顺应碎片化趋势而提出广告载具概念,恰是整合传播理论的一个延伸与丰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提出者唐·E.

舒尔茨写道:“现在的市场由于资讯超载、媒体繁多而干扰大增。然而,目前最重要的事,反而是决定如何及何时与消费者接触,同时接触的方式也决定了要和消费者沟通什么主题。我们无意轻视创意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价值,此处我们只是要表明‘讯息的送达’和‘讯息的内容’分量相等,甚至更为重要。”那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讯息的送达”、何时并如何与消费者接触,“广告载具”就恰好是这么一个精准送达、具体接触消费者的微观媒体,使整合传播具有了基本的元素。

2006年初,和讯网推出了“博客广告联盟”计划,即把若干个博客捆绑起来“拉广告”,自己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批发商”,目前已经有近200名博客加入了这个广告联盟,而作为大客户“瑞星”已经投入了60万元广告费。从这一媒体广告经营事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个自我个性非常强的博客,其可以刊载广告的位置,无疑则是我们所称的广告载具,而博客广告联盟所要做的工作,显然就是载具的整合,从而集腋成裘,使广告传播具有了整合的效应。

而深受国人关注的“超女”现象,给予我们的启迪则为:消费者“碎片化”可以消解巨大的主题性叙事、超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效果;但反过来,宏大的主题性叙事也可能把“碎片化”的消费者暂时地聚集在一起。一个超女的“粉丝”,有可能涵盖多个细分的“碎片化”消费者,从农民到白领,从小学生到退休老人等等,但节目中同样整合了诸多的广告载具,为“蒙牛”、“喜之郎”等品牌获得广告的整合传播效应。

2.使广告传播更具消费者导向性

碎片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而“社会分化如果是简单的两极分化,那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分化是利益的‘碎片化’,人们的利益是多元的,那样,反而不容易发生重大的利益冲突。”“最近的变化表明,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

其基本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从社会学角度看,阶层利益的碎片化、社会利益的碎片化减少了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稳定。”也就是说,“碎片化”的认识给我们的最大的启迪是促使我们从“社会群体碎片”出发,以更具体清晰地认识其利益需求、群体特点,并更好地通过向一个个“碎片”服务而实现更好地向民众服务的宗旨。

服务“社会群体碎片”体现到消费上,就是向“消费者碎片”服务。在市场细分、消费者需求碎片化的背景下,企业的营销已经进入客户数据管理、个性定制等完全从消费者出发的层面。如唐·E.舒尔茨就曾写道:消费者“资料库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人口统计资料、心理统计资料和以往购买的记录。此外,消费者态度的资讯,如消费者的产品类别网络及消费者对他们所使用产品的联想等资讯,对一个扎实的整合营销传播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的是从消费者碎片出发、以碎片化的消费者为导向。而广告传播作为营销的延伸,之所以提出具有明确指向的“广告载具”概念,就在于通过这些媒体碎片对应、承接消费者碎片,在信息送达的碎片性服务中实现向目标消费者群体的服务。在一些学者眼中,这种以广告载具对消费者碎片的微观承接,被形象地称之为“追踪性的点射”或“给你真正最好的顾客戴上金手铐”。

实际上,目前的广告经营服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广告载具”说,但各个广告经营者已经在按“广告载具”进行操作。如前面所提到的央视广告的刊例,每一广告时段中每一广告的位次又是各各相异的,实际上其广告产品性价比的差异,则完全透视出了央视广告经营是按不可再分的广告载具在进行个性化的售卖。我们再来看一个北京移动电视公交车车载移动电视调研,其结果以详实的数据显示了受众乘车习惯和态度、主要乘客年龄、性别特征、教育程度、职业特征、经济特征、每周乘坐带有车载移动电视公交车的次数、车内停留时间、每次乘坐公交车时收看车载电视的时间、乘车目的(工作日—周末)、重点路段乘客、经常乘坐的公交车、经过的路段、平均家庭月收入、消费潜力等;其中对一个工作日的调查中,早6∶30~8∶30和下午4∶30~7∶00是非常明显的乘车高峰期,其中每个时间段的乘客人数超过10万。除了早6∶30~7∶30和下午5∶00~6∶00外,其他时段的移动电视覆盖比例达到乘车群体的100%。这一研究数据的意义很显然,就在于从消费者角度为车载移动电视的广告产品——“广告载具”的切分、单售提供依据。而“新浪”所推出的搜索结果固定排名广告产品,其规定:所出现的位置为新浪搜索引擎关键词搜索结果页或指定目录页面第一名至第五名,所具有的优势则为该类型广告在搜索结果页中属最佳位置,能最先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该类型广告的点击率名列前茅:其广告价格则在每月600~9000元。我们需注意的是其价格区间甚大,这就为进一步以消费者点击率为依据的“广告载具”切分,提供了可伸展腾挪的空间。

以消费者为导向,从来都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最乐意遵循的传播准则,但在大众传播时代,由于供需双方的信息遇合媒体过于粗放,这一准则的执行总难到位。而对碎片化消费者进行微观承接、对应性服务的“广告载具”的提出,则为有效地捕捉到分散、趋于离散状态的消费者,提供了精细化操作的基本载体,从而使广告传播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理念得到了有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