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14248700000040

第40章 论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的制度基础(2)

2.频道评价——品牌优势的保障

200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实施对频道的评价工作,依据《中央电视台频道考查评估方案》,通过对频道管理环节和管理目标的分析,提炼出了规划设置、运行态势、传播效果、开发绩效四个方面作为频道考评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影响频道质量各项因素的全面考查,确立了12项考评指标,即:频道市场契合度、频道创新力、品牌栏目比例、目标观众吻合度、编排效益、资源利用率、推介效果、频道影响力、频道美誉度、市场份额贡献率、频道产出比等。通过引入科学的计算公式,对上述12项考评指标进行量化运算,分别生成四项考评内容的综合考评量化值。

《频道考察评估方案》结合中央电视台频道管理实际,借鉴国际金融领域和债券市场普遍采用的等级评价方法,参考美国斯坦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等著名评级机构的评价模式,对四项考评内容的综合量化值进行等级评定,使频道各项考评数值转化为评价等级,最终形成A、B、C、D四个字母组合而成的频道考评等级。每一组字母组合代表一定的级别和状态,形成“四项内容组合评级”的频道考评模式。考查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频道逐渐实现“频道设置科学化、频道运行健康化、频道传播理想化、频道效益最大化”的品牌化频道的战略目标。

3.十佳主持人——特殊津贴的激励

播音员、主持人是一个电视台的符号和标志,在电视品牌宣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执行《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特殊津贴管理办法》,每年都将根据上一年度的综合评价确定“十佳”主持人,为他们颁发特殊津贴。之所以要重奖主持人,就是要嘉奖他们为中央电视台所做的辛勤工作,同时鼓励全台更多的主持人向他们学习,全面创新,播出更多全国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重奖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人事制度改革以来实行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电视台实施培养“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从2005年1月1日起,出镜的播音员、主持人需统一持《中央电视台出镜资格证书》上岗,试用和实习人员下发《试用出镜通知书》,长期出镜的专家、学者下发《特邀出镜通知书》,无证书者一律不准上岗,全力打造主持人品牌。

三、资源配置机制

1.淡化级别,减少层次——频道制改革的探索

在我国,长期以来,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分类节目管理体制,“中心”下设若干部门,各部门下辖各个栏目。随着频道专业化与品牌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频道的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影响整体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电视媒体选择频道制运作已是一种发展趋势。

2000年9月25日,随着CCTV-9英语国际频道的开播,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频道总监制在中央电视台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开始迈向建立现代电视传媒管理体制的探索之路。2004年,CCTV-2经济频道启动“频道制”改革,撤销了经济部、信息部建制,原两部门栏目以“合并同类项原则”组建资讯、财经、服务、专题特别工作室,淡化了行政级别,构建频道总监、工作室主任、制片人三级组织管理机构,后来又撤销了工作室,由频道直接面对栏目管理。

在频道制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是组织架构上的根本变革。中央电视台将根据各频道专业化运作的难易程度和风险大小,逐步推进由“节目中心制”到“频道制”的改革。

从“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体制变为“频道-栏目”的两级体制,取消“部门”和“科组”两个管理层次,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

2005年,《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拟定并试运行。《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从组织机构、管理岗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广告经营以及节目审查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频道制的模式,并就实施频道制改革的步骤、如何进行分批试点、预期的效果、可能出现的风险及相关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方案》为频道制改革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既具有理论性也不乏操作性的合理建议,促进了中央电视台管理机制的创新,为构建合理的频道管理模式、保持持续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实施“频道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新一轮改革的焦点集中在管理机制的变革上,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转变”、“两个指标”。“两个转变”指由节目中心制管理向频道制管理转变,由频道专业化向频道品牌化转变;“两个指标”指每个频道的考核评估包含两个指标——收视份额和广告创收,各频道不仅要从节目收视上达到要求,更要在节目和频道的创收能力和经营效益有所突破。“两个指标”实施以来,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相继推出频道改版方案和措施,强调各个频道的细分定位和专业特征,培育品牌节目,突出频道特色,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使中央电视台的整体收视份额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频道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频道专业化”到“频道品牌化”,从“节目中心制”管理到“频道制”管理,中央电视台频道制改革是对1999年启动的“三化”改革的一种延续;而与重视规模、数量的“三化”改革所不同的是,频道制改革更多地是向内涵式、集约式的增长模型转变。

2.“人员分类、规范管理”——新旧体制的适配

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采用编制外用工的生产模式,大量临时人员为中央电视台的飞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没有一套成型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临时人员的有效管理、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中央电视台发展中的难题。2003年,中央电视台根据“人员分类、规范管理”的原则,以劳务派遣制度和公司化管理为主渠道,进行编外人员管理改革。2003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送中心第一批编外人员签约,截至2005年初,共有5000余名编外人员与中央电视台认可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企聘人员”。中央电视台从此成为目前国内使用劳务派遣人员规模最大、人员种类最多的组织机构。通过公司化管理的方式解决了困扰电视台十几年的不规范用工问题,为电视行业乃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经验,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创新。

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全台范围内开展制片人竞争上岗。截止到2006年4月,共有150多个栏目的制片人实施了竞聘上岗,其中“社会与法”频道实现了全频道的制片人竞聘上岗。制片人竞争上岗是中央电视台人事改革的风暴眼,以前中央电视台的制片人由各部门主任聘用,而且一般限于正式职工。制片人竞聘制度给了正式人员和企聘人员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实现了干部选拔任用从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向自下而上的“竞争制”的转变,客观上促进了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

在收视指标的压力之下,竞聘上岗的制片人必须尊重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尊重电视节目制作的内在规律,注重用精品节目塑造电视品牌。除了在制片人聘用方面管理严格之外,中央电视台还不断加强对制片人的聘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制片人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制片人的业务创新和栏目管理水平。

3.《节目预算分配标准和预算分配管理办法》——精细化管理的标志

预算管理是电视节目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频道制管理改革和频道品牌战略的推进,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细则和操作办法十分迫切。从2005年起,中央电视台组织开展了关于节目预算分配标准、预算分配管理办法的专题调查研究。

在历时两年内,有关部门对中央电视台十年来有关事业发展、成本核算、预算分配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分类节目预算支出结构、管理运行状态、影响预算分配和额度的主要因素,建立并正式颁布了用于预算分配的节目分类体系,于2007年正式在全台颁布了《中央电视台节目预算分配标准和预算分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首次将中央电视台在制节目分为原创类节目5大类24小类,编辑类节目4类,引进类节目4类,电视剧收购参考价格5类和栏目外重点选题3类,分别制定了其预算分配标准。在科学合理使用节目资源的原则下,参照国内外行业的通行做法,结合现有频道的定位和播出效果制定了各频道的首播量标准。根据频道宗旨和对播出效果的评估,规定了各频道中主要节目类型在首播时间的配置标准。

《办法》通过三个标准的制定和强制推行,不仅使电视台庞大的资金管理更加公正透明,同时也利用资金的手段使栏目、频道的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是中央电视台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整合文化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电视媒体实力,是提高宣传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必经之路。中央电视台品牌管理改革的思路将继续沿着这条主线,不断探索顺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品牌管理机制,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科学管理,推进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战略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