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14248500000028

第28章 网络新闻传播(11)

网络新闻传播若要凸显其高情感,就要求有“人的加入”。有人会说“人的加入”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事实上,一提起“互联网”,人们总是说它是集报纸、广播、电视等诸多媒体传播优势于一体的“全能性媒体”。报纸可以阅读,广播可以听,电视可以看,所有这些,互联网都具备了,仿佛完全有资格称之为“全能”了。但是仔细思量,人们还是觉得互联网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人。广播、电视里可以有播音员面对面地告诉我们世界发生了什么,可以有主持人笑容可掬地为我们主持各类节目,与我们亲切地对话交流,在网络新闻从内容到形式已经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才发现,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也好,主持人也罢,他们对于大众媒体的新闻传播来说,已经超出了单纯形式上的意义,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话语的一个停顿一个强调,本身也是对所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再加工,给予原有新闻一定的附加信息,可以说,人的出现早已与节目融为一体并成为传播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内容上的唯一缺憾恐怕就在于此了。

尽管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有朋友可以聊天,有新闻可以听阅,页面的设计也越来越亲切,但是其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人,归根结底人们还是要面对一个庞大的机器,在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接收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网上用户的普遍感觉和迫切要求,从2000年1月底英国“PA新传媒”的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到我国“首都在线”(www.263.net),成为第一位(真正)网络主持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新闻传播中来。尽管网络主持人推出后的传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判,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一方面他们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充分发挥了网络自身的特性,更加个人化、互动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出现弥补了网络传播的缺憾,使其更具人性化。当然,加入的不仅是主持人,还有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在线交流”这种形式在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中兴起,使网民可以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公众焦点人物进行同步交流;不少新闻网站开设了嘉宾聊天室,嘉宾做客网站,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与网民进行交流。一旦出现热点事件,相关人物就会出现在网民面前,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生硬的图片。2007年“两会”期间,一些网络媒体的“两会”博客更是把“两会”委员请到网络中来,向网民阐述自己对国家事务的看法和建议,接受网民的反馈意见,这与传统公文式的“两会”报道相比,无疑要生动得多、人性得多,因此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反响。

四、关于信息的信息

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空前自由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制造出大批信息垃圾,缺少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严格把关和挑选,信息资源必然会让网络成为一个“资料太多而知识太少的嘈杂世界”。过多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无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做出正确、有效、省时的选择,时时陷入“一头驴站在等距离的两大捆干草之间”式的困惑与尴尬,就像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这恐怕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经过组织与控制的信息不算是资源。如果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始终保持着一种鱼龙混杂、紊乱无序的状态,人们将面对一种资源富饶的贫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网络用户需要“专家”的指点和帮助。在这样的变化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内涵和工作重心将由传统上的信息采集者变为信息的整理者和思考者,为人们提供真实、可靠、高效的新闻信息。

事实上,同接受传统媒体新闻相比,受众对网络新闻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出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往往是跳跃式地寻找网络新闻,扫描式地阅读网络新闻,或直接用搜索引擎搜索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提醒我们在网络新闻的发展中要加大对信息“整理者”

这一身份的重视。

除了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为人们整理信息方面,网络新闻传播者还要善于分析信息的背景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做信息的“思考者”,为用户提供“关于信息的信息”,成为信息汪洋的导航者,指导用户不至于被信息的海洋所湮没。可以预测,“关于信息的信息”将成为未来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走俏品”,且会长盛不衰,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那样:“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

五、从个人媒体到群体智慧

近年来博客蓬勃兴起,2007年12月11日,国际奥委会(IOC)理事会在洛桑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批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参加赛事的运动员和官员可以开设个人博客,进一步肯定了博客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若博客只是作为一种日记形式的个人网页而存在,那么个人网页从互联网早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个人日记和每日发表观点专栏的历史就更久远了。其实,博客广受欢迎的原因并不只是其作为个人媒体的存在,而是因为大量的博客在RSS技术的基础上互相联结,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智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人多了就会形成各种隐性或显性的联系,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反映出这一特点。超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

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就拿博客来说,当今的博客与早期的个人网页相比,一大变化就是RSS技术的应用。RSS是自早期计算机高手们认识到CGI(公共网关接口)可用来创建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网站以来在互联网根本结构方面最重要的进步。RSS的活力不仅在网页,而且在链接方面。它使人们不仅仅链接到一个网页,而且可以订阅这个页面,从而每当该页面发生变化时都会得到通知。正是RSS技术支撑起了博客圈的形成,使人们不仅可以任意订阅网站并方便地链接到一个页面上的特定评论,而且通过一种成为引用通告的机制,可以得知其他任何人链接到他们的页面,并且可以用相互链接或者添加评论的方式来作出回应。

个人媒体通过技术的支撑形成了集体智慧,这才是互联网创新力的新理念。

同样是基于这种理念的播客、维客等也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2006年2月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电台和互动社区——银河台网站(www.radio.cn)全新改版上线,并加入了大量播客自制元素。而维基新闻作为维基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它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自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尽管有人认为其具有很浓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事实证明维基百科在互联网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Alexa网站的流量排名中,维基已经稳坐全球前20名的位置,这证明了在网络新闻聚集群体智慧的可行和可贵。

当今,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呈现出独立的个性化和群体的社会化的双重需求。而个性化和社会化这二者并不矛盾,独立的个性化是社会化的前提。网络的个性化需求是网络用户的基本需求,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自我表达的难度,更多普通网络用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自我展现,这样网络用户的这种基本需求就逐步延伸到了网络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互联网中展示自我,众多网络用户对互联网的贡献产生了群体效应。因此,将来的网络新闻将更突出个体,准确地说又不仅仅停留在突出个体,而是由个人媒体的大集合形成集体智慧,激发个体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新闻的历史并不长,但产生后却和它的载体——互联网一样,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新闻媒体上网较早、新闻媒体网站发育较为充分的美国,1998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因为没有给予网络传播应有的重视,还招致了新闻界、学术界的一片倒彩声,而如今已经有多个网络传播类大奖,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报业协会(NAA)和编辑出版人杂志的相关奖项。我们有理由相信,给予网络新闻传播在整个新闻传播业中应有的独立地位的那一天将会到来。这一天到来的早晚,不是由学术界的泰斗们决定,也不是由政府的官员们决定,而将由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人来决定,因为是这样一些人所持有的新闻传播观念、所从事的新闻传播实践决定着网络新闻传播能否为自己赢得真正的发展空间和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