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14248300000008

第8章 采访线索和新闻敏感(1)

第一节采访线索

世界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作为把关者的记者,如何从大千万象的世界中寻找到值得报道的信息?采访线索即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参考方向,是确定选题的具体指向。

一、采访线索定义

采访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而且没有细节、过程,最多告诉记者一个片断或一个由头。

二、采访线索的特点

1.采访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

采访线索不能凭空想象,主观捏造出来,而必须以某种事实为基础。作为采访线索的事实,从时态上讲,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这些事实都可能成为新闻线索的依据,记者采访的线索大多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2.采访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

有些采访线索的内容很详细具体,不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原因等完整的新闻要素,而且有生动的细节,记者采访核实之后获得的材料并没有超出新闻线索所提供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大量的新闻线索是比较模糊、零碎的,有些线索甚至是与新闻事实完全相反。

3.采访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很难把握

采访线索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号,具有不稳定性和隐蔽性,只有记者具备了深刻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高度的新闻敏感才能从众多的事实中发现采访线索,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有经验的记者是善于从别人发现不到的线索追踪出有价值的新闻,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挖掘出有深度的新闻。比如“抗洪中引出的计划生育问题”、“个人消费公款买单”等节目都是在隐性的采访线索的基础上获得延展形成报道。

4.采访线索的可信度小,变动性大

新闻线索往往只是直观的感性的东西,只是事物的某些表象,还远远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有些采访线索可能引导出重大的新闻事实;而有些采访线索并不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只是一般的材料而已;有些新闻线索只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东西;有些新闻线索还可能引导出另一条更有价值的重大新闻。因此需要记者进行调查研究之后,通过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形成新闻报道,否则就可能造成新闻失实。比如策划人余仁山在《解密〈新闻调查〉》一书中列举了这样的案例:当时接到一条线索,那条线索说:山东省蓬莱市,有一个70岁的老党员,连续十几年上访,告村里的腐败问题,但一直没有引起上级的注意,没有人理会他。在山东省开两会前夕,这个老党员准备再次到省会去告,就在要走的前一天晚上,他被人枪杀在家中。线索还说:经过调查,是村支书雇凶杀人,村支书被抓起来,据说在他家里搜出了枪,还搜出了五百多万。又据说事后不久,村支书花了三百多万把自己给买出来了。

当时看到这个线索,很兴奋。看一下关键信息,70岁老党员,十多年坚持上访,再次上访前夕,被枪杀在家中,村支书雇凶杀人,村支书家中搜出巨款,村支书被抓又用巨资把自己买出来。如果此事属实,如果能找到证据,如果拍摄可行,那会是一个绝对有“猛料”的调查性报道。

我很快就去当地做前前期,但是一调查,发现有问题。也不能说事情完全虚假,但我们拿到的线索中间很多信息是市井传言,子虚乌有。

首先,最重要的证据,打死人的枪就有问题。当时确实是在村支书家搜到了枪,但公安部门证实,由于口径等各方面不符,村支书家的枪不是打死老党员的那一支。即使普遍认为是他杀的人,但没有证据,谁也不能下定论。

第二,村支书花钱买自己出狱这个说法也有问题。当时情况是没有证据才放他出来的。

第三,从他家中搜出五百万的事情,我们从公安局到检察院到法院,相关案卷全部调出来看,清单上根本没有搜出五百万的记录。

经过前前期调查,最关键的几个事实都没有办法验证,我们认为这个选题没有办法做,回来完成前前期中止报告,这个题就正式终止。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梁建增曾说,《焦点访谈》节目选题中,大概有10%是在采访中发现设想与新闻真相不符合后而放弃的。

5.采访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采访线索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真正的新闻事实是隐藏在海面下的冰体,比如《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真相”最初头绪全无,最后却挖出当地政府瞒报真相。而有的采访线索犹如一块浮冰,毫无新闻价值可言。这就需要记者在具体的调查与采访中作出判断,否则可能造成假新闻,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事件。《纸做的包子》假新闻的编导訾某在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这条线索引起栏目制片人的兴趣,于是被确定为专题选题。訾某在北京四环路一带调查,始终没有发现“纸包子”的现象。但栏目主编以时限为由,催促其抓紧拍摄专题节目,訾压力很大,于是,忘记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铁律制造了这条假新闻。

三、采访线索的来源

记者主要从以下渠道获取采访线索:

1.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讲话

这一来源可以使记者了解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总的情况,政策动向和新任务以及最近一个时期内将要进行的事情。另外,国家法令法规的出台等都是新闻报道的线索。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的出台,都可以使记者做出相应的新闻报道。记者在进行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不应简单地照搬这些法令法规,而是应该运用形象的画面报道和相关事实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应该指出该法令法规出台的原因背景、对观众的影响、与以前的相关法规相比有什么变化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从各级内参上寻找到采访线索。这些内参中的事件由于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不适合公开报道,就通过内部渠道,送至中央等各级领导手中,由领导看到之后进行批示,再进行进一步处理。目前,许多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都有内参,比如新华社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就是很好的线索来源。内参中的线索经过审慎处理,选择好报道角度,往往能成为很好的报道选题。

2.各种会议记要、简报、情况反映

记者平时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和学术会议,翻阅各种简报、情况反映,要特别留意从中发现采访线索。应该说有些记者不太重视这类采访线索的挖掘。长时期以来,我们的电视会议新闻都简单停留在会议画面加会议摘要的层面上。其实这些会议往往是某一时期的工作总结或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从中能挖掘到许多有价值的采访线索。作为记者,应该带着分析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会议纪要、简报,从中挖掘出新的变化和有价值的信息。

从会议中提炼出独特的报道点或者从会议中延伸出报道点,这是目前许多电视媒体改进电视会议报道的方法,比如电视新闻《北京听到我心声》、《小手机折射出大发展》等都是记者从会议中找到新闻线索,进而做出报道。

3.主管部门直接提供新闻事件的线索

在具体采访中,记者有不同分工,不同记者分管经济、社会、交通、服务等不同渠道的新闻,一般这些记者与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都保持很密切的联系。直接从这些主管部门获得采访线索往往使记者事半功倍。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记者与这些主管部门合作能够得到好的新闻报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情况下,提供采访线索这些主管部门会要求记者按照其自身利益或目的去报道事件,影响报道方向。对此,记者应该通过独立分析和判断,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报道。

4.从其他媒体中获取采访线索

从其他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通讯社等媒体寻求采访线索,是电视媒体善于借势借力的有效方法。

电视采访报道的选题并非都是硬性的突发事件,许多采访线索是从报纸、通讯社、广播、杂志的报道中再次发现的。再经过电视的“包装”,以新的视角和视觉形象手段进行传播。北京电视台原《北京特快》即采取了这样事半功倍的作法。其制片人张锦力谈到《北京特快》创办之初,几乎没有新闻来源和渠道,“根据这种情况,我提出改造报纸新闻,然后让摄像根据撰稿内容找镜头,先来个报纸内容贴电视画面,等到节目走上正规,自然而然建立起关系和渠道”,当然这只是不得已之选。电视记者在从其他媒介中获取采访线索的时候,不应照搬这些新闻报道,而应该尽力挖掘这些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东西,同时也需要运用记者的镜头意识,做出适合于电视播出的新闻报道。

凤凰卫视在开办之初也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为此,凤凰台采取了许多借势借力的方式。比如《凤凰早班车》最初是采用讲述香港十几家报纸的信息而创办起来的。主持人陈鲁豫为人称道的“说新闻”的方式,实际上在当时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后,凤凰台借助其地缘和政策优势,又开办了《有报天天读》,以国际视野、多元视角为诉求点,综合国内、国际众多纸质媒体的信息,这样低成本的作法反而因节目观点多样、信息量大的特点而获得成功。

目前,互联网的信息越来越成为记者获取采访线索的重要来源,比如新华网的“焦点网谈”和“新闻纵横”、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网络栏目都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当下的热点问题,比如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中央电视台报道两会的记者或通过网络调查或通过开设的博客了解观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从中获取采访线索。

此外,国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以及国外对中国的相关报道都可以成为记者进行对比参照,发现报道点的方法。

5.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是获得采访线索的有利时机。这些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本身就是重要新闻,有经验的记者不但能够完成来访任务,而且善于从中发现其他可供进一步挖掘的线索。西方媒体称新闻发布会获得的信息多是“罐头信息”,即所有媒体获得的是一样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在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独家选择、独家提炼、独家解读。

6.记者的日常观察

记者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采访线索。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有作家般的观察能力。作家观察生活是为创作积累素材,记者观察生活要以新闻视角透视生活、反映生活。通过记者的日常观察与挖掘,往往能找出独特的报道角度,形成生动的新闻报道。比如新闻采访中的体验式报道,更多地是依赖于记者的观察和体验所发现的报道点,电视新闻《北京市二环路工程竣工》是以记者亲自开车绕二环路跑一圈,发现报道点的;《走近贫困山区》也是靠记者在现场抓取不同视角获得冲击性的画面和报道点的。

此外,一些长线选题,需要记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培养。“长线选题的特点是:慢,耗费时间长,需要对一个问题持久地关注,并且这种关注对你个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回报。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就有可能一直没办法推出来。或者由于个人难以坚持下来,半途而废。长线选题就像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名贵植物,应该对它进行悉心呵护”。比如《新闻调查》“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就是在收到观众来信后,观察了好几个月,才形成报道的。

7.记者的信息网络

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同各界人士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同通讯员保持着经常的往来,同电视观众有着直接的传达关系。观众的来信、来电、短信、邮件、来访都可以获得采访线索。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节目在鼎盛时期每天收到观众来信200多封,其中三分之一选题是观众提供的。总编导唐·休伊特(Don Hewitt)认为,《60分钟》得到了观众最伟大的投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也是从观众来信来电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选题,而这些选题一旦实现往往是重头的独家报道,比如《新闻调查》的“疫苗风波”就是从观众来电中获取重要线索而形成的报道。

社会各界人士、通讯员、电视观众构成了记者的信息网络。记者的朋友多,信息网点多,记者的耳目就灵,采访线索资源就永远不会枯竭。

在社会网络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记者所称的“线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舆论监督报道栏目非常重视线人的作用。据统计,从1996年起,《焦点访谈》历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节目,如《巨额粮款化为水》、《“罚”要依法》、《粮食“满仓”的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违法伤农》《河道里建起商品房》和《违法收缴违民心》等节目,其报道线索均来自“线人”反映的情况资。而西方新闻界把匿名向记者透露丑闻和内幕消息的告密者,称为“深喉”(deep throat)。记者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现能切实提供信息的“线人”,并在日常的交往中在各界培养“线人”,为采访线索的获得做长线准备。

在这里,除了新闻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电视节目都设置了互动环节——媒体与嘉宾的互动、媒体与观众的互动。这实际上为节目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线索资源。电视谈话节目“来者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的节目模式,选秀节目、竞技节目、鉴赏节目的“媒体定规则、观众出智慧”的模式等都是电视媒体充分利用观众资源、民间智慧,获得有意思的选题而推动节目发展的互动效果。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实际上是从收藏的角度汇聚观众的智慧。中国大地历史悠远、文化包容、藏品丰富,《天下收藏》以这种开放式的集纳形式,获得了很多有意思的选题。比如其中《碧玉》一集,一位十二岁小女生缜密的言辞、礼貌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使节目现场生动有趣,气氛热烈,也使现场的嘉宾和观众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的问题。

有人说,现在是全民皆媒体的时代。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要充分利各种手段和方式,以开放的心态,获取民间的“源头活水”,这是节目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