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采访拍摄中,突出细节
由于隐性采访拍摄是在一种非常状态下的拍摄,其镜头结构、场面抓取都有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记者应该在现场或者编辑中突出镜头中的细节因素或重点,以引起观众注意。比如,《焦点访谈》“私宰生猪注水猪肉”报道里,乔装打扮的记者为了让镜头拍下真实的细节,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猪肉注水后的状态,以保证镜头能从不同角度抓取到现场的状况。在《焦点访谈》“丧事上跳起脱衣舞”的报道中,对隐性抓拍到的脱衣舞现场,记者以清晰的思路为观众陈述了现场不同区域、不同人的动作状态,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现场综合信息,从而增强了证据的说服力。
(5)合理保护
在揭露性和批评性报道中,记者进入暗访现场就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中。中央电视台记者姚宇军与摄像记者王守城为了采访到河北衡水不法商贩们向生猪注水的真实过程,与摄像记者连续两天在半夜时暗访私人屠宰点。最后做出了《私宰生猪、注水猪肉》这期节目,详细展示了不法分子生产注水猪肉的全过程和细节。节目播出后,当地有关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不是我们不知道这种事,实在是太危险,闹不好就会出人命,我们不敢查呀。”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要有多方面的保护措施:
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比如熟悉与对方交谈的行话切口、打交道的方式等;
合理隐瞒身份、做好伪装,比如上文提到的两位记者在进入衡水采访几天前就开始蓄须,到衡水后更是头不梳、脸不洗,整天徘徊于各个肉市,从而为采访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有应对的多套方案,同时考虑好一旦暴露如何脱身的办法。尽量避免单兵作战,应该有接应的记者或者当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比如上文提到的两位记者在进入生猪私屠窝点前,后方制片人与记者、线人、随车司机等都保持着相互联系,以防不测;
做好采访素材的保留,以便作为证据,防止对方起诉、纠缠等问题。
2.隐性采访的注意事项
电视隐性采访从一开始就受到争议。因此,隐性采访所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远比其技巧更受到关注。
(1)遵守相关法律、把握采访的“度”
隐性采访往往容易侵犯被访者的隐私权。在隐性采访中,公众的知情权与被访对象的隐私权往往形成冲突,记者在采访中是牺牲被访人的隐私权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这时候,隐性采访的“度”要严格把握:
首先,记者的采访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记者要权衡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可以实施隐性采访;
第三,在采访中被访对象的哪些隐私可以被曝光。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隐性采访的禁区作了规定,指出下列领域是不允许使用隐形采访手段的: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的隐私、涉及个人稳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而《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也规定了隐性采访遵循的四条原则:“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没有其他途径收集材料;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经制片人同意。”
(2)避免越位
记者在身份装扮、行为方面避免越位。有些身份如政府公务人员、执法人员是不能假扮的。同时在一些色情、毒品等场合,记者不能亲身试法。
在采访中尽量避免主动诱导,在采访中,记者是通过调查呈现事实,而不是再造事实。记者在采访中应尽量避免主动诱导对方,引诱犯罪。在现实采访中,有的记者故意设套、布陷阱,这种采访方式仍然很受争议。
(3)体现人文关怀
记者应以善意揭露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进行隐性采访报道。记者在隐性采访之中和之后不仅仅是报道与传播事实,同时也要给被访人以人文关怀。在采访中,要考虑节目传播后对当事人的影响,权衡利弊。在节目后能给当事人展现改正的机会。比如《焦点访谈》播出的“‘罚’要依法”节目揭露了山西交警乱收费的情况。在节目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做了一期回访节目,把当事人请到现场与观众沟通交流,这就体现了一个媒体的公正和责任感。
第三节电视连线采访
电视连线采访是通过电话或视频连线采访现场记者或各方专家的采访报道方式。连线采访报道实际上就是扩大了的谈话交流场。
电视连线采访是电视媒体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媒介特性而出现的新的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尤其是在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第一,电视连线采访能够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现场信息,强化了新闻发生的地域感和现场感,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
第二,通过连线多方专家与评论员,收集不同评论和背景材料,共同对突发事件形成立体、多层次的解读;
第三,电视连线采访打破了一个人静态主持的模式,通过主演播室、分演播室以及现场记者的互动,拓展、延伸了演播室的空间,充分发挥了远程人际交流的特点,形成实时的人际交流场,使新闻采访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正如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的栏目宣传语所言,“连线可以无限远,速度可以无限快,背景可以无限深”。这再一次回到了电视“Television”(远处的图像)的本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主流电视新闻媒体已经把这种采访报道方式作为重要的采访报道方式。中国电视媒体在本世纪初积极实践连线采访报道,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时空连线》节目。而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中国电视媒体也大量采用连线直播采访报道。这一采访报道方式使电视媒介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凸显,已经成为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竞争的重点。
一、不同类型的电视连线采访
从传播媒介技术角度分析,电视连线采访可以分为电话连线采访和视频连线采访。一般来说,电话连线比较便利,但是需要创建前方记者和固定嘉宾及评论员的图像资料库,以便连线采访时,增强画面的可视性及权威性。
视频连线需要更复杂的技术条件,从西方电视媒体的经验来看,可以设立不同区域的演播室和访谈现场,针对不同区域的主持人、记者以及固定的专家或评论员进行连线采访。
从连线对象角度,连线采访可以分为主持人与前方记者、专家及异地主持人三种方式。下面我们主要探讨这三类连线采访方式。
1.主持人与前方记者连线采访
主持人在演播室连线采访现场记者,通过主持人高屋建瓴的信息掌控以及现场记者的细节提供,共同为观众传达对事件的全方位信息。主持人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现场记者的采访,充分发挥电视媒介优势,使演播室真正成为一个信息集散与发布的主控室。
2.主持人与嘉宾连线采访
主持人就事件连线采访一个或多个当事人和专家,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是双视频或多视频的形态,多视频的专家采访近似于新闻谈话节目。
3.异地主持人采访
随着通信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往往在不同地域设立不同的演播室,以接近性原则采访报道就近区域的新闻事件。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同区域的嘉宾和评论员到就近演播室接受采访,有利于强化演播室与事件的接近性,增强节目的权威感。比如CNN在亚特兰大总部和纽约、华盛顿、洛杉矶都设立演播室。这就出现了不同演播室主持人之间的连线采访报道。
二、连线采访的技巧
1.增强交流感和互动感
连线采访毕竟有一个电话或视频的中介,不如面对面直接,因此要求主持人采访时特别注意加强交流感和对象感,加强人际传播的互动性和亲切性。
由于声音与画面的传递速率不同,异地连线会出现声音延时,容易造成主持人、记者及嘉宾相互之间产生交流障碍。除了在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外,主持人在连线采访时要在交流上有所兼顾。
2.强化主持人控制
英文中“anchor”——新闻主持人,也有锚的含义,即主持人是稳定的轴心。主持人要加强“锚”的角色,依靠演播室强大的信息背景,加强控制。
从主持人的角度来说,主持人要善于掌控报道方向,并积极保护前方记者,为前方记者提供一个可以回旋的空间。从这方面来说,“5·12”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许娜”事件,其实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规避的。
另外主持人还可以从演播室掌握的信息、角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现场记者厘清现场信息,深化问题。一般来说,演播室主持人由于掌握多方信息源,对事件有一个宏观而多角度的把握。因此,前方记者可以通过主持人的提问,更好地把宏观与现场的微观细节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现场报道。比如在“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报道中,主持人与深入灾区的记者何莉的连线报道,在听完记者的初步介绍以后,主持人问了两个跟进问题:
主持人: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这些抢救受灾群众官兵的工作状态,刚才你说到一个细节,说有一些官兵受伤了,他们为什么会受伤?
记者:因为有很多人还进入不了北川的事发现场,那么在现场,我们见到的是所有的路都被巨石挡住,每个人想通过这条路,都是要侧着身子过去,而且在里面有很多倒塌的房屋,从里面救助灾民的同时,有时还会有轻微的余震,我们在里面采访的时候,也会遇到余震,其中有一次长达半分钟,这些余震会造成一些很危险的建筑物倒塌,会造成一些官兵的砸伤。
主持人:刚才我们连线四川电视台记者的时候,他说已经看到有一些救灾的设备已经运进去了,你的观察是什么样的?
记者:我们在北川的总指挥部,就是袁家萍中学,这个中学现在是北川的总指挥部,这里已经运来了大量的食物,还有80多个医疗人员已进入,对伤员进行抢救。
在这个连线中,主持人通过所掌握的信息与前方记者形成互动交流,帮助前方记者深化报道,同时也多方求证信息。
3.嘉宾观点多元化
对于多视频连线采访嘉宾和评论员而言,嘉宾的选择很重要。应该尽量选取不同观点的专家,通过专家不同观点的争论、交锋、碰撞共同推进对事件的解读,避免一边倒的状态。西方电视媒体常常是以主持人为轴心,选取正反方的嘉宾连线采访,通过嘉宾的碰撞来求得平衡解读,也使节目的可视性增强。
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探讨了电视媒介三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和技巧——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电视连线采访。在这三种采访方式中,体验式采访与隐性采访在媒介发展历史中已经有之,但是电视媒体扩大了这两种方式的影响力。电视连线采访是最能发挥电视媒体特色的电视采访报道方式,是未来电视媒体竞争的一个要点。
思考题:
1.体验式采访的特点与采访技巧是什么?
2.隐性采访的技巧是什么?
3.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有哪些注意点?
4.电视连线采访报道的技巧都有哪些?
本章扩展阅读书目:
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吕宁思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秘》,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