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14248000000077

第77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首诗的阅读史

冷霜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的作品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了。它不仅出现在各种新诗选本中,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流行歌手谱曲演唱,更被房地产公司用做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戴望舒的《雨巷》或顾城的《一代人》一样,在经过出版、评论、教育以及大众文化多重传播环节的复杂运动之后,它已经逐渐凝定为一首“代表作”,成为普通读者心目中海子诗歌最通俗的形象。有意思的是,20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阅读接受的差异,使得这首诗也如同一面小小的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1989年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的消息令诗坛震惊,这个生前只在小范围内略具声名的年轻诗人的作品也由此受到更多同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他的好友诗人骆一禾(同年初夏亦因脑血管突发大面积出血去世)、西川等人的努力,也由于海子诗歌自身的魅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诗在诗歌爱好者中迅速地传播开来。1991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周俊、张维编)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海子的短诗、长诗节选、散文、小说和诗论等,第一次较集中地展示出海子创作的全貌。1993年,海子母校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未名湖诗会”将时间从以往的5月移至他的忌辰——3月26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的几年里,诗会总是以朗诵他的抒情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作为开场。

这一时期的诗歌氛围仍然遗留着浓厚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气的影响,混合着“诗歌崇拜”、对形而上学观念的热衷和对已然来临的市场化社会的抗拒,因而更受其时诗歌爱好者(往往也就是潜在的或正在成长的诗人)喜爱的诗,是《祖国(或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等,它们的音韵更为铿锵,在日后看来不乏矫情的诵读中也更易显出决绝和“悲壮”的姿态。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同样能满足这种“自恋”。

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姜涛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社社长,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一年春天,他和一些喜爱诗歌的朋友结伴去植物园,其中一个喝醉的朋友,竟在出门时于门口席地而坐,对着四周的游客高声朗诵这首诗。这一行为颇令游客惊异,有人竟误以为是乞讨,在他身边投下了零钱。

这则逸事像是恰好为这首写于海子辞世前两个月的短诗提供了一个注脚:在诗中,诗人内心的冲突正是源于精神的骄傲和世俗现实的坚硬之间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很多诗歌爱好者那里并不陌生,因而在这首诗中获得慰藉和共鸣。

1995年,西川编《海子的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西川编《海子诗全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海子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得这首诗开始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知。在当代诗人中,海子由此获得了少有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只有舒婷等极少数享有同等“待遇”的诗人可以比拟。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历来要同时满足多项标准,按照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先生的归纳,它们至少包括“经典性”、“教学的适用性”、“进步性”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显然与它语言的质朴和意象的温暖、明朗有关,看上去,诗中的情感似乎纯净而超脱,然而,它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难题。一方面,中学生们往往不易体会这首诗表面的单纯之下所隐含的矛盾。在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记录中,学生们初读的反应是“乐观向上”、“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而当教师进行启发并辅以海子生平的介绍时,他又必须面对如何向学生们解释海子自杀原因的困境,因为语文教育同时也得承担人生观教育的功能。

一面要向学生解释海子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在两种“幸福”之间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一面却要提醒他们,“不能学习海子的做法”,难免招致学生的疑问:既然这么消极,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一位浙江的中学教师撰文读解了这首“决绝人世的告白”之后进而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生的语文教材?”

正是由于中学教学中遇到的这种接受上的困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撤下了。不过,在很多高中语文的选读教材或读物中它仍然有很高的入选率,如钱理群主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卷——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徐中玉主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卷的《现代诗歌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王家新主编的“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语文出版社,2005)等,2007年,北京市新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也选入了这首诗。

而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流通领域。从1998年开启的房地产市场化热潮中,这首诗被各地的房地产公司频频用于其广告文案,从上海、深圳到海口、长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语都曾被印在海景房和“高尚别墅”的大幅户外广告板上。海子诗中这两个短句,以化俗为雅的方式勾勒出他生命理想的幻境。在29世纪90年代后期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而带来的都市空间的巨大变化中,它们被挪用成一则标语,煽动着人们对宜居的欲望。而这种反复出现的“创意”,也多少是因为很多早期从事广告文案策划的人员,都曾是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前期的诗歌爱好者或文学青年。

到了新世纪,网络的日渐普及正好遇上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对这首诗的接受又呈现出一些有趣的新变化,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和QQ的签名档里,或是被“取其精华”、掐头去尾地用做博客名称,在一些论坛里,这首诗被列为“小资必读”,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常被引用作为职场励志的格言。在今年春天刚刚出版的一本励志读物《一切梦想靠行动》中,对这首诗的征引之后,导出的是如下的训诲:“有了梦想,我们也就有了明确目标的力量。你可以拥有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只要你确实地知道它是你想要的,并确定知道你为什么想要它。我们的梦想要足够清晰,也不要太贪心。只要健康向上,积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实现。”

无论是“小资化”还是“励志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取消语境和碎片化的读取方式。原诗中蕴涵的痛苦和心理冲突已经不再作为阅读的重点所在,或者,则被拼贴成物欲消费的对象。语言表层的简单和温暖被剥离出来,正适于偏爱甜腻的胃口。

当然,这并非这首诗20年命运的全部。一如诗人臧棣在为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诗歌遗产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其身后始终吸引着诗人同行与读者深入持久的阅读。在这个3月,至少将有五场以上纪念性的朗诵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其中一场即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名。

这首卓越的抒情短诗,仍将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提示着对精神性价值的毫不妥协的关怀。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