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洛肯
有这样一句话:你期望自己做什么人,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被冯小刚导演称为中国电影票房保障的葛优,从小就想演戏,但长得实在与众人心目中的影星有不同,故此,没几个人看好他,电影学院一类的主考官们也不看好他。但他坚决看好自己,坚持认为自己就行。结果呢?行了!
当然也难免有人会质疑,假设你天天期待自己成为圣人,就真的能够成为孔夫子吗?这倒也是,不过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即使天天想着成为圣人的,固然不见得可以真的成为圣人,至少成为黑社会的几率不高。反之,天天想着成为黑帮老大的人,纵然他拥有牛顿一样的天赋,也一定成不了科学家的。
本文选择六个事关人生明暗的关键词语,作点阳光解读。所谓阳光解读,即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预期、积极的选择,去阐释这些原本也可以反其道而读之的生存节点。
一、自知之明的阳光解读
自知之明是一句古语。老子《道德经》中即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样的见解。
更广为人知的则是先秦时期齐国名相邹忌的一段故事。邹忌形象不错,自以为很美,但人人都说城北徐公是美男子。他心存侥幸问妻子,妻子说他美;问妾,妾也说他美;问前来求其帮助的人,那人又说他美。他高兴,以为自己乃齐国第一美男。后来真的见到徐公,才知道,人家那才是美丽“超男”呢!后人反思往事,概括为人贵有自知之明。
由此判断,所谓自知之明,主要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意若曰,人固贵有自知之明,人又难有自知之明。处在那些特别强调自我修养乃至自我改造的年代,自知之明差不多就成了自知其悲,自知其劣,自知其秽,至少要知道你自己是谁,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但我对此很不认同,尤其不认同夹着尾巴做人。全世界多少民族都不用夹着尾巴做人,偏偏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子孙要夹着尾巴做人,这不公平。难道我们没有进化好怎的——人家个个没有尾巴,唯独我们长个尾巴,还要羞羞答答地把它夹起来才好。
真的自知之明,阳光解读下的自知之明,首先不是瞪着两眼去搜寻自己的短处,而是信心满满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长处。任何一个人,比如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长处都不知道,那是很可悲的。不要说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个小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长处。“我知道我的长处,故我应该向着那个方向发展。”
青年朋友们: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能珍视自己的长处,是一件很值得尊重的事情;能证明自己的长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能放大自己的长处,则是一件很浪漫很有情趣的事情。
那么,短处呢?短处和长处比,无论如何,总是处于次要的位置。不适当地强调这次要的,甚至用它压抑那主要的,纵然不是特别的错误,也一定是特别的笨拙,假使还不至于说它是特别的愚蠢的话。
而且很多短处,天生如此,根本无法克服。一个人个子矮小,你有什么办法?天生五音不全,又有什么办法?一个人脾气急躁,他生性如此,你非让他变成慢性子,干脆让他消失得了。否则,他痛苦呢!
事实上,世界上一些非常成功的人士,并非没有明显的短处,而是能避开这短处,专扬其长处。拿破仑个子矮小,如果让他做跳高冠军,他一定没希望;就是一心把他培养成日本大相扑手,也必定是一个很绝望的过程。但个子矮小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统帅。
爱因斯坦的成就,世人皆知。但他并非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也很平平。
硬让他成为费马,怕是不行。一定让他成为陈景润,怕也不行。但这没有影响他研究相对论。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经商去了。有人说,如果非让他把书一直读下去,那么,世界上多了一个博士,却少了一位IT业的天才。但我要补充一句,即使真的有人有这权利与能力让盖茨先生一直学习下去,也一定没有人有同样的权利与能力担保他可以获得博士学位的。
自知之明的阳光解读,即学会和习惯找出自己的优点,并把它最大化。从而使热爱文学的曹雪芹成为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使思考苹果如何只向地面坠落而不向天空飞去的牛顿成为发现物理学三大定律的牛顿。
二、因材施教的阳光解读
因材施教是孔夫子的伟大教育理想,遗憾的是,这理想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办法真正全面落实。
那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落实呢?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回答。但我相信,真的到了那一天,一定是我们人类应该特别加以庆祝的最盛大的节日。
在目前的情况下,为着走近与亲密“因材施教”,或许最应该做的是以下三点:第一,让能学什么的,去学什么。
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与心理类型原本差异巨大,有的适合向工科发展,有的适合向文科发展,有的适合做将军,有的适合做战士。你不要对着一切战士宣扬“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殊不知,很多人根本不能成为好士兵的却完全可以成为好统帅,如韩信与曾国藩。也有人肯定能成为好士兵,却一定不能成为好将军,甚至根本不能成为领兵者,比如白求恩与张思德。钱钟书语言天赋极高,但数学不行,你非让他做科学家,他老人家没前途了。其实不止钱钟书,华罗庚自学成才,学的是数学。数学其实应该是最不适宜自学的科目之一,但华先生天赋在此,您不让他在数学的康庄大道上发展,而一定苦口婆心劝人家学文科做诗人,那不是毁坏天才吗?
义务教育其实也是如此。虽然义务教育不可以偏废学科,但设计者其实是充分考虑到受学者的天赋差异的。否则,为什么规定60分及格而不规定95分及格呢?109分制,少40分都能及格,就是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别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第二,让爱学什么的,就去学什么。
这里表明的是尊重求学者的主观意愿,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
偏我们一些好心的同胞,不明此理,而是口口声声教育我们说:千万不能光听孩子的,孩子知道什么?她或者他,因为不曾成年,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这立论其实荒谬。正像说一个人不知道饱或饿、热或冷一样,他本人不明白,你老人家偏生明白,您不是上帝,怎么能有这般超人的智慧?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说对了,人家就是不同意,怎么办?
还应该照当事人的意愿办。好比一位超级帅哥没有看上西施小姐,偏偏爱上无盐姑娘,你身为家长,硬是不同意,那不成了祝英台的恶父了吗?或者,人家许仙既爱白蛇姑娘,白蛇姑娘又爱许仙,你非不同意,说是人妖不能通婚,这不符合婚姻法,非给人家拆散不可,那不又成了法海和尚了。一位哲人说得好,和尚家家的,不好生去诵经,非管人家婚事,若非嫉妒就是变态。
因为他喜欢,故而他投入,遇到困难与险阻,也会有责任心。即使未曾选到最佳,折回头来,也未必不是一段人生财富。
第三,擅长学什么的,就去学什么。
只要是群体生活,必有优势者。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发现其优势,珍爱其优势。
我以为,人生天地之间,没有比一位做教师的看到自己学生的天才更为高兴的事了。否则,就不足以为师。而最伟大的教师正是能够发现学生的天才并把这天才优化的教师。最起码,他应该竭尽全力,为这天才的光大提供最大的可能与方便。
欧洲理性主义时代的大数学家、大哲学家笛卡尔,生性怕冷,又特别爱睡早觉。别人上课去了,他不起床。不起床可以吗?他的校长说:可以。因为他是一位数学天才。
天才不受拘束,就给他可以尽情享受早觉快乐的权利。这一点,在我们国内的任何一所大学恐怕都是很难做到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管理者并不曾真的去关爱学生,包括关爱他们的潜在天才,关爱他们的青春情感,关爱他们的美好身心。
有人说,世间一切事物中,最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错位,而最合理最有效最美好的方式就是不错位,让擅长短跑的做博尔特,让擅长跨栏的做刘翔,让擅长研究经济学的做******。
三、人际交往的阳光解读
据前贤研究,西方文化属于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类型,印度文化属于特别重视人与灵魂关系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则属于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类型。
我们最重视人际关系,然而,无论就历史还是就当下的状况看,也是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地方之一。因为它复杂,才弄出那么多的潜规则,也造成如此可怕的高成本,从而耗费掉了如此多而无谓的精力、智力、体力与财力。
别的不说,以“六大文学名著”为例,作为文学,其人物关系各具精彩,然而,没有一种可以为现代人做榜样的。《三国演义》的人际关系太诡异了,学谁都有可能畸形。
《金瓶梅》的人际关系太不干净,学谁都可能染上一身恶臭。《儒林外史》的人际关系太虚伪了,不是读书人本身的虚伪,而是读书人为体制所异化的虚伪,所谓“人已不人”。《西游记》的人际关系太无意义了,堪称意义消解的古典样本。周星驰的大话系列未选别书,首选《西游记》大约与此有关。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寻找意义,则做圣僧真的不如做妖精,哪怕是做白骨精,也比做唐三藏好上一辈子。《红楼梦》的人际关系已经复杂到了这等地步:以贾元春的尊荣华贵,加上林黛玉的冰清玉洁,加上薛宝钗的圆通周到,加上贾探春的爽利智慧,再加上王熙凤的泼辣霸气与浑不吝,都没有侥幸成功的希望。唯《水浒传》的人际关系似乎单纯些,坏人只是一个奸,好人只是一个义,然而,又太过江湖气与流氓气了。至如李逵、武松、石秀一类的英雄好汉,万万不可招惹他们,就是做旁观者,都不可以的。否则,很有被人家捎带手间便给一大砍刀或一大板斧的危险。
现代文明系列中的人际关系,需要阳光解读,其内在性表达式,一要简单,二要快乐,三要学会发现。
简单,即人际关系不过人际关系而已。别来那么多潜规则,也别来那么多算计或者计算,别来那么多繁文缛节,当然也别来那么多隐秘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