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14247500000002

第2章 绪论

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体系。然而这一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反复多变,很不稳定,需要在今后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逐步解决。

长期以来,传媒各专业,无论是新闻类的还是艺术类的,比较重视写作和语言的基本知识传授。为此,将写作设为一门课程,自成体系,而语言或设一门语法修辞课,或采用文科统一设置的现代汉语课,都各有完整、严密的系统。因此,提升语言素养,加强写作能力,并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切实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遗憾的是写作课的教学现状总是不大令人满意,写作的理论和知识越来越系统、完整,而可操作性却日益远去,学而不易致用。再考察现代汉语课,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既完整又严密,但突出运用不够。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呢?

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深感这种基础性的操作性课程改革,应围绕以下两点进行:其一,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采用。培养传媒类复合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传媒院校,基础类的写作课和语言课,应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在必须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突出实践,加强笔头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不强调传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在基本功的训练上下工夫,可能会有明显的成效。其二,根据传媒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相关院校对培养方案做了必要的调整,规定了适度的总课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这一改革的结果,也促使我们去积极寻求一条“写作”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的路子,并试图将过去研究对象、范围不同的两门课:写作课、语法修辞课(或现代汉语课)合二为一,力求有机的融合。课程名称也随之更改,暂名为“写作与语言”。

2002年以来,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为适应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将写作课与语言运用课合成一门,编出新的教材《写作与语言艺术教程》(徐丹晖主编)、《语言艺术与写作》(司红霞编著)、《现代传媒写作基础教程》(孟伟编著)。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明显感到比过去分成两门独立的课讲授,效果要好。其特点是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知识、要求、技能融入到写作各要素中,将语言运用的训练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但也表现出某些不足,如确立以写作为纲,语言运用的分量轻了一些,特别是语言运用的规范化方面涉及很少。运用语言首先要求合乎规范,这是达到互相了解,产生交际效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达到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样运用语言才是高效率、高效能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就不从写作和语言运用的融合上去构架教材的体系,而是采用“1+1”的形式,结构教材的纲目,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材内容。大框架是上编“写作技能”,下编“语言修养”,每编各有自己的一个以实用为根本的知识系统,用以指导写作训练和语言实践。

我们提出的这样一个合二为一的课程内容,像个拼盘,可能不够严谨、不够科学,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我们只希望拿这个不成熟的新编教材,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地探索一下。若不行,从头再来,回头路大概是不会走了。这门课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实践这一环节没有完全从教材的篇目和内容中反映出来。这种实践需要学习者坚持,常动笔,勤动笔,除此以外,没有捷径可走。有了这种持续性,写作水平、语言能力才会一步一步提高,为以后学习专业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与语言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开设,进行综合训练,也是可行的,有利于达到同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写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创制文章的实践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从本质上看,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劳动过程。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将已形成的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有序化、篇章化的精神劳动过程。可以说,写作的存在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符号的,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物质材料。写作无非是书面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写作的过程就是用书面语言反映和表述客观事物、主观思想的过程。书面语言符号是写作实践活动凭借的物质媒介和工具。而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便捷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了便于使信息传之久远,最完善、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写作活动制作成文章,而这一切离开了语言这一要素和载体是无法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对于写作来说,是用来表达思维成果的工具,就像武器对于打仗一样,无武器就无法打仗,写作离开了语言,精深的内容,鲜活的材料,巧妙的结构,又如何去表现呢?语言的表达能力差,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不高的反映,还会直接影响到写作内容准确、充分、生动的表现。所以,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都把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叙事,生动达意,看成是学好写作的前提。孔子说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里也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和感情怎样的好呢?”这些话将语言与写作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讲得十分到位、透彻。

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被成千上万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这些高速增长的散乱信息,需要编写程序,组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系统,这就是一种写作。网络的发展、移动通讯方式的崛起、媒介方式的多样化等,都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和写作。写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需的一种能力。经济活动、广告宣传、法律文书、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出版编辑、涉外事务等,一刻也离不开一个“写”字。至于人们在互联网上交流信息,发表各种看法,争论社会问题,也都在充分地表现着每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时代科学文化的高速发展,对写作和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能高效地传递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当社会对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不论学文还是学理的大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却有一天天下降的趋势。这实在令人担忧,因而更应引起从事写作、语言教学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写作是一个客观世界、作者、文本、阅读各要素相互结合、转化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每个组成要素都会影响写作的精神产品的优劣,其中语言要素是沟通客观世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桥梁,肩负着中介的重要职责,处于核心地位。文本最终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有了书面语言这一中介,才有可能把写作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正确地使用汉语书面语言,熟练地掌握写作的基本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考察大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的原因,往往与忽略母语学习,随心所欲地颠覆书面语言的交际规范有很大关系。如语言表达不严谨、不周密,文句拖泥带水,重复啰唆,表达呆板无味,句式死板老套,结构不合语法规则,等等。最为突出的是,网络语言的广泛流行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对大中学生的习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2008年出现的网络热词,很快就进入学生的写作文本里,从“山寨”到“雷”,从“打酱油”到“俯卧撑”。金融海啸背景下,催生了“宅内族”,该词被解释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升级版”。有很多网络新词实在不好懂,如“奶牛、白菜价、古龙腿、人参公鸡、微量族、婚活族”,等等。语文老师常常为之头痛。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的新词产量颇丰,已成为现代汉语新词的重要来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一概封杀。有的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和汉语造词规律,又有时代气息,就可以吸收使用,如“主页、下载、版主、链接”等。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作出禁止性的规定,则不得在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新闻报道中使用。作为传媒工作者,肩负着宣传教育、传播知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任;各种形式的传媒,尤其是广播电视,对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起着巨大的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工作者又是语言教育的执行者,我们自身就要正确地使用语言,包括不乱用网络语言,切实担负起对广大群众进行语言教育的责任。

一个传媒工作者的素质如何,往往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写作所调动的观察能力、信息采集分析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是综合性素质的表现。传媒人才的素质培养关系到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学习写作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因此,一个合格的传媒工作者更要把写作当做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把提高写作水平作为终身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