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体育新闻学
14247300000029

第29章 平面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5)

(2)报道面拓宽

19世纪下半期开始,欧美的体育新闻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继续加大对体育报道力度的同时,美国2/3的体育杂志把赛马作为首要的报道内容。与此同时,棒球运动逐渐成为各种刊物的热门话题,1853年7月9日威廉·波特的《时代精神》杂志刊登了第一份关于棒球的报道,标题是《哈波金的棒球比赛》,此后,波特逐渐将棒球称为美国的“国球”;阿尔弗雷德和查理·斯宾克在法国圣路易斯创办的《体育新闻》到今天仍在发行,棒球也一直是其主要的报道内容。弗兰西斯·里克特在费城创办的《运动生活》杂志,集中刊登全国通信记者的稿件并报道多种运动项目,其发行量达到了4.5万份,是19世纪8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运动杂志。1873年,《森林与溪流》杂志创刊,该杂志另辟蹊径,主要侧重于打猎、钓鱼和其他一些户外活动的报道。

(3)专项性体育杂志陆续进入市场

自20世纪20年代起,收音机、电视机等一系列依靠技术引领的媒体将体育新闻传播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新兴的广播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不得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新兴的现代体育新闻杂志陆续出现:1944年的《运动文摘》、1946年的《运动》和《体育图片》、1948年的《运动先锋》《运动专刊》和《运动生活》、1949年的《运动世界》等,1954年,亨利·鲁斯创立了至今影响广泛的《体育画报》。

这一时期的体育新闻传播范围也从传统的职业棒球、拳击、赛马等项目扩展到职业橄榄球和职业篮球等一类新兴项目。由于大众对参与性和观赏性的体育活动兴趣日益增强,很多专项性的体育杂志陆续进入市场,如《世界网球》《每日赛马快报》《高尔夫文摘》及《游艇》等。

2.我国体育期刊的诞生

(1)徐一冰与《体育界》《体育杂志》

清朝末年,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这一变化,欧美近代体育开始引进和传入我国,成为我国近代体育的主流,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应运而生。1909年,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创始人徐一冰等主编出版了《体育界》杂志,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期刊。徐一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体操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向觉醒中的中国民众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他希望通过改变国民的体质以争取国家的强盛和进步。他在《体育界》创刊号上说道:“此残弱不支之身,而今而后使与他强国强健不屈之男子竞争于天演界中,其可得乎?故吾为此危,吾为此惧。”寥寥几笔,刻画出了近代中国渴望强壮的理想与该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体育界》创刊后不定期出版,出了十期被迫停印,1918年10月东山再起,终又复刊。复刊后它更加“主张实际,不尚空谈”,“它所刊载的论说、学说、体操材料、教授法、生理卫生等12门类内容,不容置疑地向人们证明了时隔九年的《体育界》变得更加系统、成熟了”。(语出杭州大学体育系郑志林教授)《体育界》作为先进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刊物,也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体育界》停刊的日子里,徐一冰与王均卿于1914年6月又创办了上海中国体操学校校刊——《体育杂志》。《体育杂志》在内容上比《体育界》更加丰富,它的发行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上海外,在苏州、杭州、天津等地还设有代办处,是一本以学术为主的综合性体育期刊。该刊物只出版了两期,但为学校体育的构建搭起了框架,也在技术上为中国体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2)早期体育期刊的发展

1918年12月9日,我国最早的一份小学校体育学刊——《体育周报》诞生在湖南长沙的楚怡小学,至1920年10月,该刊共出版了60期,在“普及国民体育知识,促进各种体育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办人黄醒联合体育界要人陆鸿仪、陈逵生、徐凯、蒋葆三、陆吉霈、徐荣甲、王运恂等30余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支撑着这份在近代体育史上影响颇大的周报经受了两年风雨的洗礼。那时,《体育周报》社址就设在黄醒的家中,编辑、经费、发行等事宜均由他一人经办。

《体育周报》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为着“革命”而发生,带着浓厚的革命色彩。它分言论、学说、研究、材料、调查、纪事、讲演、音乐、小说、汇报、通信、杂俎等专栏,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名人,陈独秀、蔡元培、徐一冰、沈定一、王鉴武、陈逢生等曾为其撰稿。就连当时炙手可热的《新青年》杂志,也曾在第七卷第一号上以《长沙社会面面观·新文化运动》为题,较为全面地肯定了《体育周报》。遗憾的是,该刊出版了60期后就销声匿迹了。

1922年5月,著名的美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在东南大学创办《体育季刊》,这本体育专业学术性杂志对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发展,特别是对欧美体育的引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了《体育界》《体育杂志》和《体育周报》外,还有其他许多报刊都选定了自己的方式不断撞击着中国近代体育史的时钟。

《新体师范讲义》,是上海师范讲习所主办的一本月刊,1917年3月创办,同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期。在上海也有一份《体育周报》,1918年12月创刊,1919年2月停刊,共出版48期。北京京师体育研究社在1918年2月创办的《体育》(季刊),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1918年主办的《体育研究会会刊》。另外这一时期的体育报刊还有《东亚体专校刊》,由上海东亚体专主办,1919年12月创刊,1923年7月被迫停刊。还有后来由中华体育协进会在1935年1月创办的《体育季刊》以及中华体育会于1936年创办编发的《中华体育》等,中国近代体育报刊一直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并肩作战。

尽管这些早期的体育期刊数量较少,出版时间也较短,但它们为后来体育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就像页码和注释,“仔仔细细地交代了故事的顺序和读法,国人最闪光的思想精华也恰恰在这一瞬间通过那泛黄的纸张透射出来”。从《体育界》到《体育杂志》,从《体育季刊》到《体育周报》……这段时间,至少有八种体育报刊先后出现在上海、北京、长沙、南京等地。这些专门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科学知识的期刊与体育运动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成为中国体育事业这部“上下五千年”的典籍中举足轻重的元素。

3.新中国的体育刊物

(1)《新体育》的创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起步阶段,体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还未正式成立,但作为筹备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新体育》杂志于1950年7月1日创刊了。这意味着新中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开始。朱德同志为《新体育》创刊号题词:“提倡国民体育”,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上的讲话,指出“体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卫生保健的一部分……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都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生产、学习的工作,才能担当起繁重的新中国建设的任务”。

《新体育》发刊词明确规定其办刊宗旨:“建设新体育,要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所以,它的栏目设置也多以体育普及和科学启蒙为主,如《运动对于生理的影响》《苏联体育介绍》《篮球运动的价值和认识》《游泳》《摔跤》《六人排球介绍》等文章,把《新体育》办成了“研究和宣传新体育建设的刊物”。

《新体育》在创刊号中就刊发了“本刊设立‘问题解答’栏”的启事,欢迎读者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问题,刊物将“设法请体总筹委会及体育专家等予以解答”,以后又设立了“读者来信”等栏目,广泛联系读者,不断听取读者意见,取得了显著成绩。

1952年6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为此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新的形势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新体育》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宣传体育运动,为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宣传好新中国的体育成就;介绍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指导各地的体育工作;介绍苏联人民民主国家的体育。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体育新闻事业除了承担着宣传体育运动的特点、普及体育运动知识等任务外,还担负着为国防和军事服务以及“为此而进行体育科学启蒙的时代特征”。

1956年,《新体育》由月刊改为了半月刊,1962年又恢复为月刊。1966年10月15日出至277期停刊,1972年10月复刊。1990年7月,该刊创办40周年,国家体委负责人伍绍祖在《愿〈新体育〉常盛常新》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该刊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它从创刊之日起,即满腔热情、始终如一地为发展新中国的体育事业鼓与呼……它是新中国体育40年光辉历史的生动写照,是新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的见证、缩影。

(2)体育期刊的发展

体育期刊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体育传媒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所说:“无论是之前以奖牌为目标荣誉的竞技方向,还是现在逐渐倡导的全民健身方向,体育的关注度始终不会降低,而且体育的全民性将吸引更大量的体育迷,这对体育传媒而言无疑是有利的。”体育赛事的繁荣为中国的体育传媒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盛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步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体育期刊也得到了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批体育期刊也相继问世,如“把哲学、科学、体育三者融为一体,向读者展示一个新的意境,使大家长知识、练身体、奔四化”的《生命在于运动》,“竭诚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服务”的《体育爱好者》《体育春秋》等,其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四川分会与香港国际企业公司合办的《体育爱好者》杂志,是内地和香港合办的第一份体育杂志。

报刊种类数量增加了,原有的一报一刊(《体育报》《新体育》杂志)的发行量也分别由创刊时的6万份、1.55万份上升到1983年时的70万份和89万份。一些体育刊物如《中华武术》《围棋》等杂志销量甚至达到过百万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期刊更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数量增加,发行量增大。像《运动休闲》《网球天地》《运动精品》《足球》《足球之夜》《高尔夫》等都是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刊,并且快速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国足出线,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更把体育期刊从边缘推向中心。看比赛,追明星,读期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广大球迷和体育爱好者中间蔓延。

三、我国体育期刊的发展趋势

1.目前体育期刊存在的问题

(1)定位雷同,互相打架

在火热的体育期刊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隐忧,突出的问题就是同一类期刊在内容编辑方面的雷同现象,甚至出现“撞车”的现象。内容雷同、版式设计雷同,发行渠道雷同,互相较劲,但又互相模仿,“左脚踩右脚”使得体育期刊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出现阻碍。由于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欣欣向荣的态势,所以整个体育类期刊整体的竞争能力就不是很强,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渠道无限畅通的时代,报纸、网络、手机等诸多媒体都在对体育类期刊的读者进行“分化”蚕食,导致读者群减少。

(2)种数增加,单个刊印数下跌

最近几年体育期刊的总印数仍有提升,但这并不说明体育期刊市场还大有可为,而是由于种数增加所致,对于多数个刊来说,印数却是缓缓下跌。这一方面是由于体育这块大蛋糕越来越诱人,使得涉足的媒体越来越多,使得体育期刊的读者得到了分流。另一方面是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读者的兴趣也被分流。但从体育期刊主观方面来看,个性不显,特色难现,而且同类刊物种数膨胀,相互竞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3)过分追求娱乐化

对于体育类的杂志来说,在保持着体育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入一些时尚类的元素或是借鉴一些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杂志整体的内容与审美都是一种补充,但在一些杂志中,过分强调时尚化、娱乐化,时尚元素喧宾夺主,使杂志失去了体育本身的内涵,成了用体育点缀的时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