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14247200000024

第24章 消息的写法(2)

在这段里,突出了“每立方约花一元多”与“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得出“节水仍是天津当务之急”的结论,加强了新闻的说服力。

不少政治性新闻运用对比材料,有效地深化了主题。比如新华社报道蒋经国“当选”为台湾地区第七任最高领导人时巧妙地通过背景介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消息里说蒋经国当过第六任最高领导人,而前五任最高领导人都是蒋介石。这么轻轻一点,人们就知道,台湾地区的七任最高领导人原来均为蒋家父子。消息又交代说,“国大代表大会”从开始到当时已有36年了,六年开一次,已开到了第七次,可至今仍未换届。这个背景有力讽刺了台湾“国大”的假民主,深化了这则消息的思想内容。

2.说明性材料。例如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态、工作面貌、物质条件等。可以把新闻事实讲得全面深刻而又恰如其分。如:1948年11月5日新华社发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是这样的:“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这些背景材料,使人们一看就知道南阳在历史上是一个战略要地,近年来国民党反动派又苦心经营,所以这里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从而对解放南阳的政治、军事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有的新闻,它的意义隐而不露,不点不明。记者出面讲话吧,又显得有点儿讨嫌。怎么提示这条新闻的“隐情”,说明其意义呢?外国记者的拿手好戏是运用背景材料。比如,当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被任命为联盟院外委会主席。从表面上看,同时当选为民族院主席和联盟院主席的人,职务都比戈尔巴乔夫高。那么戈尔巴乔夫的当选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美联社的报道别出心裁,第一句就点出“最年轻的委员戈尔巴乔夫”被指名担任“一项重要职务”。接着又说:“西方分析家认为担任这一职务证实了他在克里姆林宫的第二号地位,仅次于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原因是:“在安德罗波夫执政时,契尔年科曾担任此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克里姆林宫的理论家苏斯洛夫担任此职多年。这个职务被认为是附加给政治局第二书记的任务。政治局第二书记是苏联权力结构中的第二号人物。”这个背景材料成功地显露了新闻的重要性。

3.注释性材料。例如,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名词术语,技术性问题等。有一则报道宣纸恢复生产的消息,背景里就有:“宣纸长期搁置不受虫蚀,不会腐烂,因而有‘纸寿千年’之称”,“目前在故宫保存的我国唐、宋时代的一些图画,如韩滉的‘五牛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等,就是用宣纸画的。这些画虽然经过千年辗转储存,但在重新裱糊后,仍然完好平整如新。”这就把宣纸的特点讲得生动、形象、有说服力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科技新闻在报纸中所占的位置日益显著,所占的篇幅日见增多。科技界的一些事件常常使人浮想联翩,许多陌生的名词,也常常使人抓头皮。因此,聪明的记者经常注意在科技新闻中加入有用的注释性背景材料。一方面为了增加科技新闻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使那些“抓头皮”的读者如释重负。

1982年1月11日新华社播发曼谷的一条消息,叫《泰国北碧村发生“蛙战”》。讲的是北碧村的一块田野里,有数千只青蛙参加历时一个多时的“蛙战”。战后,蛙血染红了浊水,“战场”留下四十余只蛙尸,围观村民二百余人。看了这则消息,人们不仅会问:“此次‘蛙战’是否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呢?”记者仿佛也理解读者的心理,特意加了一段背景材料,说:“据报道,‘蛙战’在许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1970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以北160英里的一个泥潭内发生的一场‘蛙战’中,聚集的青蛙达上万只,激烈的‘蛙战’进行了一个星期才结束。”

请读下面这则消息,你将发现,背景材料是可以多次穿插的。

一艘阿曼古式帆船沿着《一千零一夜》的航道启程开往中国

新华社北京1980年11月23日电 马斯喀特消息:阿曼“苏哈尔”号独桅三角帆船今天上午从马斯喀特海军基地起航开往中国,作一次现代的星巴德航海旅行。星巴德是《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人物,巴格达富人,曾作七次冒险航行。(上面这一句,就是注释星巴德其人的背景材料)

阿曼民族遗产和文化大臣费萨尔为“苏哈尔”号主持了隆重的开航仪式。

费萨尔和专程前来参加仪式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敏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赞扬阿曼和中国之间友谊的发展,期望“苏哈尔”号航行成功。

“苏哈尔”号由阿曼几艘海军舰艇护航,在海军乐队的奏乐声中驶离海岸。

“苏哈尔”号将沿着一千多年前著名的航海家星巴德航行六千英里到达中国的路线扬帆征海。(又一次交代背景材料)由阿曼国家元首卡布斯和他的政府发起的这次航海是阿曼和中国之间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交流。

这次航海是庆祝阿曼成立十周年的一项活动,目的是要调查老星巴德的传说和查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如何。(下面一句再次交代背景,指出这次航海同传说中的一模一样)这次航海使用的是老式船,船上载有海湾带到中国的物品,完全依靠风力作为动力,依靠星星来导航,以便对一千多年前阿拉伯航海家的航行作一次科学考察。

“苏哈尔”号是去年12月份开始在阿曼的苏尔建造的,用的是印度马拉巴尔海滨地区的特殊木料,木料用椰子绳缝合,所用的椰子绳共长四百英里,绳子全是用手搓成的。这种造船方法和阿拉伯人几千年前的方法完全一样。(以上这句话,也插进了背景材料,说明这次航海所用的船,也同传说中的完全一样)这艘独桅三角帆船长87.6英尺,宽21英尺,船员20人,预计明年7月到达广州。

新闻中交代背景要注意几点:

第一,背景应该是和新闻事实直接有关的材料。交代背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和衬托新闻主题,要紧扣主题,为主题服务,不要为交代背景而交代背景。要使背景材料成为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背景材料要少而精。一篇新闻要写的材料很多,不需要也不可能处处都交代背景。一定要在有助于深化主题的关键问题上,在人们不易理解的地方交代背景,不能事无巨细、东拉西扯地写上许许多多背景材料,以致喧宾夺主,淹没了新闻的主体。有些人所共知、没有特点、无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事物的背景材料,应当坚决删去。第三,不要形成固定的“背景地位”、“背景段落”,要根据有利于阐述主题思想、节省篇幅、吸引读者等原则,巧妙灵活地把背景材料穿插到新闻中去。

五、结尾

为了使事实完整、逻辑严密,许多新闻有结尾。当然有些新闻主干部分已把内容说完了,就不必写结尾。简讯也不必有结尾。

新闻结尾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七式:

小结式。结尾对阐述的新闻事实进行小结,使人更加明确报道这一内容的目的。

启发式。有的结尾不把话说尽,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启发人进一步去思考问题。

号召式。利用新闻中所阐述的事实,在结尾发出号召。

分析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展望式。对主体报道的事实作发展的展望。

激励式。用几句激励人心的话结尾。

戛然而止式。即在主干最后一段,用一句话收结,既可视为该段结尾,亦可作全篇之结尾。

写结尾应注意的问题:(1)要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不要用“他们表示一定要……”之类的空泛的话。(2)不要和导语、主干重复。(3)不要模式化,应不拘一格,不断创新。

六、几个不成功的实例

一条消息,往往只可容纳几百字或千把字,把消息写得长而又长,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要在很少的篇幅中写清楚一件事,我看除了“简练”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通常大家新闻写作中的简练叫做把“水分”挤干。这里讲一个故事:

俄国有个叫奥理明斯基的编辑家,他是绝不会让内容空洞而又冗长的东西出现在版面上的。他对文章卡得很严。有人攻击他,说文章经他修改就只剩下标点了。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篇描写蒂威尔城示威游行的文章,末了写道:“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他认为既然是报道蒂威尔城的罢工,当然是当地警察来镇压,因此,在“警察”前面冠以“地方”,实为多余,就连“警察”二字也大可不必有。至于“在游行的地方”和“游行示威的人”云云,也是画蛇添足。奥理明斯基挖苦地说,被拘捕的,自然不是母牛,也不是行路人,而是参加游行的人。他说,这末了一句,修改以后,只剩下四个字:“八人被捕”。

新闻写得的好不好,首先表现在导语的概括上,我仅举下面两个实例进行分析:

本报讯 四川省自贡市铸钢厂的广大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在机械工业调整的新形势下,(以上几句全是套话,把这几句话安在机械行业别的工厂上,我看一万年以后也是真理)坚持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制,生产逐月上升,利润逐年增多,为“四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里的“改善和提高”、“建立、健全”、“上升”、“增多”等等,没有给人一个有说服力的数字,更没有叙述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场面,统统是记者的一些空话。这样的导语虽短也显冗长,怎么吸引读者和说服人呢!)

本报讯 阜新矿务局在煤炭工业部和辽宁省工业局工作组的帮助下,(在×××照耀下,在×××指导下,在×××领导下,此类导语有一段时间屡见不鲜。这个导语的第一句话虽然具体了一些,但仍难改旧习)领导干部端正了对当前生产和调整的认识,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句也是记者的评说,以评论代替概括,是一个通病,也是制造“空话”的一个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