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讯。这是最简练的新闻体裁,它短而快,一般不交代背景,只以一二百字的文字告诉读者一件事情。有的报纸在右上角报眼或在左下角辟出一小块的版面,每个栏目里可刊十条、十数条新闻不等。近来有人把此种简讯亦称之为“一句话消息”或“百字新闻”。例如,1983年11月19日的《光明日报》就在报眼处登了八则简讯:《福建粮食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黑龙江省淡水鱼产量超过纪录》、《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新药问世》、《合肥建设野生动物饲养繁殖场》、《云峰发电厂安全生产已一千天》、《中国水利电力体协已恢复活动》、《九三学社联合举办了“了解祖国,建设祖国”知识系列讲座》等。最长的不过108字,最短的才50个字。此外,《人民日报》还常以“各地报纸要目”等栏目报道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新事的简况。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稿件,扩大报道面,更多更快地配合中央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同时又能活泼版面。这是编者、作者、读者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三)综合消息。就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或一个部门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这种新闻形式报道面广、声势大,往往是概述一个时期某一个方面的工作面貌,事实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单位,时间也不尽相同。它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写作综合消息对于初学者是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要注意掌握全面材料,然后作本质的分析和综合,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全面性的概括材料,又要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统观全文要特别注意综合事实集中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1950年8月26日新华社发的《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生活迅速上升》一稿,就是一则写得较好的综合报道。它点面结合十分自然巧妙,通过来自群众的今昔对比的生动传述,加上若干确凿可信的事例,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地反映出全局。又如新华社1953年12月2日发的电讯稿《长江三角洲又获丰收》,在选材、分析和概括上都有独到的功夫。新华社1977年10月23日的《“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1979年1月21日《文汇报》的《解放过来的台湾籍士兵如今生活安定幸福》,198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黄河水奔流千里到天津》等,都是写得较好的综合消息。它们或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或者运用对比、夹叙夹议的写法,或者是横断面的综合,或者是纵深度的综合,或者是把横断面和纵深度的综合结合在一起,但都注意做到有分析、有见解、立足全局、反映形势、反映大局。
(四)评述性消息。本报记者或本社、本台记者述评,就属于此类新闻体裁。它除具有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是一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新闻体裁。它大体可以分为:形势述评、事态述评(亦称时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等几大类,它一般是针对问题、分析形势、研究动向、总结经验,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指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当前的工作,是记者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表达自己意见与看法的一种发言形式。与社论、评论相比,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种体裁以报道事实为基础,分析要独到,议论要严密精确,以事论理、以理服人。毛泽东同志1948年11月14日为新华社撰写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稿,便是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精辟分析当时形势,说明战局的发展、敌我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以及对斗争前景的展望等,曾给予解放区广大军民和全国进步力量以巨大的鼓舞。1948年11月5日新华社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述评新闻的典范作品。消息透过南阳解放一事生发开去,层层递进,纵览全局,点出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总之,述评性新闻重点在评,尽管有的文章以评为主,结合必要的事实报道加以论证;有的则以述为主,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评上一两句,但都是用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某一重要问题发表意见。
(五)通讯。是可以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通常用来叙述某一事件的全貌、某一单位的情况,评介先进人物,推广工作经验等。通讯一般比消息详尽、细致、完整。报纸上常见的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比如笔者写的山西省原平县农村纪事一组六篇稿件(见1983年《光明日报》)——《田野上的思考》、《农民搭台唱戏,致富有了门路》、《农民段二肉办起了针织厂》、《引进人才,农民舍得花工本》、《致富,叩开了老××的心扉》、《改革浪潮拍打着县城城墙》,就属于工作通讯;而1984年11月刊登于《光明日报》的《企业家的眼力与胆略》一稿,介绍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党总支书记贝兆汉的事迹,则属于人物通讯。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主要是写人的。当前,较多地用来报道实现“四化”过程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人物通讯,有一种是写全人全貌的,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197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等。另一种是“截取”先进人物的某一侧面或某一断面来写的,如《棋盘陀上五壮士》(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访刚从美国归来的青年博士研究员欧阳本伟和助理研究员李镜莲》(1980年1月4日《上海青年报》)、《王崇伦抓豆腐》(新华社1981年3月25日电)等。
(2)事件通讯。用来记述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如报道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成就、发明创造、突发事件、社会风尚、文娱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事件通讯可以具体而形象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详尽地描绘事件的某几个片断,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概括性叙述。但“事因人生”,所以事件通讯中的事件就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新闻性,而且要注意防止见事不见人。人是事件的主人,没有人也就没有事。事件通讯中人的出现,能使事件“活”起来、“动”起来,使之充满生活的气息。事件通讯中的人与人物通讯中的人有所不同,这里的人物往往是以群像出现的,因此,必须注意写好人物的群像。如1960年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80年1月11日《体育报》上发表的《激动人心的名古屋之战——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夺魁记》,1981年10月21日《山西日报》发表的《法不徇情》等,均是写得较好的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用来介绍贯彻执行党的某项方针政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成就和经验。写工作通讯,要特别注意系统、深入地概括出带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推动当前的工作。例如获1981年好新闻评选奖的《并非鱼本之争》(刊登于1981年9月3日《浙江日报》),就是关于农业和自然生态平衡问题的一篇工作通讯。
(六)调查报告。是用来报道重要的典型、经验和回答社会上提出的重要问题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是通过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榜样,找出规律,推动全局。与新闻相比,它可以用较多的篇幅、大量的事实,系统地、集中地阐述和剖析某一重大问题;与通讯相比,它偏重于用事实与数据说明问题,提出经验;与评论相比,它主要是用事实说话。
例如:《人民日报》1983年2月16日发表的《人民城市人民建——潍坊市城市建设调查》,就是通过对潍坊市市政建设情况的调查,总结出依靠群众进行市政建设的经验。它对于当前如何搞好市政建设,使市政建设有个新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旗》杂志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谭启龙同志的调查报告《川北农民怎样翻身致富》则主要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川北农民翻身致富的办法、经验,其中许多问题对发展山区经济具有普遍意义。又如《人民日报》1983年8月25日上发表的《申家山是怎样战胜干旱的》、《绿色工程效率大》,则是关于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以推动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
新闻报道的形式是花样翻新、多种多样的。上面所述,仅是报纸经常和大量采用的一些新闻体裁,并不是全部,而且各种体裁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今天我们面临新时期的大好形势,要求广大通讯员真正代表群众的意愿,敢于碰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敢于说出群众想说的话,并且善于寻求和创造表达群众思想感情的新闻形式。例如1982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怀柔县王兴宽等人无理取闹辱骂殴打三名女教师》的一组读者来信,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来信《这样的人怎能成为共产党员》,是一位离休干部听到儿子入党的消息后写给有关党组织的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分感人。1981年5月8、9、10日《广州日报》刊发的一组三篇记者来信《漫步首都商场观感》,1981年7月22日《新华日报》刊登的题为《一个富队就这样被借穷了》的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1981年12月4日《长江日报》发表的读者来信《一次支委扩大会吃掉“白菜两万斤”》及调查附记等,都触及了关系群众利益、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发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