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14247200000011

第11章 漫谈科技新闻的背景写作

办科技报纸的人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心里想尽快地把科技消息传递给人们,但读者并不买你的账。有的说,这条科技消息太深奥了,我看不懂;还有的说,科技消息干巴巴的,读起来味同嚼蜡。编辑辛苦了老半天,读者就是不买账,咋办?

在新世纪,科技新闻必将成为科技报纸的主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波澜壮阔发展的今天,报纸的版面“寸土寸金”,写作短小精悍的科技新闻是时代对科技记者的要求。写好科技消息,一要让人读得懂,二要引起人们的兴趣,至少应给人留下印象。做到这两条固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很重要的一环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科技新闻背景写作的质量。

我认为,写一篇科技消息仿佛做一道菜,既要选好料,又要注意火候。只有这样,才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来。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许多名厨在菜肴上桌之后,往往还会给顾客介绍这道菜的来历、典故,以及选料的特点。比如,烤鸭店的师傅会告诉你鸭子的产地、烤鸭用的木料;爆肚店的师傅则会给你介绍羊肚选料的方法,以及火候的控制;就连海鲜餐馆里,师傅也会不失时机地告诉你那些是南方运来的海蛎,小而香,适宜做海蛎煎,据说陈嘉庚先生很喜欢这道菜,以致这道菜名扬南洋,等等。名厨们的介绍,简而言之,也可称为那道菜的背景了吧。人们品尝一道名菜,倘若只知其色香味,吃过之后也就罢了;倘若还能知其来历典故和原料产地,则既可食之有味,又可回味无穷,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背景介绍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究竟科技新闻背景的写作有什么招数呢?笔者以为,绝招是不存在的,但办法还是有的。常见的办法有下面几种:

第一,开门见山式。这种办法就是在导语中介绍背景。比如,有位记者写一篇关于无能耗空气成分调节器的消息,导语中的第一句就是:“房屋内的空气太混浊,需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目前采用的类似空调器、负离子发生器等‘房屋呼吸系统’都是以电为能源,不仅耗能还会出现二次污染。最近……”这几句简练的背景介绍,一下子就把新产品的意义说得一清二楚,引起读者再读下去的兴趣。

第二,一语惊天式。有一位记者写噪声防治的消息。他想到了噪声震死老鼠实验,想到了科学家的呼吁。导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噪声可以杀人!”接着,他用简练的笔墨写了自己的所见——一只白老鼠在高分贝噪声中死去。然后他推出导语中的主要部分。真让人不读不可,读后必有收获。当然,在运用这种写作办法时,务必准确,千万不可危言耸听,以免破坏了消息的可信度。

第三,问答式。有位记者要写篇消息报道全国青年计算机会议讨论的情况,他选用了问答式背景交代的方法。既交代了这次会议的背景,又引出了会议讨论的主题。“中国计算机事业该去向何处?当美国学生正在用英特耐特查询信息时,中国学生还在与诸如五笔字型输入法作斗争。面对中国计算机教育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日前……”“日前”之后就切入导语,而导语恰恰回答了背景提出的问题。只要问题提得准确而又揪人,读者就不由自主地读下去。

第四,描述式。在对现场场景的描述中交代消息的背景,既可增强现场感,又可以让人明白道理,往往会产生一箭双雕的作用。比如说,11月18日晚将出现狮子座流星雨,在中国东部大地上人们将目睹这一奇观。遗憾的是,由于空气的污染,不少地方的人们是不易用肉眼看清这一奇观的。怎么办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在因特网上播放这一景象,让人们在家里、在电子屏幕上欣赏这一美丽景色。记者要报道紫金山天文台的这一举动,完全可以从电子屏幕上的所见写起,运用描述法把背景交代清楚,而且还可以写得活灵活现。

第五,综述式。这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背景交代办法,就是把背景材料凝聚为一个段落,放在导语之后。因为此法是传统的背景写作方法,我在这里多举几个例子,以供同行参阅:

例一,有一篇关于《1999年1月1日将有闰秒》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记者日前从中科院陕西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获悉,根据国际度量衡局公约,协调世界时闰秒(UTC)在1998年12月31日实施正跳秒。该日23点59分(对应于北京时间1999年1月1日07点59分)的时间间隔是61秒,而不是通常的60秒。”为什么在1998年12月31日要实施正跳秒?记者在导语之后,又写了一段:“有关专家介绍说,关于时间闰秒问题,每隔一两年都要发生一次,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变慢所致。闰秒虽然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它对以精密时间为尺度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和生产的用户却关系重大。”这一段可视为背景了。

例二,有一篇关于《西部专家关注长江上游生态环保问题》的消息,导语称,百名专家聚会成都,“呼吁加强长江上游环境变迁、生态重建示范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建议国家将这一研究列入社会发展科技项目”。为什么要发出这一呼吁呢?作者没有忘记在导语之后写一段背景:“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8.75%,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其中,长江上游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55.5%。人口1.2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然而,由于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人为的因素,致使长江上游生态与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森林覆盖率从30年代的30%降至10%;长江源头地区大气降水减少、冰川退缩、雪线升高、草原干旱化,川西北草地退化面积已达40%~60%;长江全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吨,其中71%以上来自上游,仅四川省的坡耕地因水土流失每年减少粮食就达49亿公斤;水资源逐年减少,仅岷江上游近50年径流量就减少14%;由于长江“天然蓄水库”功能的减弱,使得今夏长江上游一次暴雨就形成一次洪峰,两个月连续出现8次洪峰;崩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使本区成为我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等等。”

例三,有篇关于陈章良载誉归来的消息,在导语中写了陈章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度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后,从巴黎载誉回京。在导语之后就写了一段背景,介绍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的有关情况。作者是这样写的:

“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设立于1984年,是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被誉为青年诺贝尔奖。陈章良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项科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据了解,该奖每次均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候选人参加竞选,由国际上七位著名科学家投票选定一人获奖。陈章良以全票摘取了这一桂冠。”

第六,对比式。在写作科技成果的消息中,常常要运用此法。那就是把新成果、新成就与旧背景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也就是全方位的比较。背景材料正是在这种对比中获得新意,让枯燥的数字说话、服人。我们不是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吗?也许正是这个理儿。有几位记者合写了一篇关于某农民试种“懒棉花”取得成功的消息,在导语之后的背景叙述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办法,读了很让人提精神。作者在背景中说,“懒棉花”推广了2500亩,“亩产104.5公斤,比全乡前三年的平均亩产量增长50%多,出绒率比常规棉花平均高20%,每亩节省投工和投资折款达30元。棉农反映说,过去一个劳动力连五亩棉花也管不过来,现在管一二十亩也不紧张”。

第七,天女散花式。有的时候,在一篇科技消息中需要交代的背景较多,也就是说有多个背景点。作者在落笔之前,一定要把背景点找准,然后把它们分散到主干的各个段落之中,把事件说清楚。写得好的还可给主干增光添彩。因此,我给这种背景写作的办法,取了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做“天女散花式”。为了简明地介绍这种背景的写作办法,选了一篇短消息为例:

波兰科学家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本报讯 波兰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卫星研究太阳风对地球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这种影响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

波兰科学院的扬·布文茨基博士说,波兰正在借助Interball号和Magion号两颗卫星上的科学仪器考察日地系统中的电磁现象,特别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以及电离层之间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各种现象。

太阳每时每刻都抛射出大量高能粒子流,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形成太阳风。地球的磁场与大气层起着保护盾的作用,可防止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直接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生物。剧烈的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或是频繁的太阳黑子活动会对地球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地球磁场扰动,干扰无线电通信,影响天气变化等,甚至会对生物体有不良的作用。

波兰是考察太阳—地球系统中能量的国际地质物理学计划参加国之一。这一计划分为若干专题,分别研究:太阳是地球上能量和风暴的源泉;能量在星际间的传递;电离层和地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等。

这篇消息告诉我们,波兰科学家正在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他们认为这种影响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

对于这个消息,读者起码产生如下几个疑问:(1)波兰科学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呢?(2)何谓太阳风?(3)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是波兰科学家独立的研究,还是世界性的课题?好在作者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在导语之后的三个段落中都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第八,戛然而止式。就是把科技消息的背景材料浓缩成一段或一两句话,放在这则消息的最后,成为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写完背景,消息也就写成功了。这种情况很多,就不赘述了。

写好科技消息的背景,办法一定很多,笔者所述这八法仅为“一孔之见”,无意以偏概全。至于写好科技新闻的背景还应注意准确、凝练、形象、有趣等,将另文探讨。但愿笔者的“一孔之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写于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