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10
14246800000023

第23章 论“暖声”(2)

我们可以用下图分析一下交际方式与交际效果。

可以有这样几种交际方式及效果:

第一种,1A——交际双方是从“心声和谐、非说不可的‘暖声’”表达到“沟通理解”,这是交际中共振了,获得的是最佳的交际效果。这个时候,表达者发出的“暖声”,听者也感觉到了“暖”。这是最为理想的交际模式。

第二种,1B——“心声和谐、非说不可的‘暖声’”表达却得到个“沟而不通”的效果,这种情况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是表达者诚心实意,听者充耳不闻。也就是说,表达者的“暖声”,听者并没有感觉到,这个交际效果并不怎么好。这种情况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第三种,2A——“有口无心、心声分离的‘冷声’”还能赢得“共振理解”,这也不是不可能。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时候,就是这样。但是这种情况在交际中属于少数情况。

第四种,2B——“有口无心、心声分离的‘冷声’”落得个“屏蔽之下的沟而不通”,这个符合常理,也是交际基本没有成功,交际值很低。

以上四种情况,最值得我们分析的是第二种情况——运用暖声却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听者从内心就排斥说者,不愿意倾听,因而也就谈不上接收;或者有可能是交际环境不利于交流,那么交际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不是拥有一腔热血、一颗热心,暖声暖语就一定能赢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说话人要注意对象的确定和环境的把握。对象的选择、确定和动态交流在播音学理论中已经谈了不少。这里,我想讨论两个问题。

首先是交流对象和针对对象不同。比如,我们遇到义正词严地表示抗议的新闻稿件的时候,要注意抗议的对象并不是我们唯一的传播对象,我们同时也是在与人民大众交流,为他们播音,感情色彩是严肃严正的,不能是严厉痛斥的。这个色彩类型一旦有了偏差,“暖”的分寸越浓,播音色彩的偏差也就越远。

我也不太赞成一些电视辩论赛中,辩手们常常采用的讽刺、痛斥的语气。辩论,是为了开发思维和表达能力,辨清真理。对方并不是敌人,而是一起探讨真理的朋友。而且,辩手在陈词的时候,针对对象是对方几个辩友,但交流对象除了对方辩友之外,更多的是听众,包括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确定了这些交流对象,就不可能再用那种很不友好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将辩论对象确定为“敌人”,对其“敌对敌视、抗击有力”,这种色彩越浓就越糟糕了。

其次是现场对象和实际对象不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发言的时候,说真话吧,现场有听众不爱听;说违心的话吧,我们又不愿意。这个时候,我们要么用套话来应对,保护自己,那当然不算什么“暖声”;或者,坚持真理,说真话,出“暖声”,尽管现场的一些听众不高兴。后一种情况,我们所说的话,对能够支持真理的现场听众和更大范围的期待真理的社会隐形听众来说,是有意义的。这时候实际对象是社会隐形听众,我们的发言有建设作用,是对社会负责的暖声。也有的时候,环境非常特殊,为了保护自己,不能说真话,不能发暖声,那么我们可以不说,可以选择无语。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冷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赢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暖声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赢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对象和环境的把握。

在播音主持语言教学中,对于“暖声”的引导,不仅在声音训练之初很有必要,这是习惯养成的开始,而且,这个引导应该贯穿始终。只有发自内心的积极的鲜活的声音,才能在语言传播中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关于“暖声”的引导,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语言能力的唤醒和培养问题。

能力与生俱来,包括语言能力。关于这方面的认识,本人在博士论文《语言创新与语言创新能力研究》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发自内心,带着感情发出声音,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某些时候,这个能力一时沉睡了,需要不断唤醒,然后继续培养。具体到播音主持教学中,我想探讨一下唤醒、培养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人文关怀”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应该是我们为人、做事、说话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踏踏实实深入实际,寻求规律,尊重真理,那么我们一定能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话。但是,语言作为人与人的交际工具,要注意说的内容、方式、场合和对象。说话人既要坚持真理,又要注意对象的接受问题,要关心对方,做到“人文关怀”。

暖声,是有温度的声音,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声音。最高层次的暖声,应该是语言内容正确、深刻,声音形式准确、生动,与语言环境高度契合,让听者有所收获,又相对易于接受的声音。

教学中,对于学生装腔作势,重形式轻内容,只顾自己表达不顾听者接受等现象,教学伊始,教师就要注意严厉指出,为其指明道路。即便是练习发声,有的时候没有具体的交际环境,也得注意设想语境,保证张口就是“暖声”。因为,只重视声音物理要素的冷冰冰的声音,练习之后是不可能运用自如的,它是与人们语言表达的规律相背离的。一定要求学生做到:只要张口发声,就是富有色彩、心中有听众的声音。

(二)坚持以交际效果为评价标准

其实,很多人也是很努力地想让自己的声音“温暖”,但是,语文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提示,让他们习惯了夸张表达的形式。所以,到底“暖不暖”,不能自己一相情愿、一往情深,要让交际效果来说话。效果不好,就说明自己的表达与内容或环境不匹配、与对象的交流不和谐。尤其是,教学中,经常有模拟环境的练习,学生们也要及时设想交际效果,不能唱“独角戏”,自我陶醉。虽然,每个行当、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但是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除了遵循这个行当、节目的基本要求之外,一定不要忘却了鲜活思想情感的“暖声”传递。

(三)坚持以“重在建设”为最终目标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不论是新闻性语言还是艺术化语言,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语言,都要注意表达内容和方式最终是要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是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层次的提高、对人们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和谐的实现有促进作用的,是有建设意义的。“暖不暖”,不一定用洋溢的声音、可掬的笑容,而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声音。

(四)坚持声音训练为语言传播服务

发声训练是播音主持语言培养中重要的基础训练之一。从音素到音节到语句、篇章都要有严格的训练。音素练习,从内容上说,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练习的时候,发出声音的状态,能体现出一个人工作、交流的状态,积极的状态会有利于交流,也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声音是人们进行语言表达的工具,也是载体。要磨炼好工具,就得有刻苦的练习。当然,工具磨好了,如何去使用,有个衔接问题。就像会开车的人,真正上路和在车场练车还是有些不同的。为了使得实际交际中能够应对自如,一要注意练习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暖声表达”习惯,把基本功练得更扎实些。二要注意运用的时候要灵活。基本功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语境和交际对象。这个时候,一切发声的基本要求都变成了实际需求,有了实际需求的呼唤,以前练好的本领就会被选择性或创造性地释放出来。教师既不希望学生底子差,“上路慌”,也不赞成学生只会展示基本功而不善于运用,那就是只会“冷声”而不会“暖声”,因为发声的训练最终是为语言传播服务的。当然,要做到实战中娴熟流畅,还有待在语言实践中去磨炼,去提高。

参考资料:

刘艳春:《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张颂:《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