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理论与实用教程
14245700000045

第45章 镜头前的表演(1)

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原则和考核标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影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工艺流程。

(2)使学生具备完成镜头前表演的能力。

(3)掌握画面景别及镜头语言的运用。

(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DV作品的创作全过程。

二、教学原则

(1)区别舞台上和镜头前表演技巧的不同。

(2)强化学生掌握镜头前表演创作的规律。

(3)强调学生敢于在角色魅力中展现自我魅力。

(4)明确表演在电影创作中的定位。

三、考核标准

(1)对画面、景别的理解及具体表现,对镜头语言的了解和运用程度。(20%)

(2)是否掌握镜头前表演创作的规律,表演是否自然、真实、细腻。(30%)

(3)能否在角色魅力中展现自我魅力。(30%)

(4)独立完成DV作品的创作工作情况。(20%)

第二部分重点讲授

一、电影、电视剧制作分工与拍摄流程

1.电影、电视剧制作分工

出品人、责编、监制、编剧、剧本统筹、剧本策划、发行;导演组:导演、副导演前后期、统筹、场记、导演助理、剪辑;摄影组:摄影师、副摄、跟焦员、技术员、剧照;照明组:照明师、助手;

录音组:录音师、录音助理;

美术组:美术师、化妆、服装、置景、道具;制片组:制片人、制片主任、外联、生活、现场、会计、场工、司机等;武术指导、武师;

特殊效果:烟火、枪械、电脑特技。

2.电影、电视剧拍摄流程

(1)筹备:构思创作、资金的筹措、建组、分镜头剧本、场景设计和选择、绘制布景图、制定拍摄计划及预算、选演员等。

预算:片酬、机器(摄影机、胶片磁带镜头、轨道、升降机以及照明灯具、录音设备等)、美术制作、后期制作(胶转磁、洗印、电脑特技、配音等)、发行宣传(拷贝、档期、DVD及相关产品)、吃住行、广告(软性广告、贴片广告)等。

分镜头剧本包括镜头号、景别、拍摄方法、画面内容、台词、音乐、音效、镜头长度等内容。

(2)现场拍摄:完成内外景镜头(空镜头)、特技镜头、同期录音及音响采集。

(3)后期:剪辑画面、补录画面、录制语言、音乐、动效、编辑混录、复制拷贝、发行。

二、镜头前的表演

同为表演艺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都需要演员从自我出发,利用有魔力的假定,塑造角色形象,都要以体验为核心,借助组织行动的技巧获得角色感觉。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使得在影视表演教学的前期,以舞台训练作为主要的表演教学手段成为可能。

但是电影、电视剧与戏剧在艺术特性、美学原则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表演艺术在创作手段、表现技巧以及创作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因此,在学生掌握了戏剧表演的创作方法后,通过课堂训练、DV拍摄等手段,使学生了解舞台上与镜头前表演技巧的差异性,熟悉影视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工艺流程,掌握镜头前表演的创作规律和方法是本学期主要的教学内容。

1.影视表演的创作特点

(1)影视表演的素材地位

在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观众在剧场里可以直接欣赏到演员的创作。而在影视表演中,“银幕上的人物形象的形成,既受到演员本人既定条件的极大制约,又是演员与其他相应手段——摄影机方位、声画组合和剪辑——的复合。”观众看到的银幕或荧屏形象是经过后期蒙太奇剪辑、组接后的结果,演员的表演不等于最终的银幕或荧屏形象,因此在电影、电视剧中,影视表演是作为导演的创作素材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影视表演创作就是消极、被动的。恰恰相反,影视表演创作更应积极地与其他创作部门配合,借助于丰富的视听表现手段,合力传达人物内心深邃的情感世界,塑造生动的银幕或荧屏形象。

(2)影视表演的非连贯性

非连贯性的创作过程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最鲜明的差异。戏剧表演在短短几个小时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影视表演却要跋山涉水几个月,按场景分镜头拍摄完成。这种不连贯的制作方式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①不连贯的拍摄顺序

绝大部分电影都采取按场景分镜头拍摄的方式,这样可以压缩制作成本、节省时间,但这也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要根据场景集中拍摄,所以不是按剧本中事件的发展顺序拍摄的,有时拍摄的场次甚至是颠倒的。比如第一天就拍摄两个人结婚的场面,而一个月后才拍到两个人初次见面的情境;上一场拍摄你因为失去亲人而痛哭流涕,下一场又需要你捧腹大笑……这就需要演员深入地挖掘人物的规定情境,捋清人物关系发展的脉络,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创作构想,在断断续续的拍摄中,实现人物形象的统一。

②镜头的分割

镜头(画面)是构成一部电影的最小单位,每一部电影、电视剧都是由形态各异的众多镜头组接而成的。每一场戏在剧本里用几行字来体现,在导演的眼中就是几个镜头,可以说分镜头最能体现导演对影片的构想。所以在拍摄每一场戏时,导演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场戏分几个镜头,以及如何分的问题。

很多导演都会让演员先走一遍戏,这就需要演员迅速地熟悉场景,根据角色此时的心理依据,在有限的范围里,合理有机地实现调度。然后导演根据演员的表演和拍摄条件现场分镜头,把原本连贯的调度、动作分割成若干个镜头,而演员就要在不连贯的镜头拍摄中实现行动、情感、逻辑的连贯和顺畅。

有时,导演还会先拍一个全景,再分别拍摄每个人的近景,这就需要演员记住自己在拍摄全景时的动作。比如两口子在吃饭,全景里丈夫在喝水,妻子说:“我怀孕了。”单切丈夫吃惊的反应时,丈夫应接喝水的动势,否则全景和近景就衔接不上。再比如全景里A给B点上一根烟,A在诉说自己的难处,而B抽烟,一言不发;带B的关系拍A的近景时,B要记得全景里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吸烟、什么时候弹烟灰的;在拍B的近景时,烟的长短也要合乎时间的发展。

③现场的等待与释放

对于影视演员而言,最难忍受的就是拍摄过程中漫长的等待。一个镜头的拍摄要经过走戏、选定机位、布光、调试、带机试戏、实拍等一系列的技术性排练才得以完成。有时走戏到带机试戏要间隔很长时间,因为技术部门要进行各种调试,而演员就只有等待。等技术部门调整好了,演员又要与摄影、录音、灯光、美术甚至烟火等部门一起反复磨合。演练中,演员既要认真合作,保证表演调度、动作、台词的准确、到位,又要适当地节省精力,以便在实拍时保持饱满的创作激情和新鲜感。

(3)电影表演受镜头制约——镜头感所谓镜头感就是演员在镜头前进行表演时应具备的一种创作感觉,这是由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特点决定的。镜头是演员与观众交流的媒介,也是记录演员表演的唯一载体。影视表演无时无刻不受镜头的制约,因此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适应和关注镜头的变化。

①多视点

戏剧表演中的视点是观众,视点是单一不变的,而影视表演的视点是镜头,镜头又是运动变化着的,因此不断变化着的多视点给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焦变焦……丰富多元的摄影技巧既拓展了视觉的空间,也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诸多的限制和要求。因此,演员在试戏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调度,也要熟悉和了解摄影技巧的处理和运用,有意识地关注镜头机位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向和位置。同时,还要注意自己和对手面部是否受到灯光的照射,如果没有光或者脸上有阴影,就要不影响表演的情况下,有机地调整自己的位置。

②景别

在电影表演中,演员的表演时刻受到摄影机取景框的限制,这就是景别对表演的影响。不同的景别决定了表演的分寸和尺度。例如,一个全景里,演员需要通过调度或较大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想,而特写中嘴角的微微抽动、眼神闪烁不定,就能将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通过镜头展现出来。

2.影视表演的表现技巧

我们说戏剧表演是行动的艺术,而影视表演是感觉的艺术。因为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通过组织可见的外部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规定情境;而在影视表演中,摄影机高度的记录功能,不仅可以展示人物的行动,更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传达人物的感觉。因此,在影视表演中,演员组织行动的技巧更趋于内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细节的创造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非常重视细节的刻画。有些细节是编剧、导演设置的,它是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重要环节,我们将这样的细节称为情节中的细节,编剧和导演是情节细节的设计者,那么演员则是细节的体现者。

而在影视表演中,电影、电视剧的分镜头拍摄使得演员不能在镜头前直接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在每个镜头的表演中传达角色的感觉,提供导演所需的创作素材,最终通过镜头的组接,在银幕或荧屏上实现完整的银幕或荧屏形象。因此,在影视表演中,细节成为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

细节“指演员在表演中通过运用细微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或其意义的延伸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不只是肤浅地表现人物的框架和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演员对细节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细节动作的组织上。细节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而镜头对表演细部的捕捉和放大,使细节的表现得到了更广阔的展现。

(2)真实而生活

影视美学的纪实性决定了影视表演必须酷似生活的真实,因此真实、生活是对影视表演的基本要求。

演员是在真实的外景或逼真的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要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但再真实的情景也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因此影视演员要克服现场拍摄的干扰,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自然而生活化的表演。

生活化的表演不是自然主义地照搬生活,而是要求演员遵从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使银幕或荧屏形象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3)影视演员对节奏的把握

戏剧表演中的节奏是由演员来决定的,而影视创作中的节奏却不完全取决于演员,更多的是在于导演和剪辑师的把握。影视表演的素材地位决定了总体人物节奏的掌握权不在演员手里。但是镜头内部的人物节奏还是需要演员把握的,这一点在长镜头中更为突出。剪辑不能够改变一个角色的说话速度,或在一个连续的镜头里一个角色反应的速度(但是当从多个角度拍摄或者有多个景别时,另当别论)。因而,演员需要对回答、视线的变化、动作和反应的节奏加以控制。在画面中,表演的节奏把握是再现角色的个性节奏,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个单镜头内部的总节奏而牺牲镜头内某个角色的个性节奏。只有有了单镜头内部的角色个性的真实,才会有总体的人物节奏的真实。

3.后期的配音技巧

话筒语言与舞台语言的艺术处理,在创作和创作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演员的创作都要以生活为源泉,以剧本为依据,在导演的统一构思下,塑造真实、典型、富于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语言和声音技巧的运用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如语言逻辑、语言行动、潜台词、声音的表现力等等。

但是,在话筒前,演员是在电声技术的支持下来进行人物语言创造的,是通过话筒把演员的语言和声音录制下来,再通过相应的电声技术设备播放出来。演员的声音和语言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声技术来控制的,它能把演员最细微的声音感觉和语气、语调的变化予以还原,并加以放大或缩小。

(1)找回人物感觉、确定语言基调贴合人物首先要确定人物的语言基调。由于后期配音距离前期拍摄的时间较长,需要演员尽快找到拍戏时的人物感觉,确定语言基调。

(2)捋清台词、贴合口型

贴合口型是配音创作的基础。配音时,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贴合口型,掌握好节奏,要求开口一致、闭口一致、语言节奏一致。

很多导演和演员在前期拍摄时会临场修改台词,尽管场记会把改过的台词记下来,但仍然会出现多字、落字的现象,这就给演员的后期配音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前期拍摄时,演员最好及时把对台词的修改记在剧本上,并直到这部戏的后期制作完成后再丢掉剧本。如果没有修改好的剧本,演员就要根据表演,捋清捋顺台词。在修改台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口形要严实、准确,一定要按口型装字,开口一致、闭口一致,口型和台词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贴合;在近景和特写的时候,不能画面里是开口音,你却配上闭口音的字。

②根据表演和口型,合理地划分气口和停顿;语言要尽量与演员的形体动作、手势、表情结合起来。

③在捋清修改台词时,一定忠实片中的表演,力图真实地还原演员的表演,做到口型准确,节奏情绪一致。

录音棚实录时影片是无声的,这就需要演员在画面中找到参照物。帮助我们掌握节奏的参照物可以是人物的肢体动作,也可以是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或画内物体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