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理论与实用教程
14245700000024

第24章 表演基础训练(5)

当然,不同的人知觉的结果会各不相同。有的人就会认为这是一双很高的尖跟鞋,因为自己也有一双,走起路来就是这样的声响;有的人就会联想起妈妈的脚步声,不由地激动起来。可见,知觉直接依赖于人的经验。

在感知的调动下,我们会对角色的规定情境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过去体验过的情感仿佛又涌上心头,这种可以帮助演员产生角色体验的记忆叫做情绪记忆,是演员进行表演时重要的技术元素。而依据经验进行艺术构思的形象思维能力,就是演员必须具备的创作素质——想象力。演员的想象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形象性和行动性。演员要把看到的东西当成想象中的去对待,想象开展得越具体、越丰富、越形象,对于演员来说,可知可感的内容就越丰富、越形象,就越能够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同时,这种想象最终要激发演员动起来的欲望,通过行动实现内心的诉求。

由此我们发现,在感知的训练中,帮助学生排除杂念,使其注意力集中,在假定的情境中真听、真看、真感觉只是第一步;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引动下,打开记忆的大门,唤醒情绪记忆,运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艺术想象才是教学目的所在。因此,在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想象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反应,帮助他们找到这种变化的诱因,更好地认识自己。

思考题

1.实现真实的交流就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经过今天的课堂训练,你认为究竟在听什么?看什么?感觉什么?

2.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感知能力,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系统,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第六单元身体表现力训练

关键词:体验、体现

教学思路:形体和语言是演员创作中的表现手段,在表演基础教学阶段关于形体和语言的表现力的训练,主要侧重于形体和语言的可塑性和适应力,培养学生自觉地在创作中把内心体验与外部体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放松练习

要求: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口令从头部、颈部、躯干到四肢进行活动,让身体逐步放松下来,调整呼吸,深吸深呼。

重点: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松弛下来,呼吸是否均匀。

2.眼睛的表现力训练

练习一

表情,意义,表情,意义

瞪眼,敌视、愤怒,瞇眼,阴险、沉思、怕光

睁大,惊讶、意外、害怕,躲避,心虚

用力闭眼,痛苦,眼皮无力垂下,疲倦

频繁眨眼,说谎、紧张,斜视,偷看、不信任、轻蔑

视线向下,轻视、优越,视线向上,尊敬、崇拜

练习二

表情,意义,表情,意义

眉头上扬,快乐、希望,眉头压低,忧虑、不解

眉头紧皱,气愤、坚毅,眉头皱而压,低沉思

眉梢上扬,喜悦,眉心舒展,平和、放心

练习三

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口令,完成简单的眼睛动作,如瞪、瞟、盯、白、盼、瞥、瞄、瞒等,体会心理的变化和外部表现的差异。

练习四

要求:要求学生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即兴地通过眼睛来传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将具体、细致的内心活动准确地表达、外化出来,对手之间要注意力集中,及时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

3.嘴的表现力训练

表情,意义,表情,意义,表情,意义

嘴角向上,微笑、友好,嘴角向下,哀怨、悲观,露齿笑,开心

抿嘴笑,害羞,撅嘴不快、不乐意撇嘴,嘲笑、轻视

双唇紧绷,意志坚决、沉思,嘴唇半开,疑问、奇怪,嘴唇张开,惊讶

咬下唇,失望、懊悔,微笑着咬下唇,窃喜,咬牙切齿,凶狠、仇恨

暗中吐舌,庆幸

4.手的表现力训练

练习一

表情,意义,表情,意义

手伸平,掌心向上,请求、质问,手伸平,掌心向下,安慰、压制、命令

指尖朝上,掌心向内,召唤、欢迎,指尖朝上,掌心向外双臂外展,阻拦、拒绝

双手并拢,手指朝前,感谢、讨饶,双手并拢,手指朝上,祈求上天

握拳下,决心、征服,挥拳,鼓励、威胁

摆手,否定、制止,搓手,紧张、寒冷、盘算

双手摊开,承认、坦白,耸肩,双手摊开,不感兴趣、无可奈何

手与额头接触,困惑、痛苦、为难,手与眼部接触,害怕、愁苦

手与嘴接触,挑逗、说错话、刚想起什么,手托腮,无聊、沉思、卖弄风情

按住胸口,伤心、起誓,拍头,自责、困惑、恍然大悟

以肘触碰,亲密关系间的暗示、撒娇,双手枕在头下,舒展

练习二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即兴运用行动性的手势进行交流。

如招手示意过来,鼓掌表示欢迎,食指挡在唇边示意安静,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揉搓表示拿钱来等等。

重点:注意不是让大家打哑语,而是利用手势激起对方的行动,手势的运用要合理,表现清晰明了。

练习三

要求:要求学生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即兴地通过手势来传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将具体、细致的内心活动准确地表达、外化出来,对手之间要注意力集中,及时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练习四

要求:以手传情,要求学生事先商量好规定情境,进行表演。

重点:不许说话,只通过手的表现让观众看懂人物的关系以及发生了什么事。

例:《手的故事》

(舞台上是一块白布,光从后面照射过来,观众只能看到剪影)

男孩和女孩面对面坐着看书。

男孩的手指在桌子上来回蹭着;

女孩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放在桌子上;

男孩悄悄把手伸向桌子中间,就快碰到女孩的手时又缩了回来;

女孩继续看书;

男孩借着喝水的机会,把手放在了离女孩更近一点的地方;

女孩没有任何反应;

男孩的手慢慢靠近女孩,马上就要碰到女孩的手;

女孩把手收了回来,双手托住下巴,继续看书;

男孩赶忙把手缩了回去,并假装举起了书;

女孩喝了口水,把手又放回了原先的位置;

男孩试探性地放下了书,把手悄悄伸了过去;

女孩翻了一页书,两只手都放到了胸前,手离男孩更远了;

男孩的两只手焦躁地相互揉搓,然后更加频繁地在桌子上蹭手指,突然好像被刺了一下,一只手紧紧地攥住另一只手的食指;

女孩赶忙伸出手,把男孩的手拉过来,正要掰开;

男孩一把抓住了女孩的一只手;

女孩一愣,赶忙往回缩手;

男孩握得更紧了;

女孩使劲拍打男孩的手;

男孩的手松开了;

女孩揉搓着自己被攥红的手指;

男孩双手收拾书本,准备离开;

女孩突然按住了男孩的书,把手伸到了男孩面前,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点了点被攥红的地方;

男孩慢慢地把手伸了过来;

女孩用食指钩住了男孩的食指;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5.脚和腿的表现力训练

要求:以脚传情,要求学生事先商量好规定情境,进行表演。

重点:不许说话,只通过脚和腿的表现让观众看懂人物的关系以及发生了什么事。

6.距离的练习

要求: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两个人,分别按照以下四种距离站好并进行语言交流,然后让每组人谈谈感受。

公众距离(300cm~700cm):在公众场合,单向地进行讲演、演出等公共事务的距离。身体语言的信息主要靠幅度较大的动作、粗线条的姿态来传递。

社交距离(100cm~300cm):社交活动中,人们进行洽谈、交往的距离。这个范围内,眼睛参与到交流的环节中。

个人距离(45cm~100cm):是朋友之间谈话、交往的距离,不会有肢体上的接触,彼此之间的交流传递着大量身体语言的信息。

亲密距离(0cm~45cm):这是亲人、夫妻等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在这个距离范围,可以感知对方的气味、呼吸和细微的面部表情,也可产生肢体的接触和动作。

重点:人物关系决定距离的远近,可以通过距离的变化揭示人物关系的亲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

7.姿态的练习

要求:运用不同的姿态反复说同样的话。

重点:需要学生在完成命题的过程中体会内心的变化,大胆地将自我的经验系统和个性参与其中。

思考题

1.观察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传达思想感情,又是如何实现的?思考不同的人物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表达?

2.自己的身体(包括声音)是创作的物质基础,要准确、生动地传达情感,就需要加强自身的可塑性。找出自己的不足,并相应的在声乐、台词、形体课上加强学习和锻炼。

3.任何方式的情感表达都源于人的最真实的体验,如果只寻求独特的表现而忽视体验,结果会怎样?

4.做完练习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谈谈自己在身体和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变化和感觉?是否感觉到形体上的变化在心理上引起的相应变化?

第七单元行动与交流训练

关键词:行动、行动三要素、规定情境、行动的链条、交流与适应、速度与节奏教学思路:行动是演员最基本的技术也是最高级的技巧,是表演基础训练最重要的环节。针对行动的机械、简单、虚假、模式、单一、匠艺、刻板等现象,教师要用练习和游戏等方法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使他们建立对行动的准确认知,明确行动的规律,能够在训练场上组织出合理的、自然的、由衷的、真实的行动。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快慢速度练习

要求:这个练习可以两人一组,也可以多个学生同时进行。老师给出一个动作性较强的情境,比如拳击比赛、比武大会、阵地保卫战等等。开始时让学生伴随着匀速的鼓点,按正常的速度进行表演,然后随着鼓点变得急促或缓慢,调整动作的节奏,就像影视作品中的升格镜头和降格镜头一样,比比哪位同学的适应能力强,惟妙惟肖。

重点: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情境展开想象,比如战争中,战士们的武器种类繁多,步枪、手枪、手榴弹、机关枪……使用不同的武器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战士们还要时刻躲避对方的袭击,如果有敌军的飞机轰炸,怎么办?如果自己或战友负伤了该怎么办?弹尽粮绝的时候又该如何?对规定情境想象得越具体、越丰富,学生在台上的行动就会越丰富,学生也会越有兴趣。

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不同节奏中,心里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是什么样的关系?

概念解析

内部节奏:内部节奏又称作心理节奏,是指演员在舞台演出的同时内心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松紧状态和变化方式、频率;同时还包括演员所扮演角色在剧本的规定情境内、在行动中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松紧状态和变化的方式、频率。

外部节奏:外部节奏是演员在舞台上以角色的名义行动时外在表现方式的快慢、强弱、松紧的程度以及变化的频率。外部节奏体现在演员的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

心理节奏决定外部表现。演员的内心状态、心理节奏直接反映在其外在状态和外部节奏上。外部节奏刺激和影响了心理节奏的变化。一般来说,外部节奏是由心理节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但是在表演上,演员也可以利用外部节奏的变化引起心理节奏的变化。

停顿:停顿是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矛盾统一的最高形式,停顿不等于内心的停滞,其角色的内心世界仍然丰富多彩并充满着对规定情境深刻、具体的感受与判断。掌握好这种技巧对于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是相当有好处的。

2.行动三要素练习

要求:每个人在台上认真地做一件事,让其他人猜一猜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每个人做同一件事,任务相同,看看手段上有什么差别(怎么做)。

概念解析

规定情境:角色身处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包括人物关系、性格、情节事件、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时间、地点、什么情况下。

行动:演员为完成既定目的而组织的一系列语言行动、心理行动、形体行动的总称。心理行动是基础,语言行动和形体行动是心理行动的外化。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意志产生,二是有一定的目的。

组织行动:是斯坦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可以为意志操作的行动,把握不为意志操作的心理,以行动联系演员内外部,实现以体验为基础的有意识行动,激起下意识的创造(组织行动的原理)。演员进行创作时的核心支柱就是组织行动。组织有目的的、可见的行动是获得角色感觉的主渠道。组织行动是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的技术也是高级的技巧。

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是任务,为什么做是目的,怎么做是手段和适应。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三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在表演创作中,做什么是剧本安排好的,为什么做需要演员对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找寻出角色行动的内在动机,而怎么做,怎么去实现角色的欲望和目的,就要看演员的创造了。恩格斯曾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做什么,而是看他怎么做。可见怎么做最能揭示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