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14245000000004

第4章 导论(3)

(二)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综述

事实上,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可以看做上述两个研究场域的子课题。不过,作为本书的主题,其文献有必要单独加以阐述。

1.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概述

机制体制创新是党报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这一领域的著述较为丰富,并且有所突破。笔者搜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1978~2007年仅仅关键词、主题、篇名、论文摘要中涉及党报体制机制的论文就达99篇之多。其中只有29篇为2000年以前撰写,其余70篇都是近年的研究。可见,学界业界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的关注呈上升态势。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研究散见于其他主题的论文之中。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可大致归为三类:第一,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必要论。研究者普遍认为,党报必须创新机制体制,以增强报社活力、实力、竞争力。例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党报的主体地位和主流作用》一文中指出,党报应该在竞争中巩固主体地位,在创新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者刘年辉认为,党报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衰退是由报业宏观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新闻生产中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所造成,党报应该加强运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党报体制机制创新对策论。这类论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党报市场竞争力,侧重具体的策略研究。

例如《地市党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关于省市级党报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措施》等。较为全面的是《党报体制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一文,该文认为从媒体的发展趋势看,党报只有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巩固和发挥党报作为我国社会主流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着力点是建立适应法人治理结构的党报领导体制、革新党报内部管理体制。党报的管理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财务制度的管理上。

第三,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实践报告。这类研究数量最多,大量来自党报第一线的实践报告记录了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历程。这些机制体制创新研究报告涉及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各个层面,是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中的重要文本资料。

这些研究报告多数来自党报集团内部,有些已经整理成专著出版。例如《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管理模式》,该书系统总结了哈尔滨日报集团管理模式,非常全面。再如,《南方报业集团战略》剖析了南方报业集团发展战略,很多内容涉及机制体制创新。来自党报集团内部的创新报告涉及各个层面,有些来自采编部门,有些来自经营部门,其中一些报业集团负责人自己撰写的实践报告高屋建瓴。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裘新在《党报创新的优势、途径和前瞻》一文中提出,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是党报的传家宝,也是党报创新赖以进行的有力武器。辽宁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姜凤羽撰写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党报集团体制机制创新》,总结了辽宁日报报业集团的机制体制创新经验,提出党报要实现四个创新:集团化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赢利模式创新、技术管理创新。

研究报告中较为系统的是各高校新闻院系集体撰写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也更客观中立。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组织该中心硕士博士分赴各党报集团调研,2004~2007年这三年中,该中心撰写的关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调研报告有《新形势下报业集团的创新发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调查报告》、《地市党报报业集团发展模式研究——鞍山日报报业集团调查报告》、《体制改革激发报业集团活力——大众报业集团调查报告》等。这些调查报告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党报集团进行调研,调查报告给学界业界以启迪。再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建雄教授的党报改革创新系列访谈,这一系列访谈是曾建雄教授目前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的课题调研成果,现已发表的单篇调研报告有《城市党报的市场化探索——党报改革创新系列访谈之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与时俱进走市场——〈广州日报〉改革创新探索》等。

2.关于现有研究的一些探讨

从现状来看,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业界与学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都非常可观。不过,上述研究也留下了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

首先,现有研究对党报集团的机制体制创新探讨较多,但是对党报主报机制体制创新的讨论相对较少。目前文献中党报概念的外延并不相同,多数泛指党报集团,对党报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研究的深度和数量远超过对党报主报的研究,这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实践有一定关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与“组建党报集团”是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历程的两次跨越,但这两次分别以“企业化”与“集团化”为核心的质变对党报增量部分的影响远超过党报主报,正如曹鹏《报业市场研究的最大课题——党报改革》一文所述,“中国报业20多年来一直是顺风顺水,然而报业的发展变化都发生在机关报、党报之外,党报的主体到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观。枝叶的繁茂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这一表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报主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现状。不过,此刻,已经到了需要给党报主报机制体制创新提速的时候,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也非常必要。

其次,党报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运作模式,但是现有文献探索“企业化管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的较多,对党报“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质的研究较少,还没有把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置于新型事业单位新型治理结构的框架之下,因而对党报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如何创新机制体制的研究还不深入,缺少实质性的突破。现有文献中有一些文章谈及党报事业体制,并对此有所思考。例如,《我国党报集团的五大共性——党报集团发展现状及趋势剖析》一文对我国报业集团的管理体制做了归纳总结,指出“我国报业集团的第一大共性是,从管理体制上看,大体都是‘一团两制’,即‘主报事业制,子报企业化’”。文章分析了党报事业体制的弊端,认为两种不同的体制和状态决定了子报的工作节奏和生产效率普遍高于主报。曹鹏的《报业市场研究的最大课题——党报改革》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倘若把赢利当成必须的任务,那意味着只能企业化,而企业化了的报纸也就难以再具备机关报的功能”。这一探讨已经触及党报现行事业体制的核心问题,可惜只言片语,该文未就这一问题做更深讨论。从现有关于党报事业体制的零散研究来看,多数是对党报机制体制市场化不足的批评,没有对党报事业单位本质进行探究。已有的研究事业单位体制的论述往往把计划体制当做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体制的特征,事实上,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事业单位体制已经变成了一种“混合体制”。笔者以为,党报现行事业体制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其存在体制机制僵化、机关作风等问题,内在的深层矛盾还有党报现有机制体制未能体现党报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特征。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将党报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如何理解党报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最根本特征?“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党报经费如何解决?以何种方式加大政府投入适合党报发展?党报如何既不回到依赖财政的老路又不因经营获利伤害党报公共服务性质?如何在“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一框架下创新机制体制?这些问题还有必要深入探讨。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再次提到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必定是新型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创新,在新的视界里研究党报机制体制创新是必要的。

第三,既有研究中关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实务总结较多,系统的学理探究较少。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现有研究多数来源于党报内部,这类研究掌握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更贴近实际,但是在理论上往往深度不足。目前尚未有关于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学术专著。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本书研究立足于前人丰厚的学术给养之上,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开阔了笔者的学术视野,也为本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给本书很多有益借鉴。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力求实现如下创新:

第一,本书的着力点是对党报主报组织内部机制体制创新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党报机制体制创新不是一个新选题,但是从既有研究来看,党报集团的机制体制创新更受关注,党报主报是理论界较少关注的领域,目前尚无党报主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学术专著。

第二,本书是基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分类改革这一前提,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部分如何改革创新进行的一次理论探寻。本书回答了党报机制体制创新30年,党报集团增量改革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集团内的存量部分下一步该如何突破性创新的问题。这对于新闻理论界和新闻实务界总结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经验,推进下一步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本书通过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30年历程的梳理,总结了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及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党报改革的下一个突破口是党报要坚持和重归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本质,完善非营利框架下的机制体制。笔者还对党报非营利框架下的机制体制创新提出一系列设想,如完善党报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舆论效果为导向的舆论导向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党报发行广告外包机制等。这些观点和设想有一定创新性。

第四,本书综合运用了新闻学、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思考研究对象,论述有较宽阔的学术视野。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

(一)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的研究方法有:

史论结合法。本书研究的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老问题,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至今已有30年时间,要廓清问题的枝蔓,探求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需要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历程做细致分析。本书第四章分三个阶段对1978年以来的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做了历时性考察,分析了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过程中的问题,第五章、第六章则根据现存问题提出方案和设想,使用了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史立论。

文献分析法。本书力图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文献。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视角,发现新问题,形成本书主要论点。本次研究的主要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主要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机制体制创新的论文;我国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研究机构的公开或内部数据;学术论著;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硕士、博士论文;报刊、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献资料。

对比研究法。本书普遍使用对比研究法,将不同类别党报、党报主报与子报、党报与西方成熟高级报纸等作了对比,以综合审视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对不同类型报纸的对比研究给本书对党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实地调查法。在本书研究撰写过程中,笔者在业界有针对性地作了部分访谈,搜集到第一手资料,并加以分析和研究。近年来,笔者还陆续了解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华工商时报》、《北京青年报》、《纽约时报》北京记者站的采编、发行、广告等相关情况,以开阔视野,了解内情,为研究提供感性材料。

(二)基本理论

本书涉及的基本理论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书的方法论基础,使本书得以持有正确的世界观对研究对象作全面、系统、联系、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关于党报的丰富著述给本书以方向性的指导。

经济学。本书是对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系统研究,不能不涉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本书借助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等原理对党报机制体制问题进行剖析,这些经济学理论给本书研究很多学理性启发。

管理学。本书探讨党报组织内部的机制体制创新,管理学理论是本书研究的又一理论基础。本书关于党报管理体制、采编机制、经营机制的探寻较多借鉴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行政管理学。本书研究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的党报的机制体制,较多借鉴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但是事实上,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也还处于探索期,对事业单位究竟要如何改,反思事业单位是否应该重回公务服务角色等探讨是行政管理学目前的热点问题。行政管理学界中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给笔者以启发。

此外,本书还借鉴了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上述学科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智慧对于笔者写作本书、提炼观点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