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142443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3)如何界定“政党衰落”?

借用霍华德·L.赖特(Howard L.Reiter)的说法,“‘政党衰落’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从总体上看,与以往相比,政党对于群众层次和精英层次上的政治行为者的态度和行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减弱,受重视的程度降低,激发选民的选举行为的可能性更小”。本书认为,在把握“政党衰落”的问题时应注意下列几点:第一,“政党衰落”问题的涉及面不能仅限于某一个西方国家政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或者原有政党体制的崩溃,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米兰贿赂丑闻曝光而引发了意大利政坛的大地震,长期执政的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因丑闻迭出而一蹶不振,曾经参与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共和党和自由党也深陷腐败案件而声名扫地,取而代之的是由意大利力量党、全国联盟和北方联盟组成的右翼自由联盟,以及以左翼民主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群体。就此而言,意大利原有的政党制度的彻底崩溃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剧变深深地植根于意大利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能否将其作为西方政党衰落的例证是值得商榷的,若由此轻易地推导出西方政党整体已经走向衰落的结论则有以偏概全之嫌。

第二,“政党衰落”的着眼点不在于政党能否获得或保持执政地位。每当一个主要政党在多次选举中受挫而长期处于在野地位时,该党衰落的论调总会高涨起来,1979-1997年期间的英国工党就是如此,1997年之后轮到了保守党迭遭重挫,在经历了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次大选的失利后,保守党的衰落又成为英国政党政治中的重要话题。因此,必须把“政党衰落”与西方国家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之间轮流执政的钟摆式的变化区别开来。

第三,不能静止地看待西方“政党衰落”,从60年代至今,受到挑战、面临衰落危险的政党已从当初的“群众党”变为今天的“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政党衰落”的含义也有所变化。

第四,判断“政党衰落”与否不能仅仅依据政党在某一层面上的变化,必须对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变化、政党组织的变化以及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及其含义进行通盘考虑,才能得出总的结论。

因此,综上所述,本书所说的西方“政党衰落”,考察的是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发展导致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媒体力量大大增强的时代条件下,西方主流政党是否呈现出一种总体上衰落的趋势,即政党本身作为政治行为主体在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内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受到了削弱,是否会被新出现的政治行为主体所取代。

(二)研究方法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集团,是阶级斗争的主要工具,“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唯物史观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本质,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和派别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实质提供了指导。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为了使本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准确、客观,本书大量采用了定量分析法,制作、引用了大量表格,其中的分析指标和原始数据都来自国外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和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考察政党与选民的关系时本书引入了政党认同、选民的易变性和选民的投票率这三个指标,并采用美国选举研究(ANES)、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和英国选举研究(BES)、瑞典选举研究(SES)、比较选举制度研究(CSES)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探讨政党组织的问题时,本书对政党的党员数量、政党的财务收支情况、各级组织掌握的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了考察。在研究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时,本书以西方国家的内阁成员、议员的党派背景为指标来考察政党对政府的控制,以赖斯指数作为考察西方政党议会党团的团结程度的指标。在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的结果加以解释,以达到驾驭复杂的实证材料、认清西方政党政治变化实质的目的。

(3)综合研究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美国和西欧多个国家的不同类型的主流政党,因此,综合研究法是很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本书尽量对纳入考察范围的十多个欧美国家进行综合性考察,通过比较、综合来概括出这些政党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者复杂的问题,本书也采用了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国家(美国、英国、瑞典、德国和法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和典型政党(如左翼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右翼的基督教政党和保守政党)进行代表性分析,来揭示西方政党发展的总体趋势。

(4)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探讨西方“政党衰落”问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动态分析来描绘各个历史阶段西方政党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没有忽略掉对典型时期政党的发展状况做静态的分析。比如在考察政党的党员人数时,既着眼于60年代至今西方政党党员人数变化的总体趋势,又着重分析了80年代以来这些政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四、本书的框架结构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部分和结束语。

绪论阐明了探讨西方“政党衰落”问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本书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首先对“政党衰落”论的逻辑起点——“群众党”的组织特点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政党的影响,接着考察了西方政党基本模式的演变,为探讨“政党衰落”问题确定了一条总体思路。

第二章引进了选民“政党认同”的概念,并以此为指标对西方选民的党派性进行了考察,揭示了西方政党的选民基础不断削弱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造成选民日益远离主流政党的原因,并考察了这种状况的出现对西方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的实际影响。

第三章对西方政党的党员人数减少、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萎缩等“组织衰落”的迹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代西方政党组织的变化趋势:政党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权力资源,都由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向党的中央组织集中;由体制外政党组织向体制内政党组织集中。在这一章的结尾部分,对西方政党组织变化给政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对政党组织力量的新认识。

第四章分析了政党与政府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一方面,政党对政府的控制加强,形成了政党政府;另一方面,政府对政党的影响力上升,导致了“卡特尔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选民政党认同下降和政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削弱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但同时给西方政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结束语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总结了当代西方政党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指出西方政党在选举过程和执政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无可取代,因此远未达到衰落的地步。第二部分展望前景,指出“政党衰落”虽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在西方国家成为现实,但与选民和社会的疏远必然动摇政党存在和执政的合法性,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