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14244100000043

第43章 网络青年的心理疾病(7)

三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这种人往往固执、敏感多疑而脆弱,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缺乏弹性应对能力,当遭遇不幸事件打击的时候,容易选择放弃一切。而安乐死正好是放弃社会生活、放弃生命的适合选项。调查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安乐死的同伴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们能够理解这种自杀形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他们的心理机制有紧密的相关。

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祝正宇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遇到问题一味逃避,恶性循环导致走上不归路。另一种是深度的抑郁症,患抑郁症的人自己很清楚,但无法摆脱。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即承受能力脆弱和深度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轨迹个性化突出,很多内在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认为,行为人在自杀前出现的典型征兆有:一是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如逃避集体、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二是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三是出现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四是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

简单归结起来,青年自杀的直接原因是过大的社会压力导致的。

网络青年心理疾病三大诱因中第一个是就业、经济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压力,由于个人缺乏困难的磨炼,承受不了压力,走上极端;第二个是社会角色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处理失当造成心理失衡,直至出现人格障碍;第三个是个人恋爱或家庭情感冲突难以平衡。

青年自杀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虽然它有特定的直接原因,但是更多的是社会综合原因造成的。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青年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独生子女家庭脆弱的生长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变迁环境、激烈的应试机制、可怕的就业竞争压力,改变了青年正常活跃的心智成长历程。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自身的身心需求。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导致青年心理失衡。他们平衡自己心态和自我保护的机能丧失以后,只能用自身精神变异、甚至放弃生命来应对社会压力。

二、自杀救援

自杀事件不断出现,我们怎么办呢?如何救助那些心理处于绝望边缘的同伴?又如何在巨大压力面前采取自救手段呢?

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3日报道,我国15岁到34岁的人群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自杀,占18.9%。《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大学生生活在网络环境下,对于生命的终极体验有一定的向往是正常的,表明他们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加深,自我意识在不断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不成熟的自我心理机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关注,有时候会起到反向诱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压力巨大的学生,可能会加速他们选择终极手段结束生命。

不管怎样,人们已经开始重视那些亲临自杀现场、心理受到强烈刺激的旁观者的心理救援。《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还专门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直面自杀事件以后的心理感受。有学生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听到有人自杀和在现场看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女生坠楼,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非常压抑,非常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据报道,2007年5月14日凌晨,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生从34号学生宿舍楼7层坠下身亡。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该校心理协会召集20多名现场目击者进行“悲伤辅导”,针对青年学生在现场受到的心理刺激,采用脱敏治疗等手段,帮助青年学生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内心压抑和不良情绪感受。这是对于青年遭受到自杀事件刺激的良好补救办法。

除了指导青年学生自己学会处理社会压力,作为自我救赎手段,还应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学习理解和安排自己的生命。和讯网在2008年4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先生,专题解读中国式自杀话题。吴飞认为,按照中国文明固有的观念来理解生命,只是一味地期盼把人从旧制度的压迫下解救出来,人的解放成为革命的主要追求,却没有给人一套新的伦理和生命方向,去引导人安身立命,尊重生命、选择自由生活。人们一直在追求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够有一种健康的自由生活和生命,并没有真的搞明白、搞清楚。说到底,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尊重生命的信仰。所以,青年一代刚刚开始形成人生观念的时候,发现很难找到自己希望的信仰模式,对于生命的尊重是表面的,并不是在深层次上真正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生命追求。因此,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理解,自然,对于生命的放弃也就不再是很艰难的事情了。

在真正树立信仰、懂得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再来探讨现实社会的价值选择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据日本《朝日新闻》2009年5月14日刊文介绍,日本警察厅统计公布了2008年全国总共32249名自杀人员的年龄分布及动机调查结果。其中,30到39岁年龄段自杀者为4850人,是1978年首次统计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同时,20到29岁年龄段自杀人数为3438名,比上年增加4%,10到19岁为611名,比上年增加12%。对于自杀动机的调查显示,出现健康问题的有15153人,经济生活方面问题的有7404人,家庭问题的有3912人,工作问题的有2412人。这个顺序与上年相同。在健康问题中,抑郁症患者6490人,比上年增加7%,和上年一样为比例最高。其中,30到39岁的为1204人,比上年增加21%,增幅最大。分析各种社会原因,主要是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压力造成青年自杀比率上升。从这一组数据看,同我国网络青年的自杀情况十分相似,说明对待人格障碍和抑郁症无奈、对待社会压力的能力不足,是青年自杀中比较一致的原因。

由此也证明,青年在走向社会、人格开始完善的时候,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迎接社会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以良好的姿态抵御困难,防止伤害自己的生命。

从理论上说,自杀不会停止,真正救赎的钥匙不是在别人那里,而是掌握在当事人自己手中。如果自己不懂得在生命中赎罪,不懂得尊重生命,那么,别人是无法赋予你新的生命的。

附:自我人格倾向判断(六个指标)

指标1外向和内向倾向:心理能量向外扩张,交往效率提高程度;

指标2情绪稳定性:精神平衡和稳定的状况;

指标3经验的开放性:追求新的知识、更新已有经验的倾向;

指标4勤奋程度:积极向上、努力生活的程度;

指标5协调性: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性、个人和上下级之间的协调性;

指标6自身同一性:寻找现实和自身错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建立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

回答下列问卷,得分高的未必好,凭感觉填答就可以了。

1分完全不符合

2分不太符合

3分说不准

4分符合

5分非常符合

判断题:

1能够很快交朋友

2乐于与人见面

3自己感觉快乐热情

4交友范围广泛

5与陌生人说话时不拘谨

6喜欢与人对话

7保持平静,不触怒对手

8不在背后议论人

9不计较细小的事情

10不为小事而烦恼

11不会因为感情影响对事物的处理

12不会感情用事

13下决心后就努力去做

14不愿意做有是非争议的事情

15是一直在刻苦努力的人

16行动总是有目标

17遇到事情总能用专业精神对待

18能够正确做事

19很重视互相合作

20关注朋友多于关注自己

21喜欢与人合作完成事物

22经常和朋友一起行动

23很容易与别人协作

24善于和朋友合作完成事物

25喜欢研究事物的来龙去脉

26喜欢学习有用的知识

27向往他人优秀的品质

28积极吸收新的知识

29很关注新的经验

30喜欢分析各种事物的结构

31为自己有自卑感而烦恼

32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

33活得没有自信

34没有发现自己应该做什么

35为人生选择而苦恼

36没有发现自身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