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哲学
14243500000021

第21章 生态文明(3)

2.变追求物质的消费方式为节约型的绿色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是有限度的追求物质财富与崇高精神价值的消费方式,它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以便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这不仅符合自然的本性,符合生态的要求,而且也符合人的本性,也是人对自然道德情感的具体体现。过度消费不仅是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一种扭曲,而且也是对地球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该反对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例如美国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却消费掉了占全球25%的商业资源,排放出了25%的温室气体。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数的1/4,消耗的能源却占了世界总量的3/4,木材的85%,钢材的72%,人均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的9至12倍。与此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工业废料、有害物质和气体,造成了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所致全球生态退化量高达3/4。也正是发达国家的高消费,使人类的资源总消耗量按几何级数增长,给地球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3.变工业化的现代性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

工业化的现代性大致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法制化、国家中心化、社会阶层流动化、科层化、社会原子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交流化与传播扩大化、知识作用显著化,等等。

而在这些显性的现代社会特征背后所遮蔽的则是经济主义、唯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现代性中积极的成果,如对知识、教育的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交流的扩大与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善等;另一方面则要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一种新的特性——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将展现的是:渗透着生态化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协调的经济;体现着对话、合作与共存精神,信守民主法制准则的政治;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品格和生活意义的文化;强调公正、和谐与社区精神,努力构建人际关系、整合新机制的社会。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可持续性,正是这种经济、生态、政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使得可持续发展获得了一种远比现代化更为优越、更为人性化的地位。

第三节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

一、确立生态文明伦理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所以,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幸福,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根据我国实际需要,按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把生态文明的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制定系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是在保护我国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加快立法进程。例如,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以法律手段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同时,要加强法律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引导企业在违法与守法的博弈中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排污标准,使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提高市场进入成本,使效率低、依靠增加社会成本来降低私人成本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解决企业污染问题。

三、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从现有能源结构看,工业经济目前的燃料主要是石油、煤、天然气等,都不能回收,且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仅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美国一边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边全力发展新能源。美国前总统布什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进口,因为全球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2000年的产量,静态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时世界已没有石油供应美国。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前提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都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虽然现在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在过去的四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

英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生物质能、潮汐和波浪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燃料电池和水电等。2000年至2001年,英国贸工部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经费从1998年至1999年的970万英镑,增加到1400万英镑。工程与物理学研究理事会每年也增加350万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美国制定了庞大的1998~1999年风力发电计划。欧盟要求到2010年仅生物质能的供应量就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15%。到2002年,德国已安装了近1.3万个风力发电机组,总功率超过了1万兆瓦,占世界风力发电总量的1/3以上。德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年来减少了约1700万吨,增强了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推动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印度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全国理论上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32.26亿千瓦,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千瓦,其中西部地区的风能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也很丰富,现在每年的秸秆量约为6.5亿吨,到2010年将达7.26亿吨,相当于5亿吨标煤,加上柴薪、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生活污水、禽畜粪便等物质资源,我国每年的生物质能资源达6亿吨标煤以上。

扣除部分做饲料和其他原料,可开发为能源的生物质能资源达3亿多吨标煤。

四、倡导发展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理念的消费,它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在作出消费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个人感受,而且更要考虑到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吃、穿、用、住、行和劳务消费各个领域,均有大量的绿色消费品供应市场,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也不断增加。1999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内贸易局、财政部、铁道部、卫生部等6个部局联合实施“三绿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培育绿色消费,对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推动了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但我国的绿色消费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品质量还不高,取得环保标志的产品还不多,产品开发、营销和消费体系还未建立。

因此,在发展我国的绿色消费时,政府应在以下三方面予以考虑:第一,通过制度化、大众化的教育,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使消费者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消费的益处,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绿色消费方式。第二,政府还应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行为予以有效的约束,以确保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序进行,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第三,政府应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更多的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形成绿色产业,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健全对产品的检验检查,保证绿色产品行其道、获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