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14243100000080

第80章 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2)

4.媒体发展空间格局变化

据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手机覆盖率和使用率较高的地区都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等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手机媒体功能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教育界工作人员等,而农民使用者非常少,说明城乡在新媒体的使用上的差距非常大。

有线电视、付费数字电视等推广较为广泛的地区集中于广东、浙江、四川等省份。在广播电视总收入的排名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情况较好。总体看来,在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经济较发达地区收入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媒体推广和盈利情况都不容乐观,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但是,收入按省份集中的趋势并不明显。

在报纸媒体中,北京、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印数较高。因此,总体看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媒体发展较快,对新媒体的接受速度也较快,但是,媒体发展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也在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不容忽视。

从总体看,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的媒体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目前,我国媒体发展空间的格局可以概括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且集中程度极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好于西部地区,赢利能力也较高,但并未出现高度集中的现象;在媒体的整体格局中城市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农村地区相对处于劣势。少数民族地区在媒体使用方面的水平处于最下游。因此,需要警惕和治理新的“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

二、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传媒竞争促进媒体格局变化

考察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可以发现,传媒竞争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微观上受众覆盖率、媒介接触时间、媒介经营收入分布和媒体发展空间的变化,还是宏观与中观上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和经营手段的变化,其实都是传媒竞争的结果。可以说,媒体格局的一切变化均源于媒体之间的生存竞争。

当前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相互之间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所呈现出来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要取得生存地位需要同传统媒体竞争——争受众,争广告,争市场,争传播力和影响力。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也需要竞争。它们不但要同新媒体开展竞争,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而在同一种类媒体内部,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总之,当下传媒竞争普遍存在,是一种常态。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是竞争导致了媒体格局的调整和变化。而新一轮的竞争又会孕育和催生新的媒体格局的形成与变化。

2.媒体格局的变化是技术、市场、制度三股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前所述,传媒间格局的变化源于各种媒体之间的生存竞争,这中间竞争的基础是技术,竞争的动力来自市场需求,而竞争的规则在于制度的安排与建构。

世界和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都说明,传媒业的发展及媒体格局的变化是技术、市场和制度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为传媒市场的扩展提供了物质手段;传媒市场的需求又是催生传播技术更新发展的原动力;而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保证技术和市场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

在媒体格局变化的过程中,技术的作用尤其不容忽视。当前媒体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媒体技术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但引发了信息、新闻、舆论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的格局和媒体发展的格局。

历史证明,不仅新闻事业的具体形式及其传播手段的发展依靠了技术的进步,而且整个新闻事业,从拥有的规模,影响的范围,到产生的作用也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自传媒业产生以来,蒸汽机的发明,轮船的行驶,铁路的运行,海底电缆的铺设,电子技术的更新,通讯卫星的使用等等,使得新闻传播的网络迅速扩展和延长,新闻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和更新。而今天媒体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更是得益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市场方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上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但奠定了传媒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也为媒体格局的变化提供了必要的商业市场。而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众素质的提升,则为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体格局的变化准备了较为成熟的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市场。

在制度方面,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民主进程的推进、传媒政策的调整等等,从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上为传媒业发展和媒体格局的变化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例如,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深化新闻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决定,这就为传媒业实现新的调整和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可以说正是在技术、市场和制度三股合力作用的过程中,促成了传媒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媒体格局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技术、市场、制度,三者共同演奏着传媒业成长、发展和竞争的“三重唱”。

3.媒体格局的变化始终遵循满足受众与市场需要的目标

从世界媒体格局变化的过程看,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任何一次媒体格局的调整和变化,都要受到受众与市场的制约,都要遵循满足受众与市场需要的目标。

报纸的出现及其不断发展,是因为它为人们接受和享用新闻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其信息的新鲜和丰富、便于阅读和保存、宜于深度开掘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能够延续使用数百年的印刷媒介。

广播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延伸了人们的听觉,扩大了人们接受传播的范围,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这使它得到了受众的青睐。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广播所发挥的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使人们对其威力和影响有了深切的体会。

电视的出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齐聚荧屏,让人们同时可以接受声、像和文字传播,而且使得接受传播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成为一种十分惬意的事情。电视延伸了人们的视觉,使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传播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交互性、多媒体形态的特点,使新闻传播朝着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它作为一种生活和交往的平台,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如今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又开始在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手机最多的国家,这说明人们从手机传播中得到了其他媒体传播中所得不到的实惠和益处。

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任何媒体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遵循满足受众与市场需要这一基本目标,都需要基于民众的需求与福祉。而媒体格局的每一次变化也必然会使新闻与信息传播向着更加满足受众和市场需要的方向前进与发展。

4.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体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从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的势头看,之所以它能够取得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在传播技术上对于传统媒体特性的兼容,在于它所具有的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从对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分析看,受众对四大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与杂志的接触时间正在发生变化,除了电视受众基本稳定外,其他三大媒体日到达率明显降低。根据CTR市场研究覆盖全国36个城市全国读者调查(CNRS)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报纸的日到达率下降了4.2%,日到达率下降反映出受众规模的减少。同时,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接触时间也在减少,用于上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读报时间,并且还在呈现上升趋势。就核心受众而言(25-45岁、大专以上学历、个人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受众),5年来(2001—2005年)对于传统媒体的日接触时间明显减少(电视受众的日接触时间基本稳定),其中对报纸的日接触时间减少了20分钟,而对网络媒体的日接触时间则足足增长了1.7倍(增加了88分钟)。这表明传统媒体的受众接触正在向互联网转移,传统媒体在对于受众的吸引程度上正逐步让位于网络媒体。

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我国媒体的格局,改变着传统的传播关系,这使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今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成长性优势已不可逆转,传统媒体要应对这种变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借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同网络的嫁接与融合。

在当下的媒介化社会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不断涌现的新的媒介形态正在以各种方式相互渗透、交叉覆盖,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媒介传播网络。各种媒体需要在一个不断扩大的、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内融合相处,共同演进。“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是新的媒体格局下媒体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各种传统媒体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在实现媒介融合方面掌握主动权,以谋求新媒体格局中的生存之道,进而实现新的发展。

面对媒体格局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媒体应当有效借助传媒技术、市场和制度的力量,努力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党和政府也要顺应形势,加大对传媒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媒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与发展,以提升我国传媒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这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步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研究生梁敏、李雪、余易安、王小田、李成参与了论文中一些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