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14243100000106

第106章 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1)

题注:本文是我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全球新闻教育与全球议程’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演讲稿。文章阐释了媒介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及其主要内容;论述了它在向公众普及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提升其识别媒介、选择媒介、运用媒介和批评与监督媒介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基本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要建立媒介教育相应的督导与协调机构、形成媒介教育的社会化系统、编写媒介教育的普及教材、发挥新闻与传播院校媒介教育的骨干作用、开发媒体机构媒介教育的丰富资源、加强媒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议。

本文发表于《新闻界》2010年第1期。

如今,在以信息化、数字化和媒介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借助各种新的传播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

在其主导下的信息传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劳动、学习和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今天的媒介传播正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及,无远弗届”,人们不可能回避它,更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

这种信息传播态势既带来了信息的多元和海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劳动、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冗余和泛滥,使人们面对四处涌流的信息海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场景,常常会感到茫然无措和力不从心。而那些夹杂其中的不良和有害信息,更是对社会造成污染,对受众造成毒害,特别是对那些正处在成长期的、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更会带来精神和思想上的巨大伤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开展的打击整治网络和手机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活动中,所披露出来的许多事实就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现代大众传播,如何才能趋其利、避其害,如何才能让人们更好地运用它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文明进步服务,就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而且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媒介教育成了一个令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让广大民众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从而能够有效地识别、选择和运用媒介,亦即实现媒介教育的大众化,也就成为媒介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旨在解读媒介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并对其基本实践路径进行初步设计。

一、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媒介教育”,通常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的教育。以往这种教育主要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专业教育,是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媒介教育开始走出学校和课堂的狭小天地,转向社会与公众。

这种媒介教育将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和方法直接传授给普通百姓,从而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大众化的社会教育。

因此,本文所说的“媒介教育”,特指面向社会,对公众所进行的有关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而本文所阐释的“媒介教育大众化”,则是针对当前我国的传播环境及现实需要,提出的向公众普及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二、媒介教育大众化的意义

如上所述,媒介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对公众所进行的有关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应当说本身就是一种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

本文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媒介教育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其根本意义在于,要使我国普通民众能够认识和掌握媒介传播的基本知识及运用技能,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大众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生活以及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积极、主动,并且有效、有为的驾驭者。

当前,在我国实行媒介教育的大众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1.社会与民众的自身需求

在当前信息传播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其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现实环境中,一方面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强,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提升自身信息判断、识别和选择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面对潮涌般的信息洪流,民众迫切需要了解怎样才能更好地借助媒介传播选择与获取对自己有益、有用和有效的信息;需要了解怎样才能更好地借助大众媒介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民主政治活动;需要了解怎样抵制大众媒介的消极传播,行使对大众媒介的批评与监督权利。

因此,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适时地向民众普及媒介知识,传授媒介运用的技能和方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概括起来,媒介教育可以满足人们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1)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媒介教育,人们可以学会如何及时地对各种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区分出哪些是有效和有用信息,哪些是无效和无用信息,并加以正确地选择。特别是对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联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从而能够更好地趋利避害。

(2)抵制有害传播

如今的信息传播环境已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类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各施其招,各显神通。于是,形形色色的各种信息所汇成的信息潮流滚滚而来,里面难免会出现“大江奔流,泥沙俱下”的情况。这其中自然会夹杂着一些诸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信息等“不良信息”,造成信息失常和信息污染,对社会与公众产生消极影响。

在这种状况下,通过媒介教育,人们可以学会掌握相关知识,知道怎样来判断和识别媒介传播中哪些新闻与信息是对自己的劳动、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益的,哪些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从而可以自觉地抵制有害传播,防止陷入“传播陷阱”。

(3)行使民主权利

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方面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国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日益增强。如今,有效地运用大众媒介行使自己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已成为中国民众日益迫切的要求。

通过媒介教育,人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借助大众媒介获取各种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见解,行使自己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所以,大众媒介的运用,已成为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社会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⑷承担监督责任

大众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其话语权力属于一种公共权力,是用来为社会与公众服务的,因此,其传播行为理应接受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以使之能够始终按照公众的意愿,遵循新闻与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行事。

通过媒介教育,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作为公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批评与监督媒体的越权及违规行为方面负有哪些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行使这些权利,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

总之,民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及媒介运用技能与方法的把握,提高自己识别媒介、选择媒介、运用媒介和批评与监督媒介的能力。

2.信息传播环境的现实需要

新的世纪把世界带入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也把世界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传播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态势,给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的巨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整个信息传播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变化。

在信息传播中有着诸多优势的互联网技术,迅速攻破了信息传播的地缘壁垒和政治壁垒。它可以使某一区域性的舆论热点迅速传到世界各地,造成舆论影响的国际化、跨区域化,这被称作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即大西洋彼岸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会在太平洋掀起一场海啸)。

而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一系列变化,使得适应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成为现代社会公众的一种必然反映和现实需求。

面对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民众的这一系列变化,怎样才能使民众保持警觉,调整心态,提高对各种信息与新闻传播,以及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影响的判断力、识别力和批判力,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文明成果,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当前适时地实施对民众的媒介教育,对于提升民众对信息传播的判断力、识别力和批判力至关重要。只有让民众及时、准确、全面、充分地了解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与社会文化状态,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才能使他们处变不惊,在复杂的、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汇的现实环境中能够辨明方向,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