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14242900000060

第60章 从政府文化视角看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刘鹤文、王菲

2009年7月23日,人民网舆情频道发布了2009上半年《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其“舆情监测室从国内百余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八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约300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上半年这10件舆情热点。从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恢复秩序、动态反应、官员问责3个特殊指标,对10件舆情热点的政府处置能力做出评估”。人民网,http://yq.people.com.cn/zt/dz3/index.html

其中,四川成都市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综合排名位列榜首,湖北石首市骚乱,由于地方政府应对不当,排名垫底。2009上半年的其他热点事件,比如“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也依次上榜。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是一个集中体现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文化作用的典型案例。2009年2月8日,因盗伐树木被拘押的24岁男子李荞明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死亡,警方称其是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导致死亡。此结果经媒体报道后受到广泛质疑,“躲猫猫”一时成为网络热词。2月19日,新闻工作者出身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顺应民意,组织“网友调查团”实地调查。2月27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躲猫猫”事件司法调查结果:死者李荞明在晋宁看守所遭到同监室牢头狱霸以“躲猫猫”为借口施行的虐待和体罚导致死亡。虽然网友调查团的身份受到种种质疑,且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调查也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但这都不妨碍“躲猫猫事件”成为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与公众良好互动的标志性事件。

再看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和湖北石首市的骚乱。同是社会热点事件,“6·5事件”由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危害似乎更胜一筹,但二者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一方是谣言很快退去,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善后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骚乱;而另一方恰恰相反,谣言四起,险些酿成社会危机。

根据近两年的案例显示,地方政府在面对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无论处理是否得当,他们至少已经开始重视网络民意了。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展开积极的行动,比如“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成都市政府三天召开五次新闻发布会的积极态度;比如南京等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将其制度化;再比如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等等。而更多的地方政府还是在民意的督促下勉强应对,比如“躲猫猫”事件中,先是按照传统思维,企图“捂”、“盖”。但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关注民意,另一方面却仍然用陈旧的执政行为对待民意。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缺乏信息公开以及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和技巧,实质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土壤滋长的政府文化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政府文化之间的冲突。

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政府行政的影响。政府文化是政府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对行政人的思维及行为起着规范作用。政府文化是由物质层和精神层共同构成的体系,物质层是有形的、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组织制度规范等,它是政府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础,对行政人行为具有强制的约束作用,对精神层有导向作用,但在组织失灵时,就形同摆设,从而附属于精神层;精神层主要指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精神面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最终决定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前者要通过后者起作用,而后者必须依附于前者,两者都是政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王伟:《构建与嬗变:中国政府改革发展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页

政府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那么政治文化的特点也应同样适用于政府文化。“政治文化”一词的创始人阿尔蒙德将其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依此概念,可以看出政治文化的情境性和系统性特点。那么,政府文化也具有“民族”、“特定时期”的情境性和系统性特点。所以,当今政府文化就是中国在网络时代流行的政府文化,不能用中国传统政府文化或西方政府文化来衡量其优劣。

地方政府能否应对网络舆论,取决于政府文化在网络时代的转型以及现代化,只有在物质层和精神层不断改进政府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时的表现,其深层原因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土壤滋长的政府文化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政府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网络文化中理想主义与政府文化中现实主义的冲突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公众在知情权、表达权等方面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公众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文化,并期待在现实中也能达到一样的程度,实现二者的统一。而长期压抑的政治热情以及转型期凸显的社会问题,使得公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憧憬理想的生存方式。这种理想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使得网民忽视了中国发展的特殊情况与特殊阶段,更容易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使得地方政府应接不暇,更倾向于尽快平息矛盾,维持稳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人便不惜用掩盖事实、含糊其辞等手段,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易酿成政府危机。

(二)网络文化中开放、进取与政府文化中保守、封闭的冲突

网络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网络上每一种文化产品都具有“世界性”与“全民性”。网民在接受世界各地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性格。他们对接受到的信息,既欢迎正确真实的,面对虚假的也有一定的包容性。网络文化秉承的是信息的分享与交流,而不是独占与专断。

然而,传统的地方政府文化在新的变革来临时却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所以,有的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倾向于用老方法解决问题。殊不知,勇于进取、敢于开拓才能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掌声。危机事件如若处理得当,同样可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化危机为机遇,“6·5公交车燃烧事件”就是由于政府开放的态度、创新的意识才使得最后公众与政府达成了一致,这不是简单的说教与传达所能收到的效果。

(三)网络文化中权利意识与政府文化中权力意识的冲突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的政治参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激发了公众更大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期待。进而,对于权利的追求也比以往更加强烈,他们追求一种平等与分享。在网络上的信息是不受限制、可以随意获取的,这种期待自然也就转化到现实中,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政府事务,对于一些公共事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在信息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方面的差异将日趋缩小。

但是,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政府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单向度的,普通民众只能被动服从政府政策,没有一个正常的渠道伸张自身的利益。而公共决策过程中更是没有民众的参与。当然,我们国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价值观,但是某些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的束缚,这就必然导致将政府、行政人与普通公众割裂开来,不能坦诚地与公众沟通对话。权利的诉求遭遇权力的阻挡,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四)网络文化中对普通人的关注与政府文化中对领导人的关注的冲突

在近几年的热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普通人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声援占了很大的部分。邓玉娇案如此,王帅案如此,河南省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亦是如此。公众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同类群体或更加弱势的群体。政府则由于一贯的精英形象,与网民代表的草根阶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立。公众对那些敢于直面政府不当行为并抗争的人总是尽可能地给予支援。

而地方政府文化倾向于关注中央政府或领导人,这样长期形成的政府形象只能使所谓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越隔越远。

针对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时所表现出的政府文化,本文有如下思考:

(一)建设系统的政府文化

在政府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既要避免政府文化的形式化,又要避免政府文化的虚无化。一些地方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举动就是政府文化的物质层面的建设,但如果缺乏精神层面的内核,也只能是将传统新闻发言人的理论应用于网络而已。到头来,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意义与推动作用。反过来,如果不能用制度来保证政府文化的变革,那么变革也只能是空谈。信息公开条例的实行,可以说是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创造了条件。

(二)更加主动地应对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其存在,因此,与其被动地应付舆论,不如直面挑战,更加主动地掌握话语权。地方政府要有执政自信,将网络舆论视为一种资源,在执政模式的链条中加入网络舆论一环,积极推动信息公开,这样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就不会再手足无措了。正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所言,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信息越公开,政府越可爱。

(三)培养专业的网络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不论是通过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发言,都应起到有效的沟通作用。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将地方政府的政策或决议传达出去,将网络舆论所反映的民意收集上来并及时反馈。网络舆论的瞬息万变,对发言人的专业化要求大大提高:他要深知网络文化的特点,要用“网络语言”与公众对话,有效沟通,有时还要勇于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自己充当“意见领袖”,引导舆论。

(四)坚持现代化的政府文化基本理念尹朝晖:《论政府文化现代化》,《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5月。

1.以人为本

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必然要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服务观,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观,以“民本位”为理念的权力观。

2.公开透明

构建现代政府文化,必须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打造阳光政府,做到政务公开和实行听证制度。

3.民主与法治

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文化当以民主和法治为前提构建其政治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每一个政府成员行为选择的基本准则。

4.诚实守信

这是政府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政府形象的源泉。政府要言行一致,不欺骗老百姓,不讹诈老百姓,光明磊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廉洁高效

一方面,政府组织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政府机构运转要有高效率,尽量降低行政成本。〔刘鹤文: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津沽学院新闻学系主任;王菲:天津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