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14242900000055

第55章 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对策(1)

——基于对天津四所大学的随机抽样调查

孙瑞祥、汤向男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报与国家信息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05AXW003)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负责人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卫东,孙瑞祥是课题组主要成员。

虚拟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们所组成的虚拟生活共同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政治人格,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2.53亿,其中18-24岁之间的学生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37.5%,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网络媒体的介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与走向。本文选取互联网中的虚拟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津四所大学的随机抽样调查,讨论虚拟社区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内容和过程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调查分析

基于上述目的,我们于2008年底对天津部分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选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在校生为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调查结果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限于篇幅,本文略去详细调查过程与列表。)

本调查是以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基本情况开始的。调查表明,有73.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虚拟社区,并且不止参与一个虚拟社区。超过60%的人每周有10小时以上是在虚拟社区中度过的,即每天超过1小时;只有8.3%的学生每周只登录一次或者更少;超过1/3的人都保持在每周登录6次的水平。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目的不尽相同:超过60%的人的目的是“娱乐休闲,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与虚拟社区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相吻合。由于虚拟社区中个人博客、电子相册等功能的拓展,虚拟社区也逐渐成为个人的展示平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参加虚拟社区的目的是“表现自我,满足表达的欲望”。

虚拟社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因为其功能中的在线交流以及配合实时聊天工具的使用,虚拟社区往往能够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和在线集会。在问到“假定未来的两周你参加的虚拟社区会有一场在线讨论”时,认为自己会参加的答案得到了68%的认同度;认为别人也会按照约定时间参加的选项得到了接近80%的选择。这一方面说明虚拟社区成员间的社区归属感强烈,能够积极参加社区讨论;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虚拟社区能够获得大学生的支持,具有号召力,这也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虚拟社区中一呼百应跟贴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虚拟社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依靠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平台。

二、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研究内容一般包括认知层面、心理层面和参与层面三个维度。因此,我们依据这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得出了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一些重要结论。

1.传统政治文化的断裂

虚拟社区的特定群体是高知、有闲和思想活跃的年轻一代,他们是虚拟世界的主体,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却是非主流群落。韩克庆、吴忠民:《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12期。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政治文化与其父辈所拥有的以儒家理念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传统政治文化之间已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这一群体与其父辈群体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虚拟社区的不断发展,使得家庭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不断削弱。调查显示,当大学生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出现矛盾时,只有1.2%的人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而超过半数的人会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超过一成的大学生毫不在意父母的意见,排斥传统的东西。与13.4%的大学生不愿和父母沟通相比,74.9%的大学生却能够在虚拟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讲,代际之间的冲突在虚拟空间中已经表现得十分尖锐。如此一来,传统政治文化中某些优秀因子可能就此消失,传统政治文化的承袭面临断裂的窘况。和家庭中的父母一样,政府对政治信息的管制机能也在相对减弱。虚拟社区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个人可以以很小的成本获得海量政治信息,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到社会权力结构的制约。这也为某些域外意识形态的本土渗透提供了机会,使主流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受到严重挑战。

2.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虚拟社区使政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有6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参加虚拟社区讨论后,提升了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度。我们又以2008年年底引起关注的“90后”拜金小姐博客圈(以女生展示自己的奢侈收藏品、时尚品牌服装等为主要内容)为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我们传统价值观的判断不同,大学生们的答案没有单纯地否定这种拜金的行为,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包容接受。角度不同的选项获得的支持度差异并不明显,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从中可见一斑。与此相反,仅有3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越来越认同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传统大众媒介所强化的主流政治思想被虚拟社区无情地弱化了。南开大学课题小组也曾对此做过深入调研,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张光、蒋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在接触虚拟社区的不同频率的大学生中,高频率的学生在“政治价值倾向、国家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上都低于接触频率中等或低等的学生。即接触频率与观点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接触虚拟社区频率越高的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度越低。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在猎奇心理和反叛心理的作用下,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动摇和改变其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3.政治责任感的淡化

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介的“高门槛”,在虚拟社区中,任何个体都可以使用低成本的现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网民传播信息。由此,弱势群体逐步具备了同强势群体相抗衡的力量。但是,这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7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对一些未经证实的帖子妄加评论,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之中。2008年5月29日,在全体中国人沉浸在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悲痛之中,在余震仍有可能发生的时候,西安某学院的一名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侵入地震局网站发布了“今天晚上23点30分陕西等地会有强烈地震发生”的捏造的信息。这是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严重缺失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