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14241900000019

第19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策略(6)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3·14”西藏事件、“5·12”汶川地震及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中国第一时间开放外国记者赴乌鲁木齐采访报道,第一时间主动充分发布最真实的情况。对此,西方媒体虽然仍有一些偏颇报道,但总体而言,他们对我们这种开放而自信的做法表示肯定。我国媒体对汶川大地震进行了及时、充分和全面的报道,这些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我国媒体在争取主动权、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成功范例。

过去,“数字鸿沟”不仅再现了曾包含在“媒介帝国主义”概念之中的全球南北差异,而且使不均等的发展更加凸显,是“各处社会里每个有活力的区域和疆域,与其他沦为与系统逻辑全然无关之处的地方两方之间的不均衡。”现在,通过及时、全面、客观的传播,使这些鸿沟逐步减少,使世界性的媒介文化生态朝着多中心、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一、西藏拉萨事件———反击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

网络媒体的诞生,为突破西方主流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垄断,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由于网络媒体的草根性和广泛的参与性,网络媒体在传播消息的速度和广度、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表达公共意见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Google搜索显示,2008年3月14日至4月14日,与西藏问题有关的新闻条目有85527个,有关西藏问题的英文博客有339400多条,其中专门讨论西方媒体偏见的博客有1400条,虽然搜索引擎显示的搜索结果常常有许多重复出现的文章,但这些数字足以表明网络在新闻及形成舆论影响力方面的广泛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等地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不顾事实真相,采取了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包括别有用心地剪裁图片或者张冠李戴,对国际舆论形成误导。其中英国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纪录片,在电视画面里,当地警察巡逻的画面被反复强调,一些被掩住面目的藏人随着镜头诉说着抱怨。而在有关拉萨城市的画面中,人们看不到当地城市现代化的一面,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房屋,让观众看完后很容易认为,拉萨在过去50年里一直都是这样破败,当地人一直都被中国政府压制。拉萨骚乱事件后,大量西方媒体表露出了这种报道偏见,一些媒体甚至通过造假指责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歪曲和丑化了中国形象。西藏发生暴乱后,西方媒体在当天下午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某些西方媒体对这次误报的辩解是,在没有其他消息来源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听取了某些“西藏流亡人士”的说法。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这些建立在猜测和谎言基础上的报道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蒙蔽了很多读者、观众。

几十年来,西藏问题一直是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议程设置”的关键词。他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知与判断:西藏本该独立,本该从中国分离出去,中央政府不容许西藏独立,就是压制民主与自由。所以,在这次西藏动乱的报道上西方一些媒介几乎众口一词,指责中国“剥夺藏人的宗教自由”、“灭绝西藏文化”;并且采取了一些严重违背事实的特殊的新闻处理手法,比如给图片配假说明,或者把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事件的图片放在报道西藏的文章旁边,造成某种错觉;或者故意弱化图片说明等等。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在为西藏问题设置报道议程,并以此议程误导大众。

“议程设置”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理论假设,它的被证实本身就说明,在西方媒体那里,所谓的客观、公正是值得怀疑的。关于西藏问题的报道就是如此。

对于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关心和支持西藏发展、进步的事实,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变化,包括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设施、条件的改善等等,西方媒体不会感兴趣,因为这不符合他们预设的框架,而西藏一旦出现问题,符合这个框架的预期,他们就会高度关注,连篇累牍地报道,并以自己的解读去影响广大的受众,在受众的头脑中形成对西藏问题的“刻板印象”。法国学者瓦耶纳认为:“新闻业自身没有特定的价值,而是按照它的商业和技术的需要,扩大整体社会或某一特定的集团的价值,这是规律中的规律。公众认为重要的东西,就是新闻业认为重要的材料。”国际传播领域中的信息流动呈现出“中心—边缘”的特点,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国际大媒体向一般性媒体流动。这就使得西方媒体有关中国、有关西藏问题的议程设置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中国自己发出的声音却相对弱小,无法影响到更广大的受众面。“在宣传策略方面,中国有意识放宽对国外记者在中国采访的限制,相信由外国记者进行中立甚至有利于中国的报道比中国传媒自己的宣传更有说服力。”中国在国际上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尽力塑造中国的正面形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自信心的增强,中国对国外媒体负面报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加强。

拉萨“3·14”事件国际传播是中国媒体打破常规,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典型事例。新华社主动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发布、澄清事实主动权,对外充分报道事件真相、深入揭露达赖本质,积极、正面回应西方媒体恶意报道。特别是对外英文报道,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要国际信息源和海外受众了解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新华社拉萨暴力事件的国际传播,从三个方面撼动了西方的国际话语霸权:一是在几乎所有关键节点实现全球首发,一路先声夺人,掌握了引导国际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对接国际话语体系,及时、充分报道事件经过,迫使西方主流媒体调低渲染“调门”,一些西方媒体不得不公开承认报道失实;三是主动设置议题,实施精准打击,遏制了达赖集团的嚣张势头。

由于西藏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一次突发事件报道,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海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在涉藏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但是,拉萨暴力事件国际传播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意义,转变观念,积极主动,方法得当,完全有可能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导地位。

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议程设置的框架,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只有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2008年拉萨“3·14”暴乱之后,面对达赖的谣言和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肆意诬蔑,网民再次挺身而出。他们制作视频、建立网站、搜集资料,揭露事实真相,驳斥达赖集团的谣言,反击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让西方听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声音。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能否在国际舆论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关系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覆盖全球的国际化媒体网络,主导着世界的话语权,并由其他国家的媒体以转载、转播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从而将其意志和价值观扩散到广大的地区和更多的角落,并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国际社会对有关问题的认知和评价。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话语空间里,政府和政府管理的媒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网民崛起,社会话语空间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网民成为了社会话语空间中的重要一极。传统媒体一直掌握的话语权已不可避免地部分让渡给了网民,网民们有了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能力。而且网民们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懂得了如何运用手中的话语权来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以电脑为手段,以网络为战场,力挺正义,痛斥丑恶,为社会公平而呼喊,为国家利益而奔走。目前,国际传媒通常采取两种态势,一方面加速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以其突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实行本土化的传播版图扩张策略,不但内容本土化,合作伙伴也实行本土化。西藏“3·14”事件我国媒体发起一系列传播攻势,包括举办揭露旧西藏农奴社会惨无人道的真相,系统介绍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巨大的建设成就,用许多事实揭露了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甚至谣言蛊惑,较好维护了我国形象。

从常态传播来说,西藏问题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重大主题。从历史上看,汉藏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也无不渗透着汉文化的营养。从现实情况看,正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后,广大藏族人民才摆脱了没有人权的悲惨命运,才获得人身自由,并获得安定生活、接受教育、享受医疗等等权益。这些事实对于那些标榜人权的西方媒体来说并不神秘也不陌生。但是,西方某些国家歪曲事实、蛊惑人心,为维护反动没落的奴隶制度张目,打着人权旗号,干涉中国的主权完整。对此,我们应该针锋相对,常态化地加大传播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为维护西藏人民的人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的力度,常态化地揭露旧西藏黑暗的农奴制度是剥夺人权的“耻辱柱”,告诫世人。只有这样,再发生什么突发事件,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再如何地妖言惑众,也难以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维护人权是人类的共识,西藏的今昔对比,是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的人们都能看得清并深刻理解的。通过开通《西藏人权网》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舆论斗争的形势更加复杂,方式更加多样,程度更加激烈。如果说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那么,网络媒体的出现则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时空概念,使得空间地域的界限趋于消亡,实现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的预言。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中,传播,就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国际地位的表征,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脱离这种权力关系而独立于世,也就是说,一切组织方式及操作运行都必须符合全球化这一游戏规则。

加强对西藏问题相关历史情况的介绍,帮助普通百姓了解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沿革,在增加知识和对情况的了解中体现引导性,潜移默化引导读者,使其对事件有接近事实的了解和公正的判断,让更多人了解、理解。拓宽参与国际舆论战、提高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思考路径。加强感染力,软传播,开拓公众外交、民间外交,让被传播地区的传播者说我们想说的话,他们的切身感受、话语方式会更有说服力,传播效果更好。丰富报道形式,做活传播内容。以直播、连线、目击、现场播报、专题图片、“外国记者看西藏”专栏等,让大家更直观、更真实地了解真相,得出结论。

在西藏“3·14”事件报道中,中国日报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中国日报网站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页面日均浏览量达到了1150万,其中73%来自海外。其英文论坛注册用户达到了33.5万,其中76%来自海外。在对“3·14”事件的报道中,中国日报网充分利用文字报道、评论、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各种表现形式,迅速、生动、全面、深入地向海内外网友揭露达赖集团发动的此次打砸抢烧暴力破坏活动,驳斥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和抵制北京奥运的不良行为,介绍西藏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

为了增强视觉效果与说服力,中国日报网专门制作了关于打砸抢烧破坏场面、保护西藏文化、西藏经济建设成绩等4个英文幻灯片,并配上颇具感染力的音乐,声画并茂地向海外网友展示了西藏的真实情况,受到热烈欢迎。不少网友说,看到这些幻灯片后才真正地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伙没有人性的暴徒。中国日报网众多的海外注册网友发言踊跃,许多留言观点鲜明,颇具代表性。为了更好地增加与网友的互动,《中国日报》挑选了一些高质量的留言刊发在言论版,受到了网友的欢迎。不少网友称赞中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高度克制,揭露达赖企图分裂中国的险恶用心,赞扬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帮助西藏人民改善生活,接受教育以及其他各项优惠措施。利用各种发行渠道,保证报道内容的传播与生效。覆盖面广且畅通无阻的发行渠道是保证平面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到目标受众的重要基础。在“3·14”事件的报道中,中国日报除了充分利用报纸的有效发行途径外,还充分运用其他渠道,使报道内容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