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为Markmar的网友在自由亚洲的论坛上留言说:“停止支持恐怖主义!”该留言指责“藏独”是百分之百的恐怖组织。3月以来,BBC英文网的论坛节目专门为西藏骚乱事件开设论坛,提出“西藏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的问题,引来了全球网民9000多个回帖。BBC的中文网站有大约3700条关于西藏问题的评论,绝大多数评论都是批评西方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3月19日,YOUTUBE出现的另一个视频对西方主流媒体产生了真正震撼性影响———Riotin Tibet:True face of western media(西藏:西方媒体的真实面孔)Google搜索显示与该网站相关的内容有230000条。截至2008年4月13日,该视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观看了1216026次,跟帖33112条,视频反馈20个。该视频以大量的事实揭露西方媒体报道的偏见,包括德国的N-TV,《图片报》(Bild Zeitung),RTL电视台,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这几家媒体涉嫌将尼泊尔警察打人的图片偷梁换柱说成是中国警察在拉萨所为;而《柏林早邮报》(Berliner Mogenpost),BBC等则将中国警方的“营救”照片描述成“拘捕”;CNN刻意删去了右侧向行进中的军车投掷石头的人群的画面,掐头去尾给人以军车肆虐拉萨街头的暴力印象;德国的《明镜》周刊也被指责使用错误的文字标题对图片给予歪曲的暗示。
anti-cnn.com网站的创建同样让西方主流媒体坐立不安。该网站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西方媒体报道偏见的内容,并创建了网络论坛,专门反驳西方媒体有关西藏的报道。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该网站自3月21日创建后,日访问量达10万人。Google英文搜索显示有42400条与该网站相关内容。
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学者在网络上发表的对于西方媒体的反驳已经引起了西方社会和主流媒体的重视。《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都纷纷发表文章,讨论、分析中国网民对西方媒体的愤怒和指控,CNN、BBC等媒体都以各种形式发表声明或者撰文对其西藏报道进行辩护,《纽约时报》负责西藏报道的专栏作家在博客撰文,呼吁中国民众直接跟他联系,表达意见。
网名“情缘黄金少”的一个21岁的加拿大华裔青年做的一段7分钟的视频:《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Tibet WAS,IS,and ALWAYSWILLB Eapart of China)出现在网络上,展示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地图,以及西藏几十年间巨变的照片。这些视频迅速成为中国网民反击西方歪曲报道的重要信息。异常火爆,每天浏览量几十万,评论上万条,引起了巨大反响,所产生的能量,让世人刮目相看,让西方人瞠目结舌。
这些来自民间的报道显示了西藏报道中一支生气勃勃的新的力量———草根力量的异军突起。这些草根力量确实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形成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力量,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网络媒体不仅打破了东西方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必须经过编辑把关才能够与读者见面的藩篱,中国民众完全可以冲破西方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方面的种种障碍,利用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的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网络舆论常常容易走向极端,目前互联网上已经出现的各种谩骂和攻击性的口号不仅不利于澄清事实,而且势必加深中国和西方民众之间的误解,应该采取论坛和博客规范化管理等方式进行引导和控制,同时让一些西藏问题专家、藏民开设博客,形成意见领袖,对舆论加以引导。
西方媒体在不得不援引新华社或者《人民日报》的报道时,必定要指出这是官方媒体。那么它的受众对这些信息的信任会打很大折扣。但是这些草根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人士,没有官方背景。有的西方媒体愣说他们是受到官方指使,遭到了很多网民嘲笑。
西藏事件中,在影响公众舆论空间的能力上,草根媒体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认为:“这次的拉萨骚乱,如果鼓励拉萨居民、受害者、旅游者在互联网上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对于让全世界了解骚乱真相和中国人的心声,肯定是利大于弊。”他进一步指出,由非官方机构和人士来评论效果肯定更好。“资讯透明度和舆论多元化,是四两拨千斤、消解敌意的一个好办法。”在各种网络公共平台上,中国网民和“亲中国”的外国网民与“亲西藏”的网民正在展开着一场世界舆论的“人民战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民众自发创办网站揭露歪曲报道。2008年3月20日,一名叫饶谨的北京小伙子创办了一个名为anti-cnn.com(CNN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 work的英文缩写,anti为“反对”、“抗议”)的网站。网站开通了开放论坛,已经有超过5000人次在论坛注册,每天的访问量超过50万,其中有40%的国际访问量。“我感到这个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力量从国内延伸到国际。”饶谨说,下一步,他们正在考虑开通英文版本的网站并开放英文讨论区,还计划邀请一些知名的有识之士来网站发表见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摘掉一些对中国有偏见媒体的‘有色眼镜’。”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各种网络论坛、博客、播客为更多人提供了参与采访与传播新闻的机会。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媒体充分协作,调动海内外广大华人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外新闻传播工作。这次拉萨“3·14”事件中,面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全球华人迅速通过互联网络群起声讨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行为。在这场论战中,部分蓄意失实报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形成更为广泛的信息源,而网民通过博客、网络留言等公民新闻方式,形成了与西方媒体相对应的第三方力量,在这场发自民间的“公民外交”论战中,海内外华人同心协力,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回击了西方媒体的偏见,为国内主流媒体后续加入这一阵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传统媒体则在与新媒体自觉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关于拉萨“3·14”事件舆论导向的更多话语权,从而有效揭露了西方媒体“文化霸权者”的真实面目。
当今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在传播技术日益多样化的时代,充分利用每一种传播手段进行国际传播,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而过去主要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国际传播,随着用户制作内容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正演变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网络电视———国际传播大平台
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推出,这种集音视频、多媒体于一体的网络电视突破了过去国际传播媒体的单一性。众多内容的集结使国际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成为一个供受众随时观看的大平台。
一、声画兼备跨越时空
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受控严格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众多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是推动全球化的强有力因素,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网络传播的全球化特性拓展了网络电视传播覆盖的地域。利用P2P技术,在异地通过电脑观看网络电视节目的功能已经能实现。网络电视强调快速、迅捷,重视效率与共享,跨越地域的融合。“电视和网络融为一体,人们将从网络里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真实的景象”,“真实画面代替了文字的主观描绘。”数字化的电视信号既通过直播卫星向全球播出,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球播出,从而大大扩大了电视原有的影响力。互联网给网络电视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这种传播可以延伸成为全球性的。计算机不仅可以单独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而且具有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类信息的功能,可以实现图文视听一体化,这不仅为网络电视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发挥多种传播功能的综合性优势。网络电视的快速、交互、整合等特性给人类生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等都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不只限于几个国家、地区,而是在全球普遍发生,并且几乎同时。如今,这种可能已经成为现实。就传播容量而言,实现整合传播后的网络电视传播将会大大扩充传播量。通过链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所有存储节目的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传播功能的辅助配合,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容量。网络电视具有的时移及直播功能既可同步实况播出,也可异步传播,这就有效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只能同步接收,稍纵即逝的缺陷,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网络电视的时空特性淡化了各种文化时空观的差异。不同的时间观和空间观一直是造成跨文化交流冲突的一大因素。网络电视的应用打破空间的制约,将使用者统一到同一个时间框架,亦即同一个虚拟空间里面。美国学者卡斯泰尔在他的《认同的力量》里指出,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世界。美国传播学者沙利文特雷指出,“计算机空间文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原来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受制于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和用户的接收条件,一般情况下,覆盖区域较小,只有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能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而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一体化整合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任何电视节目均可实现全球性迅速传播,从而大大加速了传播信息的国际化进程。
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而成的网络电视,促使了节目内容从大众化走向多样化,同时增强传播的互动性,实现通过检索提高查寻节目的效率的可能。
相对于电视媒体在本身信号覆盖之外的地域落地的成本,网络电视在跨国传播中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因此,网络电视作为全球传播的工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由于网络电视通达性好,可超越国界,其内容的外向型优势明显,可以全面展示我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消除外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认识。网络电视打破了电视播出平台的垄断,有更广泛的受众群,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这是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没有国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和信息,这能大大解放人们的思想。
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说:“书籍、报纸、电影、杂志和电视,这些都远不止是闲暇的消遣: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因为电视节目是非同一般的产品,“各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在制造产品和商品,但同其他工业部门不同,是在生产意义、意识形态,所以电视成了一个社会性共存的场所。一个作为社会空间的电视空间是一个动力性空间,一个正在嬗变的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空间。”因此,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2008年8月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体现了奥运的科技含量,实现了“科技奥运”,在奥运会上我们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
当今,信息环境从区域传播转向全球流动。“奥运媒介事件最具有全球影响力,而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最具全球扩张力,二者之间从信息发布范围上找到了契合点。”奥运传播效力与新媒体的增长更是告诉人们,以信息消费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正在成为消费主流,并占据消费者“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时空。相对于传统的平面报道和赛事转播,网络电视也是一条颇有张力的传输渠道,它解构了中国多年来政治化的单向宣传理念。在这个充满选择的时代,网络电视能承载奥运传播从体育信息传递到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传播的功能,能反映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的形态架构,能超越语言、种族等差异的障碍,更能实现从一元控制到并行不悖的管理模式。通过这次奥运会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世界得到一定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