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14241400000049

第49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4)

首先,我们来看声画合一的音乐电视的组合和传播效果。我们以下面的个案为例,这是电影《心动》主题歌的MV,在电影推广的过程中在电视台被频繁播出。它满足音乐电视创作的基本要求:推广音乐的创作者;用画面诠释并配合音乐,提升音乐的传播效果。同时,作为一首电影主题音乐,它还有推广和宣传电影的功效。

这首音乐电视中的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画面就是音乐和歌曲的声源,这就是林晓蓓唱歌的视频展示,还有张艾嘉在片头伴和声的视频展示。这种声画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对歌手和主创人员的推广,尤其有利于提升歌手的知名度;二是画面和音乐声音相互指示和印证。比如当歌曲唱到“有多远的距离”的时候,画面是呼啸而过的火车,而火车正是“距离”的表征;当歌曲唱到“好让你明白我心动的痕迹”的时候,画面就是浩君和小柔含情脉脉地四目相对。如此,同一种审美意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对其进行阐释和印证,这样能强化音乐和电视的传播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声画对位的音乐电视是如何结构和创意的。我们用张雨生的成名作《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例来说明这个命题。

《大海》可以看成是一首爱情歌曲,也可以理解为一首励志歌曲,但这首歌在推向市场的时候所拍摄的MV却和歌词关系不是很大。画面讲述了张雨生在大海边恋上一个女孩子并与一帮流氓发生冲突的故事,和歌词所表现的对爱的追求和执著没有直接的印证和阐释的关系。不过,二者在审美品位上却是相通的,这就是歌手张雨生是故事的主角——于是,歌词所表达的所有情感和意蕴都和他联系在一起,而他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青春、朝气和顽皮与歌曲审美风格是完全相通的。于是,这首歌就有了多元化的理解:观众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爱情故事——张雨生勇斗流氓,追求自己的爱情就是歌中所唱的“不是梦的未来”;观众也可以将这首歌理解为一个励志的语言,即勇斗流氓、追求爱情其实是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美好未来冲动的一个表征。无论怎样,画面和歌词并不完全一致,都是需要观众的主观思维活动才能将其联系在一起,并延伸出新的含义。

2.音乐栏目的策划和结构

音乐栏目是在音乐电视逐渐丰富多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电视音乐栏目中,单首音乐电视就能构成完整的节目。典型的如中央电视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东方时空·金曲榜》,上海电视台的《欧美歌星录》、《雀巢金曲榜》等等,但随着电视栏目化进程的加快,单纯的欣赏性的音乐节目已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更无法满足音乐产业发展的需求,于是更为丰富的音乐专栏就出现了,这种栏目以“介绍音乐作品和歌手”为宗旨,引导观众进行相应的音乐赏析,并弘扬相应的音乐文化。

央视的老牌栏目《中国音乐电视》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档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板块设置。1999年改版之前,它的主打栏目是《新歌快送》(介绍最新的MTV)、《点唱机》(以观众来信为依据,播放他们想欣赏的歌曲)、《写真》(介绍歌手和乐坛的情况,是一档有关流行音乐的信息栏目)、《好歌回放》(回放一些曾经播出过的精彩中国音乐电视)。改版之后,创作者重新设置了板块:《音乐坛》(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MTV)、《流行风》(介绍最新的流行歌曲和歌手)、《点唱机》(播出观众点播的音乐节目)、《歌迷行》(组织、拍摄、播放歌手与歌迷见面的实况)等等。

通过这次改版的前后对比,我们能够看出,《中国音乐电视》这档音乐节目旨在全方位地反映流行音乐的状态。改版前的思路还相对狭窄,仅仅集中在中国音乐电视发展的全面介绍方面,其中包括歌曲的介绍、歌手的介绍、经典老歌的介绍等等。这样的栏目结构设计注重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信息传递,而与观众的互动不够(仅仅有《点唱机》板块部分担负起这一功能)。但这种设计信息量大,内容全面,通过这档节目,观众可以全面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界的相关信息。改版后的《中国音乐电视》显然注意到了与观众互动不足的问题,在保留《点唱机》的同时,还增加了《歌迷行》板块,其宗旨是“歌手与歌迷不见不散”,如此设置让歌迷也成为节目的主体之一。这样,《中国音乐电视》这档节目就成为了联系听众和流行音乐界的一个桥梁。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通过旋律对听觉的刺激唤起听者内心相应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听者似乎陷入了一个全新的时空中。就像苏珊·朗格所说的:“音乐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情感涌动的非偶然的认识,也就是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了解作为主观整体的经验。”所以人们听音乐是为了获得一种预设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接受信息。从总体上看,《中国音乐电视》之类的节目还是信息类的电视栏目,还是比较浅层次的电视音乐节目。随着音乐与电视媒介的联系加深,更加能够体现音乐传播本质的电视栏目必将应运而生。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音乐演奏和歌曲演唱直接搬上电视屏幕。典型的如中央电视台《CCTV音乐厅》节目,这档节目就是将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实况用电视传播的手段表现出来。在视觉语言的表现方面,充分调动摄像机的各种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展现音乐演奏的现场气氛和表现。而在声画关系方面主要采取声画对位的方式,即让观众及时了解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的声源的情况。如此,闻其声,见其形,达到甚至连音乐厅的现场观众都获得不了的音乐审美效果。比如2008年4月17日的《CCTV音乐厅》节目中播出了歌剧《斗牛士之歌》。歌曲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小提琴奏出的节奏强劲的过门,此时镜头先给了指挥一个近景,然后展现的就是齐心协力正在拉琴的小提琴手们,此时的镜头是中景。随后画面切到演奏舞台的远景,给电视观众整体了解演奏状态的视野。然后镜头集中在演唱者身上,镜头由中景逐渐推进变成近景,以至于电视观众能够清晰地看见演唱者演唱时候的面部表情。这样的观看视角是现场的听众无法获得的,因为音乐厅现场观众的位置是固定的,他只能从一个视角去观看舞台、演奏厅、乐手和演唱者的情况。而电视机的镜头却是可以移动的,它可以作为观众眼睛的延伸,在演奏现场扫描,其效果就是全方位地打量并体会音乐声源的情况,从而给予观众全方位的音乐时空体验。这种体验不同于单纯地听音乐,因为有视觉形象配合;也不同于在音乐厅现场欣赏音乐,因为相对于音乐厅现场,观众的视野显然更为多元和宽阔。而观众也不必像在音乐厅现场那样被禁锢在椅子上,而是在家庭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进行音乐欣赏,这是电视媒体带给人们的全新的音乐体验。

随着电视节目的整体发展和电视资源的不断拓宽,音乐节目也出现了很多颇有创意的形式,这些都显示了电视音乐节目创新的无穷活力。

这些创意有的是借助其他艺术或媒体资源。比如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影视留声机》,就是用电影艺术滋养电视音乐节目的典范。这档节目的主干是音乐欣赏,只不过这些音乐都是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除了欣赏以外,编导加入了相应的背景介绍和音乐评论,由此扩大观众欣赏音乐的背景和视野。比如在关于《红磨坊》的音乐欣赏中,主持人首先在片头介绍了该片的导演巴兹·鲁赫曼的简要生平、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拓展观众欣赏音乐的背景。随后,播放男主角向自己心爱的人求爱时候的演唱,此时,编导通过如下的滚动字幕配合画面介绍和这首歌曲相关的信息:男主角克里斯丁演唱的这首艾尔顿·约翰的经典歌曲《你的歌》是贯穿全剧的主轴,在影片中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影片中将原作改变歌词,准确地表现出男主角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对爱情的那种至上的纯真情感。约翰的扮演者伊万·迈克格雷格虽然不是职业歌手,但相当有天分,他的嗓音高亢嘹亮,演唱这首歌时所需要的激情非常到位,显示出不俗的音乐素养,而后平稳流畅的歌声更是一气呵成,表现得非常出色。

如此,观众一边欣赏歌曲,一边观看相应的画面,同时通过字幕了解和画面、歌曲相关的资料。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同样的效果也出现在语言解说的使用方面。比如,在另一段演唱的画面中,编导配上如下的解说:这是影片引用的音乐中唯一的一段古典作曲家的作品,选自德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58年创作的同名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歌·序曲》,影片配乐人克雷格·阿姆斯特朗将这段歌剧序曲重新谱写了歌词,使这首序曲被赋予了全新的活力。这样的解说可以让观众在欣赏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被编导的思想和观念所引导,有利于增强电视的传播效果。

还有一些节目是将音乐的特性予以发挥从而延伸出相应的栏目,而不仅仅是电视技术兼容音乐的产物,比如央视音乐频道的《野性之歌》。《野性之歌》是对BBC所制作的一部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地球》的音乐创作的赏析,这是一档描述地球动物生命片段的电视纪录片。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央视的这档栏目有一个隐含的主题——“节奏的奥秘”,即栏目编导非常注意揭示影片中所展示的动物生活的节奏和配乐节奏之间的关系,而音乐的本质正是在于通过节奏激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比如,编导在音乐和生命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引导人们从音乐的角度理解生命或者从生命的角度理解音乐。

比如当画面展示北美驯鹿长途迁徙而捕猎它们的狼群如影随形并伺机捕猎的时候,伴随着相应的画面和音乐,解说如下:但这些驯鹿并不是单独旅行,还有狼,狼成群行动,八到十只一群,它们的目标是那些刚出生的小驯鹿。低沉的管乐和打击乐表现着不安的感觉。狼群的节奏一触即发,急促的节奏营造着紧张的追逐场面(画面展现一头狼正在捕猎一头小驯鹿),而弦乐的悠长旋律则刻画出逃亡者与追击者的坚持不懈。……随着捕猎者和猎物之间的距离渐渐缩短,音乐的节奏骤然急迫,意味着这次追逐已经接近尾声。终于小驯鹿放弃了奔跑,成为狼的盘中餐,音乐也随之复归平静。《我们的地球》原本是纪录片,但央视音乐频道却从音乐的角度巧妙地将其变成了一档音乐节目。在节目推进过程中,央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用自己独特的低沉的嗓音诠释不同音乐节奏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历程中的节奏的关系,如此观众就被引导到从节奏律动的角度理解生命,也就更加能够理解音乐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