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14240300000027

第27章 政治传播载体———新媒体(3)

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走在前列。美国政府的14个部(下属上百个局级单位)、司法部门、立法部门(国会两院)、62个独立的行政局、59个委员会,以及6个准官办的局级机构早已全部上网。2000年6月,克林顿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第一政府网’”。“第一政府网”是了解美国政府的“百宝囊”,是“通往所有政府信息库的大门”。它内容丰富,分类详尽,一方面完成了全美50个州以及各地、县、市的有关材料及政府网站的链接,另一方面又按经济和商业、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等行业进行归类,并能随点随通。用“第一政府网站”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超越政府的传统界限,实现全球化的目标,将世界和美国政府的所有信息及服务联结起来”。网站上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不仅有立法(从提案产生、辩论过程直到最后法律的形成)、司法及行政部门的日常动作和各种法规、制度,而且包括政府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各种规划、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情况、相关的文件、报告等等。访问政府站点,阅读有关信息,几乎可以对各部门的活动了如指掌。例如,通过访问政府网站,政府各个部门的财政预算清晰地显示在每一个访问者的屏幕上,大大增加了政府预算的透明度,而公民获取这些政府信息也更为廉价、方便。

网上环境比较宽松,言论相对也就比较自由,比较尖锐,在网上可以倾听到最真实、原汁原味的社会公众呼声,减少了以往普通社会公众和政府对话时“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成本。这意味着公众个人在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中影响决策的功能日趋扩大,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总而言之,互联网能够让政府与公众两者间的信息流动更直接、高效,能够很好地作为维护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输出输入的通道发挥作用。

2.政党、政治家通过网站发布信息

西方政党网站最普遍的功用是向公众提供大量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政党的历史、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党的重要文件,如竞选纲领和党章、政党重要人物介绍、候选人介绍、新闻、选举信息、常见问题回答以及联系方式等。网络用户可以登录政党网站,免费获取这些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政党完全向广大公众和本党党员开放,让他们全面地了解本党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信息。可见,网络技术为政党提供了又一个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平台,同时,也把政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以日本为例,从政党开设网站的情况来看,新党于1995年6月率先开设,之后各主要政党的网站也相继问世。而这种潮流也蔓延到了政治人物个人身上。从2001年10月总务省的调查来看,开设个人网站的国会议员占到议员总数的78%。

从所属政党来看,共产党100%,位居第一,接下来依次为民主党为86%,公明党85%,社民党78%,自民党为70%。与互联网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事,各政党对这项新技术的应用速度比对其他传播工具的使用要快得多。

据统计,1994年美国国会选举时政党才建立了第一个网站。而到了2000年中期,世界上大约有1250个政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仅仅是在欧洲和北美洲,平均每个国家就有约40个政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到了本世纪初,能否在互联网上拥有一个专属的网站已被视为衡量该政党是否紧跟时代的标志。一个无法在网络上拥有一席之地的政党,往往会被看做是落伍的、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政党。

还有很多西方政党设立了局域网,方便党内领导层、工作人员和普通党员之间的交流,网上论坛也为普通党员与党的领导层进行直接对话提供了机会。网络还应用于数据管理、发放竞选材料和对政策问题或领袖选举进行网上投票等等,提高了政党管理的效率。网络也是政党向居住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本党党员提供信息的最好工具。美国政党、英国工党和澳大利亚工党移居国外的部分党员通过网络建立组织机构,彼此之间联系以及与国内的党组织之间进行联系,国内的党组织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来管理这些机构,及时向它们提供本党的相关信息。

许多国会议员都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内容从每日的行程安排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对热门话题的看法等,样式和文字都各具特色。如日本自民党的中川秀直众议员的网页,他针对每天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观点进行点评,而大众媒体从业者对他的网站也非常关注。互联网强而有力的沟通能力,让民众能够针对特定主题检视政治家的声明、立场;观看演说、评论的影像文字;以影像或文字格式检视新闻事件或报纸社论;以及藉由电子方式直接询问政治家问题。

政治竞选的候选人可以建立网站,把自己的思想、竞选纲领灌输给更多的人。

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提供人们传统媒体无法涵盖的更全面的资料。一般而言,较为完整的候选人网页,可以观看候选人的生平,各地竞选活动的报道,并且可简易地观看或下载新闻发布、立场声明,和取得数字影音资料。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小布什的网址是www.Goegre W Bush.com,网站上,小布什的魅力一展无余。首页图片是小布什带着迷人的微笑正在讲演,页面顶部是小布什的名言警句。中部是巨大的广告语:“现在就捐款!”,中下部是小布什的署名文章。最下面登着印有小布什名字的文化衫和帽子,鼓励人们把对小布什的支持穿在身上。除了介绍小布什的魅力,这个网站也为第一夫人劳拉、副总统切尼开了专栏。这些资料能够使候选人的形象变得生动、丰满起来,拉近与公众心理上的距离。另外,网站还展示了竞选班子的多彩的活动。

互联网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信息传送成本低,即信息传送的时间与空间的解放,该特质使网络宣传与电视和收音机广告并不相同,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相对来说价廉多了。任何人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制作页面或是在论坛快速发布信息,或寄出数以千计的电子邮件而不需邮资或打印。此外,建立或维持一个网站的成本较制作或播放一则电视广告低廉。由于候选人不需要从事昂贵的广告竞争或花费数以百万计的金钱从事邮递竞选文字材料,数字沟通可以降低选举政治经费来源的重要性。

四、电子杂志

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党对互联网的使用愈加得心应手。除了开设专属网站外,还制作了电子杂志,只要你在登录的时候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就可以免费获得这些杂志。而越来越多的政治人物也热衷此道。对选区的选民自然不用说,对那些留下电子邮箱地址的登录者也会免费送出。这些电子杂志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党、政治家们宣传他们的政见,用新颖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支持。让诸多政党政治家青睐电子杂志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宣传方式较使用传统媒体成本大幅下降,如果将发行的任务交给网络运营商的话,他们不需要付出任何费用。

随着手机业务的升级,不少政治家也开始向选民的手机发送电子杂志。只要在网站上填写相应的个人资料,手机用户们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关注政治家的活动。26岁时曾创下日本国会最年轻当选纪录的“小泉宝宝”杉村太藏议员还公布了一个手机网址,选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全天24小时给他发邮件,这些邮件会传到杉村的手机上。

电子杂志被政党、政治家广泛使用始于2001年6月小泉纯一郎内阁成立后,喜欢标新立异的小泉推出了他的个人电子杂志———《小泉内阁电子杂志》。杂志每周四发刊,主要由小泉首相的发言构成。世界政要定期推出全面的个人化电子杂志,并且向人们出售,这还是第一次。小泉标新立异的作风,和他一向喜好出风头的做法,使他在日本的支持率不断上升,订阅杂志的人数不断增加,到2002年1月达到高峰,发行数量达到227万件。这个电子杂志在2006年9月21日终刊,共制作了250期。

此后日本的历任首相几乎都沿袭了这一做法。安倍内阁于2006年9月26日成立,10月12日推出了《安倍内阁电子杂志》创刊号。安倍首相作为小泉前内阁的官房长官,在编辑电子杂志方面很有经验。福田内阁于2007年9月26日走马上任,10月4日推出了《福田内阁电子杂志》创刊准备号。他也同样在每周的周四发刊。鸠山由纪夫2009年9月16日当选日本首相。10月1日鸠山内阁电子邮件杂志《创刊准备号》发行。他们都沿袭了每周四发行的传统。民主党的代表小泽一郎众议员也有自己的电子杂志。2003年9月,民主党与自由党合并,此前小泽作为代表发行的《自由党新闻快报》终刊,替代这份杂志出版的是《小泽一郎的电子杂志》。日本首相智囊团“构想日本”是以会员制的方式成立的非营利机构,在“构想日本”的网站上(http://www.kosonippon.org/),“政治家·政策”的栏目里列出了“政治家电子杂志”一览表。数据显示,到2007年初,在上面开设电子杂志的政治家已经达到82人。

五、政治博客

个人博客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网络政治现象。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博主在博客中发表自己对选举政治或者其他政治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的内容则是来自访客对博主的观点进行评论,或赞同,或反对,以此形成一个讨论和辩论的空间。作为博客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政治博客主要以实效性的时政内容为主,是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政治博客肇始于美国。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上第一个报道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这被认为是最早成功的政治博客。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每次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成了“德拉吉报道”的最佳宣传,“9·11”事件更是确立了它与新闻巨头一般的影响力。2001年9月“德拉吉报道”的网站访问量一举超过了《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的网站。

“德拉吉报道”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的先例。

2000年,在布什和克里的总统竞选中,政治博客全面登场。一些博主获准参加民主党和共和党大会的采访,在大会上,博客不仅使传统主流媒体成为过去时,而且本身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对象。2001年“9·11”突发事件中,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事件发生后,政治博客成为报道“9·11”事件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有人甚至认为“9·11”事件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才有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

在美国2004年大选期间,围绕伊拉克战争问题的争执,大量的政治博客涌现。

美国的政治博客有左派、右派之分,但保守派在博客领域中最引人注目。著名保守派政治评论家沙利文指出,在2000年大选时,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只有4000次,到了2004年访问量曾一度在24小时内达到10万次。

政治博客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草根政治博客。由普通网民所组成的草根政治博客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热衷政治参与,甚至通过自己博客上的政治言论,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

二是政治精英博客。由政府官员、政党领袖等政治家所组成的精英博客也不甘示弱,从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总统布什到伊朗总统内贾德,从欧盟副主席马高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这些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们,都开始融入虚拟的博客世界倾听民意,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对话。这种博客形式当然比普通网民的博客更具政治影响力。

2005年英国大选时,布莱尔每周都会在工党的网站上发表一篇竞选活动日志,与英国选民进行直接沟通。2006年1月,英国《太阳报》为首相布莱尔开通了播客节目,播客就是声音版的博客,布莱尔因此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播客首相。美国加州官方网站上施瓦辛格的播客首页,可以听到州长施瓦辛格的最新讲话,据称施瓦辛格加入播客阵营是要让加州人民更加接近他。伊朗前总统哈塔米也于2005年12月19日开通了名为“哈塔米在线”的博客日志,在伊朗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

而最近新起的“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ing)也吸引了一大批政治精英们的目光。美国总统奥巴马、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英国前首相布朗、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纷纷加入“微博”行列,以获得更多年轻的热衷互联网新技术的选民们。

这些政治家博客群体大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敞开了民主言论的渠道。当然,政治精英博客在促进执政的同时,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秀场,成为政客们提升民意、捞取政治资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