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14240100000037

第37章 当前能源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2)

2.能源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明确提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94年3月,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十一五”规划指明我国未来五年的节能环保工作的方向——“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发挥科技基础作用,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道路。”到2010年,中国万元GDP能耗要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中国重点耗能行业环保状况和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能耗设备能源效率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家用电器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还表示,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在落实直接节能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建设可再生能源的热潮。我国颁布的环保法规中,不仅提出了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提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如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其“总则”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1998年颁布的《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都直接提出了应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起实施,不久,国家发改委随即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及费用分摊的管理使用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法律规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06年6月,财政部也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规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提供了政策环境。

能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资源潜力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同时,在技术支撑、保障措施、完善体制等方面,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了进一步规定。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能源问题的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与其有特殊关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公众议程的扩展是从特殊利益群体逐渐扩展到普通公众的,以下从精英视角和网民视角对能源问题的公众议程进行初探。

(一)精英视角下的能源问题

主管能源的政府官员与研究能源问题的专家,由于职业和研究方向与能源问题产生联系。他们对能源问题的认识,代表了公众议程中精英群体的视角。目前对于能源问题,学界与政界有五点共识:

1.能源市场需求总量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09年2月3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对我国当前能源问题进行了宏观概括:“从中长期看,我国能源资源约束矛盾依然突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不会逆转,我国能源发展仍将处于一个增长较快的历史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以煤炭为例进一步把该问题具体化:“目前来看,我们人均是1.4吨标准煤,乘以13多亿的话,就差不多是20亿吨,这个数字十分庞大。”

2.能源品种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偏紧、资源约束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这是张国宝在能源工作会议上对我国能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所作的阐述。江泽民同志也曾谈到“中国有多种能源资源,其中水能和煤炭较为丰富,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3位;而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目前仅列世界第13和第17位,由于人口众多,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能源环保上——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

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过去6年,中国原煤年产量增加了近12亿吨,2007年产量达到25.4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40%。与此同时,煤炭大量生产和使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死亡率高,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系破坏大。此外,二氧化碳、烟尘、粉尘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4.能源管理上——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5.能源安全亟须加强保障

在能源安全和外部冲击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指出,中国石油国内产量最多在2亿吨。到2020年,按最低方案预测,石油消耗总量将在4.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60%。从总量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国际市场不断高涨的油价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二)网民视角下的能源问题

当前我国的能源问题,由于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大规模的调查问卷难以找到,较常见的是网络问卷调查,那么,在此仅以网民群体议程管窥社会公众议程。

1.2007年的网络问卷调查——关注能源安全,首当其冲

2007年6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7》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联合发布会召开之际,人民网公布了一个题为“说到能源,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网民关注的能源问题4个选项的关注度大致相同,基本排序为:

(1)能源安全。当问到“是否有足够的能源资源?”受网民关注最大的是——石油还能用几年?约占23.2%的网民选择了最关注这一问题;同时有17.9%的人关注“是哪些因素在影响能源供应的安全呢?/能源安全问题是否将日益严峻?”两个问题相加的网民选择率为41.1%。

(2)能源市场。当问到“油气价格——汽油还会涨到多少钱?/我们是否有一天开不起车,或者用不起暖气了?”约有22.8%的网民选择了该问题,居调查第二位。

(3)能源环保。当问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多近?/个人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约有20.6%的选择率,居调查第三位。

(4)可再生资源。当问及“可再生能源——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可再生能源?/未来我们可以依靠它们吗?”网民的选择率为15.3%。

2.2010年的一项网络调查——关注新能源

中国调查网2010年3月进行的另一项关于能源问题的调查中,共有635人参与调查,主要关注点在新能源。

关于“你对我国目前新能源的使用状况满意吗?”的回答,“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选择率分别为38.8%、16.3%,合计55.1%,亦即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对目前我国新能源的使用状况不满意。

关于制约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近五成的人(45.5%)归因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其次有27.5%的人归因为“技术的落后”,还有13.5%的人归因于“缺乏激励措施和建设标准”,13.3%的人归因于“缺乏资金”。

关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出路,过半数的人(52.9%)认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出路是开发新能源,29.5%的人认为是“加强人们的节约意识”,17.4的人认为是“从国外不断引进新能源”。

(三)关于公众议程的分析

由于网络调查存在着网民的身份无法确认的问题,但网民与精英阶层这两个群集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着差异性,因此,综合网民议程与精英议程,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有关能源问题的公众议题。

1.共同关注“能源市场”议题,但精英阶层尤甚

“能源市场”议题是社会精英阶层和网民的共同关注议题,不同在于,精英阶层关注的角度更宏观,比如关注“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大,能源人均占有量较少”,更关注我国当前能源市场状况,这与该阶层多处于社会的管理层与决策层有关。而普通网民主要还是从个人的消费角度出发,对油价的变化问题表达了强烈关注。

2.共同关注“能源安全”议题,但网民尤甚

对能源议题,“能源安全”议题最受网民关注。在人民网的调查中,有关“石油还能用几年”等能源安全问题上,网民的选择率为41.1%,居于网民关注问题的首位。同样,精英阶层也表达了对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安全问题的关心,只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关注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能源外交,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3.对能源环保议题的关注

有20.6%的人民网网民一提起能源,首先想到的就是能源问题导致的气候变化。而精英阶层也同样表达了对能源生产迅速增长致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这一问题的关注。

4.对能源管理议题的关注

在中国调查网的调查中,有27.5%的网民认为,制约新能源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落后。精英阶层的意见也同样传递了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声音。精英阶层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这与中国调查网中近半数的网民对于我国目前新能源使用状况的不满相一致。

此外还有对能源总量的关注。我国政界和学界在能源总量上一致认为,我国的能源总量现状是,能源市场需求总量大,能源品种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