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14240100000018

第18章 当前“三农”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4)

二、对“三农问题”进行舆论引导的策略

“三农”问题的缓解,最终要靠相关的公共政策治理。只有真正从制度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三农”问题的科学决策,才能使“三农”问题的缓解成为可能。然而,“进入议程是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三农”问题的缓解要想最终进入政府议程,离不开公众议程、媒介议程、政府议程实现良好的互动。

(一)通过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分化,形成了诸多利益群体,不同的群体诉求导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角度差异,因此就“三农”问题而言,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公众议程,而是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社会精英群体议程、网民群体议程及农民群体议程。针对目前“三农”问题公众议程比较分散的现实,大众传媒更有必要做好舆论引导,从而形成鲜明有力的公众舆论,以促进对政策议程的推动。

1.设置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有鉴于此,舆论导向首当其冲。“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问题,其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有必要把“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作为舆论导向的主线,使政府政策执行者、利益相关群体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新的强化,进而,大众传媒在明晰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对“三农”问题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有导向的议程设置。

针对不同舆论引导群体,应适当调整导向内容。具体说,对于以政府政策执行者为主的群体,要强化执行力导向,强化角色意识与责任意识,确保国家已经出台的“三农”政策有力实施;对于利益相关群体,如涉农行业则要找准引导切入点,引导其对缓解“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如可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为其展示双赢的未来,通过在媒体投放一定数量的涉农行业广告,来提高他们关注“三农”问题的积极性;而对于农民群体,则应该将导向从虚转实,为其理解并接受舆论导向做好铺垫,从而使其明白自身作为“三农”问题的最大主体之利害所在,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政府的政策推动力相结合,从而为“三农”问题的缓解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2.慎重区分受众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其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绝不仅仅是农民,市民同样需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必要的努力。因此,农村受众和城市受众是两个首先应予以区分对待的群体,要根据受众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引导方式,避免单一对象、单一模式的引导。

对城市居民的舆论引导,要借助市民平时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粮油、食品物价问题,将舆论关注点聚集到农业生产成本与农民收入上来;对从事涉农行业的市民,如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销售行业的市民、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市民、刚进入城市而父辈在农村的市民,这三类群体属于城市中最有可能关注“三农”问题的群体,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引导促其意见合流,形成有影响的公众舆论。

(二)通过媒介议程推动政策议程

事实上,不少社会学、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对于缓解“三农”问题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方案能否进入政策议程也需要大众媒介的传播,也可以说,媒介议程如何更好地影响政策议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媒介议程借助焦点事件扩大舆论影响

“如果事态本身是严重的或价值冲突显著,那么,在快速扩散事件的影响力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个别地方发生的严重问题性事件,经媒体报道与评说,总是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如全国媒体对李昌平上书朱总理这一事件的报道,就很好地推动了当地“三农”问题的缓解。李昌平作为新闻人物广为人知,始于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大幅报道《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该文报道了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直面农村现状,上书国务院领导,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实,同时提出了“坚决刹住浮夸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群众监督,严治腐败,确保政令畅通,取信于民”的三大措施,这一事件进入媒介议程被迅速扩大,中央予以批复,进而引发了当地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较大反响。可见,某一社会问题,一旦形成公众舆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那么公众议程会借助媒介议程迅速扩大,最终对政策议程形成影响。

“三农”问题的缓解,需要大众传媒不失时机地抓住涉农焦点事件的报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三农”问题中有代表性的事件进入媒介议程,从而引发更大程度与规模的公众舆论,在公众议程与媒介议程的双重影响下,推进政策议程的制定落实。

2.公开报道专家观点吸引决策层注意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对大众传媒所报道的专家观点依赖程度逐步加深。有研究显示,就1995年至2005年《中国青年报》的专家意见报道进行抽样分析,“1995年的专家意见占报道总量的5.7%,2000年是10.6%,2005年上升至14.7%,其中最多的一天出现了11篇专家意见的报道。财经是专家意见最为集中的题材,占23.2%,其次是社会法制类,比例为20.1%,再次是国际时事、教育题材,分别是16.4%和14.8%”。

对专家观点的依赖,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使公众无法回避对诸多问题的取舍;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分工的强化,知识壁垒越来越明显,隔行如隔山的现实越来越影响公众舆论一致性的形成。那么,专家观点的及时传播不仅增强了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舆论的合流,有利于媒介议程的凸显,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在涉及“三农”问题方面,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南方周末》广集专家,如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夏业良等,对农村土地流转展开讨论,使社会舆论形成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关注,进而推动“三农”问题政策议程之完善。

专家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信息优势,通过影响媒介议程,为不同社会群体认识“三农”问题,提供了权威的认知前提,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三农”问题引起决策者的注意,成为普通大众都关注的问题。

3.政策承诺下的网络舆论报道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作用和影响正日益扩大。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研究也显示,网络群体对“三农”问题的公众议程与“三农”问题的现实指标最为接近,这表明网络群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扩大,很多重要社会问题都是透过网络传播,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影响政策议程。

由此,大众传媒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舆论引导时,绝不能回避网络舆论。尤其是当前农民群体在传统媒体上缺少话语权,但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声音。传统媒体则需要重视网络舆论,有所取舍地对其进行报道,以引起社会公众更广泛的关注,从而促使政策议程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由于网络信息量良莠不齐,在对网络舆论进行关注时,大众传媒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以提高对信息的鉴别力与洞察力,同时要符合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无调查、无事实依据的盲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