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播音创作基础训练教程
14240000000052

第52章 语气(8)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3年被突破。

眼看沈浩3年任期就要满了,这时“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又着急了。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为留住沈浩再次按下红手印的经过:“说实在话,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

大家相信我,要我去找沈书记。那天下午,我找到他就说:‘沈浩,你不能走!’沈浩先是一愣,接着递给我一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抽了两口,叹口气对我说:‘老金子,我真的想回家了。来小岗这3年,我与老母亲没有见过几次面,把女儿送到老家萧县读书,见面跟我都不亲了。还有啊,我有些工作没做到家,觉得对不起你们。’”

听他这么一说,我攥着他手说:“沈浩,我知道,这些年你为我们把心都操碎了,小岗正在大变样,你要真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们都想好了,一定要把你留下来。就这样,我们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请愿书’送到省城,硬是把为我们干实事的沈书记留下再干3年!”

第二次按手印,他带领名村变富村

“乖乖,去了就要把人家的事情干好哇!”3年前,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抚摸着就要去小岗上任的沈浩的头叮嘱着。

每天都要给沈浩煲汤暖胃、在银行上班的妻子王晓勤买来蛋白粉嘱咐他:“你胃不好,到了小岗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呀。”

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沈王一,因长期看不见爸爸,想念时只能与照片对话。妈妈骗她说:“你爸爸是去当官了,所以不能常回来看咱们。”女儿信以为真,拿出笔在照片的背面稚嫩地写下:“爸爸,你可不要当贪官啊!”

一面是牵挂在心的九旬老娘和盼望他回家团聚的妻子、女儿,一面是98颗鲜红的手印,摆在沈浩面前的是一次艰难抉择。

在个人利益与小岗村民“请求”的矛盾中,沈浩最终选择了小岗,让小岗人心中再次有了可以信赖的“脊梁”。

他在日记里写到:“人生能有几个3年,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

曾与沈浩在同一大学读书又是多年同事的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告诉记者:沈浩来自农村,对农民有深厚感情,有理想抱负,大学读书时就是三好学生,毕业前入的党。去小岗后,每次回省城办事,一见到我们,就眉飞色舞地讲“我们小岗现在正如何发展,你们财政厅应如何支持”。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小岗村民中了,他是全省选派干部中唯一留任的村支书,一个被红手印留下的村支书。

沈浩生前的老搭档、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沈书记曾跟我说:‘我当时决定留在小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感动,3年的工作、生活让我对小岗有着很深的感情,小岗人的这种举动(指按手印)更是让我非常感动,不留下来,对不起小岗的父老乡亲。二是责任,从小岗人的执意挽留中,我掂量出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义不容辞啊!’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眼神很亮,充满着坚韧和自信。”

财经专业毕业和省财政厅工作的经历,铸就了沈浩敏锐的经济头脑,这也是他在经济发展与改革大潮中总能目光超前的原因。

沈浩生前的另一位搭档、党委书记金乔与记者交谈时就说,沈浩在和班子成员交换看法时,多次强调,小岗村是靠农业改革起家的,发展不能脱离“农字头”。但小岗村规划必须高起点,2006年11月16日,经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的、由安徽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专家亲自来村实地勘测后编制的《小岗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暨新农村建设方案》,制订了以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为指导思想的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这标志着小岗村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要让长期认准向地要粮的农民相信,又谈何容易,那必须得让他们见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行,否则,一切都成纸上谈兵。

记者在村干部带领下看到:优质养殖示范区内建成了现代化的规模养猪场;亩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的600多亩优质葡萄示范园,能给每户增收2000元,大学生村官赵玲告诉记者,沈书记还带领他们到滁州到省城办小岗葡萄文化节;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179个蘑菇大棚即将再次更新升级,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

这些以规模经营为前提形成的现代农业,对视土地如生命的小岗人又是一次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村里发展工业,土地流转、征用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再也不可回避。

当留任后的沈浩带领小岗人大胆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的初始,便有媒体批评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而村民中也有不理解的人认为沈浩的改革仿佛要否定“大包干”,就连“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对此也有看法,个别村民甚至跟他动粗。

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沈浩当时内外压力很大,但没有退却。他对我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他坚信,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流转后的土地,每亩收益少的升了5倍10倍,多的达二三十倍。尝到发展现代农业实惠的小岗人,观念开始转变,心胸更加宽广。

2008年2月,凤阳县村级行政区划调整,邻近的严岗村、石马村和原小岗村合并为新的小岗村,规模一下子从112户、486人扩大到849户、3823人。沈浩以接近全票又当选为合并后的小岗村委会主任。

尽管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了,但小岗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

空白了多年的工业,是小岗人期盼腰包鼓起来的希望所在。为把群众的希望变为现实,沈浩可谓使出浑身解数,集中班子的智慧、小岗村民的智慧,借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视察的东风,马不停蹄地招商引资。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这批最早出现的“婴儿企业”,规模虽小,却是小岗实现工业富村的开始。此后,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从四面八方振翅飞落小岗这棵开放的梧桐大树筑巢孵卵,其中有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10多个项目的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广东从玉菜业集团到村兴建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创办的生态农业园;“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到村联合投资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等等。

为了总投资15亿元的美国GLG集团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及时落地,沈浩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在村民们的理解支持下,1000亩土地的丈量、补偿金发放及地面附着物清除工作,仅用21天就完成了,创造了被外商赞叹的“小岗速度”。在搬迁地面上那204座安眠小岗先人的祖坟时,村民们以大义为重,提出启用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以确保在3天内完成先人的“集体大搬迁”。

就在机械轰鸣的那一刻,站在冰天雪地中的后人们齐刷刷跪拜先人……这时,再也抑制不住的沈浩,双手抱拳含泪以近乎嘶哑的声音朝大家喊出:“谢谢你们了,你们先辈的在天之灵也会支持我们的,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

为了小岗发展,这一足可载入小岗史册的动人场面,让所有在场的人热泪横流。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工厂于小岗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沈浩带领大家规划的小岗发展宏图正在成为现实。3000多亩土地流转、1000余亩土地征用,为小岗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崛起工业提供了施展平台。多年习惯外出打工谋生的小青年们,纷纷返回,投入家乡发展的建设中。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高出凤阳县农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