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播音创作基础训练教程
14240000000020

第20章 内在语(5)

既然是“差等生”,那就肯定不会快乐。几乎每个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追究到“贪玩儿”上,并不惜以各种手段强制孩子不得随便玩乐。而“贪玩儿”又正是孩子们的乐趣和天性。于是,一个要寻找乐趣,一个要限制乐趣;一个要释放天性,一个要压抑天性。而在这场较量中,失败的又往往是儿童。放学了想玩一会儿,不让;星期天想跑一会儿,不让;晚上想看一会儿电视,更不让。就这样天天都面对着父母严厉的目光,他们怎么能够快乐?

不仅是“差等生”不快乐,很多的“优等生”也经常不快乐。这次考了前几名,父母都高兴。但谁敢保证,下次考试还在前几名?而且父母的“胃口”,也往往越来越大。这次考了第三名,还希望你考第一名;考了全班第一名,还希望你考全校第一名。以至于很多的孩子,不得不为了父母的快乐,而长期处于紧张和疲惫之中。

父母们也有自己的话说。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吗?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一辈子没有体面和幸福的生活。但这些父母忘了一个现实。天底下,并不是只有“好大学”一条路。而且有一些学生,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也到不了前几名。让孩子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再说,父母的愿望不等于孩子的愿望,父母的理想不等于孩子的理想。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儿童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儿童。”求知欲是每个儿童的本能,对于有兴趣的东西,你不让他学,他也要学;对于没兴趣的东西,你强迫他学,他也不学。所以父母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开发孩子的智慧。我儿子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专门喜欢兵器知识,为此我给他买了很多相关书籍。中考以后,又想做生意。几个同学,利用暑假到大街上卖羊肉串。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为以后的成长进步积累了丰富经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孩子的快乐,也是父母的快乐。

让孩子快乐,方法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有八条:第一,不要在意孩子的成绩;第二,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第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第四,不要限制孩子的兴趣;第五,不要抱怨自己的艰难;第六,不要去和别家的孩子攀比;第七,不要给孩子制定任何目标;第八,不要让家庭生活枯燥无味。

(人民网2010年6月1日)

训练提示:本文第一段的段尾“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第二段的段尾“父母快乐的时候,孩子不一定快乐”的后面可设计寓意性内在语;第三段段尾“做一个小孩子一点都不快乐”的前面可设计一个提醒关注式的提示性内在语;第四段的段尾“就这样天天都面对着父母严厉的目光,他们怎么能够快乐”可设计一个反问式反语内在语;第五段段尾“以至于很多的孩子,不得不为了父母的快乐,而长期处于紧张和疲惫之中”可设计一个感叹强调式提示性内在语;注意第六段中的反问式反语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感叹强调式提示性内在语的设计;注意第七段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的设计;第八段段尾可设计一个回味性内在语。

以上仅是一个大体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细细体味。

补习风为何越扑越“疯”

刘洪波日前,有媒体播出了成都10万学生暑假补习的报道。

报道播出时,学生们这个无休假的假期已经接近尾声。报道的“延时”,有意也好,无意也好,使暑假补习能够“善始善终”地进行。是暑期补习只有成都没有治好,还是暑期补习已成惯例,没有了“新闻价值”,让人失去了谈论的兴趣?

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都会设置相当长的寒暑假,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休息、调整必不可少。利用本该休息调整的假期进行补习,也许会使参加补习的学生考得更好,甚至也能让人产生“时间利用有效”的感觉。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哪个国家,会为了学生“学得更多更好”而取消寒暑假。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选择补习无可厚非,他们需要获得更高的分数。但教育的成功,不在于考得更好,而在于收获国民素质、人格健全、人才创造力和求知的快乐。对整个社会而言,分数是无意义的。补习泛滥很可能导致以科目分数替代素质、人格、创造力和快乐的倾向,它所支付的巨大社会支出,购买到的是一种负向的社会收益。因此,解决补习问题是一个教育管理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

报道中,有民办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认为,民办教育机构举办补习班,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而教育主管机关不许教师到补习班授课的禁令之所以难以奏效,其根本问题还在于高考指挥棒。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归根结底,市场对补习的旺盛需求,是由各式各样的考试所带动的。而反过来,补习的“繁荣”又可能导致这样的现象——教育部门因为补习产生了“会解难题的好学生”而提高考试难度,否则不足以区分学生的高下。这样,补习与考试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欲以行政命令扑灭补习之风,这就如同自己创造了一个市场,而又宣布这个市场不许存在。结果显而易见,那就是市场继续存在,而禁令不过是可以随时抓一两个“坏典型”的依据罢了。

因此,对于大规模的补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现象本身,更是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我们培养的是“应试工具”,还是思考与创造的主体?国家举办教育的目的,决定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决定教育评价的标准。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需要怎样的未来,这些更根本、更长远的问题,恐怕就不单单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事了。

(人民网2009年8月31日)

训练提示:《补习风为何越扑越“疯”》这篇评论文章探讨了“补习风”越扑越“疯”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这是一个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且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问题。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家长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还是要看重分数,给扑灭补习之风增加了难度,使补习之风成为令行不止的现象。训练时,重在对文中出现的多处寓意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进行练习,例如:“报道的‘延时’,有意也好,无意也好,使暑假补习能够‘善始善终’地进行”;“是暑期补习只有成都没有治好,还是暑期补习已成惯例,没有了‘新闻价值’,让人失去了谈论的兴趣”;“这样,补习与考试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等等。要深刻理解句意,才能准确把握内在语,才能为外部技巧的使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