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14239900000059

第5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1)

【王弼】

王弼,字辅嗣,魏国山阳人,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得意忘象

得意忘象,是王弼提出的一个命题。这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影响很大。王弼认为,通过“言”可以认识“象”;通过“象”可以认识“意”。但“言”和“象”本身不是目的,“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因此,为了得到“象”,就必须否定“言”;为了得到“意”,就必须否定“象”。如果“言”不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言”,如果“象”不否定自己,那就不是真正的“象”。

王弼的这个观点深化了古人对艺术本体的认识,“言、象、意”三层次比较合理地揭示了艺术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之间的关系,并且直接指出了审美活动应当不限于有限的物象之局限,而应当延展至更为深邃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

更为重要的是,王弼的这个观点揭示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按此理论,艺术的形式美只是整个作品美的一部分,它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对其他人影响很大,钟嵘在《诗品序》曾批评沈约等的声律之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意为艺术形式美的过分突出,反而损害了艺术整体形象的美。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清代贺贻孙在《诗筏》中说:“盛唐人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忘足,履之适;亡韵,诗之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这些不同时代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之观点,都是说的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这个辩证法。

【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论述两个互相联系的论点:

第一,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第二,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嵇康反对“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以及“声使我哀,音使我乐”的观点。他认为,“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自然的声音只有善恶的区别,即好听不好听的区别,而同哀乐的情感无关。他认为音乐和自然的声音一样,也只有好听不好听的区别,而与哀乐的情感无关。缘何?嵇康的根据是:“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歌,或听歌而感。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嵇康认为由此可以证明音乐和哀乐的情感是无关的。嵇康也承认音乐是人们喜爱的,但是他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因为音乐具有形式美,而不是因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所谓“宫商集化,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所谓“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那么人的哀乐的情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嵇康认为是由于人事的变化所引起的。他说:“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又说:“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就是说,哀乐的情感是因人事的变化而引起的,本来就藏在人的内心,只不过因为音乐和声的触发而表现出来了。音乐本身并不能使人产生哀乐的情感。因此,嵇康的结论是:“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

既然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形式美,而不具有情感内容,因此,很自然地,他也不同意“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的观点。他认为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他说:“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他也不同意音乐可以移风易俗的观点。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其实是指一种“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的太平盛世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无声之乐”。“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易移,不在此也。”

这里虽然反对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合理成分,但嵇康认为音乐和社会没有任何关系,这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传神论”的提出者。

传神写照

《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写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传神处主要在于眼睛,而不在于“四体妍媸”,也就是说,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要想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形体即自然的形体,而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即后来苏轼说的“意思所在”。

传神写照的神,主要指一个人的风神,即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

当然,顾恺之的传神论同魏晋玄学有很大关联。魏晋名士的人生观,就是得意忘形。这种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不拘于立法,不拘泥于形迹。影响到人物画,就产生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所以学者汤用彤才说:“顾氏之画理,盖亦得意忘形学说之表现也。”

迁想妙得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就是发挥艺术想象,要想发现、捕捉、把握一个人的风神、神韵,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艺术想象。妙得,即得妙,把握了一个人的风神、神韵,就突破了有限的形体,而可以通向无限的道,这就叫妙得。

【宗炳】

宗炳,字少文,南朝时宋代山水画家,美术理论家。其著作《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

澄怀味象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在这段话里,宗炳明确区分了主体和客体的两种不同的关系。圣人含道应物,是说圣人把握了道,来面对客观世界,处理实际事物。这是哲学的、政治的、实用的关系。贤者澄怀味象,是说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这是审美的关系。澄怀味象就是概括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个命题。

首先,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审美观照,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必须“以玄对山水”。

其次,要有审美客体,即象的存在。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山水所以成为美,所以使人喜悦,是因为它既有具体形象,又是道的显现。有限的形显现无限的道,显现宇宙无限的生机,这才是美,才是审美的自然,就因为山水以形媚道。所以又说“山水质有而灵趣”。山水的形质是道的显现,所以是灵、是趣。

宗炳要求主体要澄怀味象,就是要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

【谢赫】

谢赫,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著作有《古画品录》。

气韵生动

在《古画品录》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气是指画面的元气,这种画面的元气来自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化合的产物。这种画面元气是艺术的生命。这里“气”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钟嵘《诗品序》也有相关论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物咏。”这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的变化,从而感发人的精神,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作品不仅要描写各种物象,而且要描写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气。

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曹丕的《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此处的气,就是指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