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14239900000055

第55章 当代审美文化(4)

第二节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这个概念原本指买卖关系发达和商品经济占经济体制主导的社会。而文艺理论、社会学理论中的消费社会则又是特指的后现代主义电子媒体的发达而营造的符号消费的社会意识渗透在大众思想中的社会阶段。

回顾消费(专指符号消费)的历史,符号消费作为一种消费心理在量上经历了一个从精英到大众再到分众的过程。

时期一: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者凡勃伦称过去的精英们为“有闲阶级”。但那个时候的精英消费还不能称之为消费社会,因为消费的人太少,而且当时的符号消费大多以昂贵的消费为基础。

时期二:1913年,福特生产线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生产商品成为可能,而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有大规模的消费与之相对应,这才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产生的必要前提;同时,大规模生产使得边际成本变低,商品价格下降成为购买力相对变高的一个因素;另外,工人工资的上涨和空余时间的变多也都促进了消费领域的发展。

时期三:到了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达,消费领域产业的发展——诸如娱乐业、广告业、时尚业等,更是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一种从生产到库存到销售的周期变得更短,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用满足到符号虚荣的可以被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的消费社会高级形态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上述消费社会发展的历史被埃文如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就是“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这个观点也被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所持,他在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时候就指出:人不是为人自身而存在,而是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

这是相当精辟的观点,消费社会的到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对利润无限的追求和人们实际需要总有饱和的矛盾,因此才需要有新的商品来制造人的新需求,也才需要用大众传媒来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传播宣传性的符号——包括口号、标语、影像、图画等。借助广告的视听轰动来刺激感官,借助商品的符号象征来引诱虚荣,消费社会正是商品经济从“需要满足”过渡到“欲望满足”的必然产物。

就像鲍德里亚的商品符号学所认为的,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也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据了重要的本质,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一定完全是对商品实用性的消费。比如,年轻人因为广告和时尚杂志在不断地宣传某种新的穿着方式,所以去购买化妆品和服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

在这里,人的自我认同被符号认同替代。其中,大众传媒扮演的角色能量不小。在为培养消费者而进行传媒内容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自身能被“广泛阅读”的功能来影响大众——即潜在的可被培养的消费者,而大众传媒所选择、编码、剪辑、虚构出来的意义又借助这种“广泛阅读”的功能对大众形成“诱导认知”的意识。因此,放在消费社会中看传媒的功能,可以将之理解成为刺激消费者进行符号消费(也包括少数实用消费)。

从哲学的意义讲,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一种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像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后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消费文化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生活需求和消费意识形态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

从人性发展角度来看,消费社会是人自我解放的后果,人对自身遭到千百年来禁锢的消费欲望、人身自由的渴求,使得贪婪的一面在金钱购买一切的拜物社会一览无余。因此,在二战后人们要求自由和解放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比如以美国妇女为代表的世界诸多国家女性实现了所谓的性的解放,但却在大众传媒制造社会标准的符号消费社会中堕入为了美而减肥、而整容的痛苦的囹圄。在此,欲望的膨胀,欲望的满足和人身自我的自由恰恰是一对不可解决的矛盾。消费社会激励欲望,消费社会满足购物自由、符号消费自由,却在前提中独断地制造了符号消费的标准,而在制造标准的时候却没有给社会角色为消费者的人以任何的自由。是为消费文化对人的独断性控制。

第三节技术文化

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领域,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翻天覆地的。情动于内而发乎于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化、形式化,感情的多样表征便是科技对艺术带来的影响之一;而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欣赏、艺术思维、艺术审美等诸多艺术活动环节,科技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当然,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因而对技术文化需要全面的看待。

一、科技对艺术的积极影响

首先,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物质技术要求,只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在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上不如今天这么明显而已。某些艺术门类,其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比如电影、电视,只有依赖于光学、电学、声学、化学等多门自然学科的发展,才能使得影视艺术的视听本体之存在成为可能。而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某些艺术创作则更多地依赖于电脑:运用3D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比手工创作更快、更简便地绘制艺术形象;运用制谱软件和相关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可以自由地创作曲谱并由电脑模拟交响乐队获得相关效果。可见,当前艺术传达的媒介的科技化之态势愈演愈烈。

其次,科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完整、更精确地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这些手段在艺术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还以电影的出现为例,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受到演出场地、时间、观赏方位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微妙地表现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很难表现跨时空的事件和场景,表演者甚至必须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来进行表演,否则剧场中的观众就难以感受到剧情和人物性格。电影借助于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对演员的表演和场景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用镜头的推拉摇移细致地刻画人物,而且还能跨时空地叙事,直接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

再次,技术物品的发展除了有自身的功能主义目的之外,也开始兼具审美效应,从而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写道:“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广场,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日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审美效应。

最后,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科技中的发现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艺术理论中的用途;这里就不再举例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