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14239600000012

第12章 青春偶像剧(5)

2.“本土偶像”使用的最大化

不可否认,“电视湘军”对“本土偶像”的使用已达到最大化。如《一起来看流星雨》着力打造的“H4”,其中俞灏明和魏晨都是“快乐男声”的十强选手,他们有很多“粉丝”,利用他们已有的人气让该剧未播先红;《微笑在我心》主演之一马可就是湖南卫视著名的主持人,女主角张嘉倪也是湖南卫视大型选秀活动“寻找紫菱”中的最终人选;《丑女无敌1》中使用了“超级女声”张亚飞出演“张凌”;而《丑女无敌2》的拍摄,更是引入了湖南著名新闻主播张丹丹。应该说,对“本土偶像”使用最大化的最佳例子是湖南卫视和长沙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恰同学少年》,这部青春偶像剧不仅在题材方面有所创新,更是大胆地使用了一批几乎没有任何名气的演员,利用该剧让他们成为了“偶像级演员”中的新生代,这种强势的造星能力目前在其他地方电视台中还无人能及。同时,湖南卫视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改变宣传战略。比如《一起来看流星雨》播出之际,正是湖南卫视2009年“快乐女声”十强晋级赛热播之际,湖南卫视发现被淘汰的“快女”曾轶可成为最受“争议女声”,迅速利用其人气,让曾轶可成为《一起来看流星雨》片尾曲的演唱者。这种利用“偶像”的人气提高收视率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3.广告“植入”的最大化

“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cement),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作品中,给观众留下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在《丑女无敌》里随处可见多芬、清扬、立顿3个品牌,首次让国人意识到了广告植入的强大“威力”。与《丑女无敌》相比,《一起来看流星雨》对广告的植入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广告出现的频率大致为每5分钟1次,每次特写时长约为30秒。若每集按40分钟的长度来计算的话,植入式广告占到了4分钟左右,如果再加上段落与段落之间插播的20分钟正常广告,两个小时的电视剧播出时间内,至少有接近40%的时间,都是名副其实的广告时间,且剧中不时出现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城市越野”、“不走寻常路”、“你这样的头发一定要用蚕丝护理”……真的是“《一起去看流星雨》,喊你回家看广告。”

虽然,湖南卫视这几部“自制青春偶像剧”被人戏称为“广告青春偶像剧”,但对此我们不必太过紧张。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也植入了中国移动、佳能、宝马、淘宝网等12个品牌,为这部影片贡献了4000万元的广告收入,这些“植入式”广告为导演赢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让观众得到了更完美的视听享受;就连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中,植入式广告也是屡见不鲜的。值得考虑的倒是,我们如何把“植入式广告”做得再“润物细无声”些。

4.市场宣传的最大化

电视剧还未播出,湖南卫视就提早在电视上多频次地播放其片花,并利用游动字幕的形式在频道各时间段进行宣传。如《一起来看流星雨》播出时间是2009年8月8日晚22:00,其播出时间的安排一望便知用心良苦。除此以外,他们还利用频道几个自制栏目比如《播报多看点》、《背后的故事》、《快乐大本营》等对影视剧相关情况进行跟进式报道,对主创人员进行访谈,与观众开展见面会,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对影视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同时,网络、报纸、杂志媒体一起造势,还开发副产品,诸如玩偶、原声大碟等,为电视剧再次创利。我们认为,“电视湘军”是有远见和野心的,他们不仅努力开拓了内地市场,更把眼光放远,《丑女无敌》作为内地在台湾地区播出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剧,不论其收视效果如何,都为内地青春偶像剧的推广作出了贡献。

5.寻求合作的最大化

湖南电视之所以发展迅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合作理念。上世纪80年代,身为湖南人的琼瑶回乡寻祖,当时还是湖南电视台记者的欧阳常林跟随采访了琼瑶,并促成了双方合作,拉开了两岸间影视文化交流的大幕。1998年《还珠格格》的成功应该是湖南和台湾两岸影视合作中辉煌的第一笔。虽然该剧并不属于青春偶像剧,但因为两地的合作,还是使得“格格、阿哥”一度成为受众的偶像。近年来,湖南卫视大打“自制青春偶像剧”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外援,从导演到演员,特别是造型师往往都是来自台湾的相关人员,很大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了台湾成功的青春偶像剧制作经验。《一起来看流星雨》的两位导演是台湾的,其中沈怡更是操刀制作过《梅花三弄》、《青青河边草》等剧;《微笑在我心》的导演张敏是香港人,主要演员明道是台湾“183club”的重要成员之一;《丑女无敌》除了聘请香港导演蒋家俊掌镜之外,连造型师也都是从香港外聘的。这种对港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较为完美的视觉效果。

2009年8月起,台湾正式开放大陆制作公司和演员赴台拍摄,合拍剧还可参加台湾电视金钟奖的评选。合拍剧政策的“松绑”,让台湾业内包括电视台、制作机构、独立制作人均额手称庆。可以预见,两岸在影视方面的合作将会更进一步,内地青春偶像剧也将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二)剧本创新思路:“青春”新方向与“偶像”新元素

创新是电视传媒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电视传媒生存的手段,青春偶像剧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以上我们谈了“场上之剧”、“场外之剧”的创新思路,以下我们必须再谈一下“案头之剧”,也就是剧本的创新思路。

1.“青春”新方向

(1)对现实的不断贴近。青春偶像剧长期以来都给人留下“远离现实、贴近童话”的印象,而内地青春偶像剧从出现初期就有一种趋向:贴近现实。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杨峥之所以一直不敢大胆地追求文慧,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在大城市立足,无法给文慧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不断地压抑自己的爱,而这也是该剧重要的推进因素之一。该剧并没有脱离现实去写王子公主的奢华生活,随处可见的是普通人最质朴的情感。然令人遗憾的是,之后内地青春偶像剧受日韩以及台湾青春偶像剧的影响,开始逐步走上展示“奢华青春”的道路,其实对制片方来说,因为要营造奢华的感觉,相对成本也较大,常常吃力不讨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春偶像剧的制片数量较少。近几年来,青春偶像剧不断寻找突破点,特别是一批贴近现实的作品成为青春偶像剧的新亮点。比如《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作品都是因为能真实展现80后的现实生活,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之后,《张小五的春天》、《大女当婚》都把当下大龄未婚女青年那种“被剩下”的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2)夸张“青春”的喜剧性。在夸张“青春”的喜剧性方面,青春偶像剧早些年也有过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改编自朱德庸漫画的青春偶像剧《粉红女郎》和《摇摆女郎》是两个较为成功的范例。后来很多青春偶像剧也试图加入一些喜剧元素,但遗憾的是,由于剧本的粗糙,常常让观众觉得可笑不可乐。就在很多青春偶像剧重回原来的套路时,《丑女无敌》选择墨西哥版的《丑女丽缇》作为范本,为荧幕增加了很多快乐元素。“丑女”从远方来到中国,没有水土不服,而是以闪电般的速度征服了中国观众。《丑女无敌》处处充满喜剧元素。林无敌的经典造型——麻花辫子、大边框眼镜、戴着牙套、土气的衣服,一出场就引人发笑。就是这个“看哪儿毁哪儿”的林无敌凭借自己的执著、努力和智慧,演绎了一曲“丑女也有春天”的梦想之歌。除了林无敌,剧中其他角色也都有颇为夸张的造型和不同的漫画式故事。必须承认,虽然《丑女无敌》在内地市场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但这并不能说明青春偶像剧已经在“青春”的戏剧性方面把握得很好了,以美剧《老友记》每集都时时有笑点为标准,内地青春偶像剧可以说还“任重而道远”。

(3)探寻“青春”的悲剧性。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吸引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善于使用悲剧元素。比如女主人公常常会得不治之症,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那种让爱情与死亡对峙的悲剧感,让观众更怜惜他们的爱情,让观众沉迷在那种恐惧和怜悯的情感中,充分地享受悲剧给人带来的“净化”之感。为迎合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审美习惯,内地的青春偶像剧在对悲剧元素的使用上一贯很小心,对那种伤及内心的情感态度颇为谨慎。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我们看到杨铮和文慧先是因为杨铮的自卑,然后是因为雨森的死,两个深深相爱的人却始终无法在一起。这种爱而不能的悲伤,让该剧初具一种让人心生怜悯的悲剧之感,但在该剧结尾还是安了一个颇为别扭的喜剧结局:杨铮突然顿悟自己爱上了一直在身边的若彤,若彤也从婚礼现场逃离,最终和杨铮来了个很中国化的大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

直到2008年,我们看到了《我们遥远的青春》,该剧的意义不止于中国内地“第一部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那么简单,它开创了内地青春偶像剧悲剧之美。该剧的导演沈严说,“虽然我现在不青春,但我经历过青春,明白其中的无奈和美好”。该剧恰恰用淡淡的哀愁为我们抒写了青春的“美好”和“无奈”。男主人公李然三段爱情故事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先是爱上了自己的老师罗惠——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然后,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纯洁美好得像童话一样的周蒙,但最终因为他与杜晓彬的一夜情,而生生断送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最后,因为要对杜晓彬肚子里的孩子负责,他迅速和杜晓彬结婚——在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他并不是一个花心的人,但他却辗转在几个女人之间,最终迷失了自己最向往的女孩。当李然和周蒙最终偶遇在那个美丽的小山村,他们之间,隔着的是一道无法抚平的青春之伤。这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性格悲剧,也是谁都无法逃避的青春之伤。《我们遥远的青春》恰到好处地为观众诠释了这种情绪。该剧远离了青春偶像剧的惯用套路,用最完美的画质诠释了最美好的爱情,谁又能说青春时失去了的爱情和爱人不是最美好的呢?

综上所述,青春偶像剧在对“青春”的探索实践中,可以把更贴近现实、继续探寻喜剧美感和悲剧美感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2.“偶像”新元素

(1)偶像的平民化。这是一个呼唤“草根偶像”的年代,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富家公子小姐,奇迹也不再仅仅发生在俊男美女身上。“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红楼梦中人”,各种选秀类节目出现得恰逢其时,正好迎合了大众“我的偶像我做主”的心理。人们希望看到“和我一样的人”成为偶像:《后天美女》讲的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相貌平凡的女孩最终成为闪耀的“后天美女”的蜕变故事;《红苹果乐园》和《星梦缘》虽然描写的对象都是一群演艺学校的“明星式”学生,但他们都是“平民的子女”;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更是从体力到智力上均差人一等,结果凭借自己的执著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青春偶像剧催生了一批“草根偶像”,他们毫无例外地都具有野草的坚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恰同学少年》。该剧选择了领袖人生中的璞玉阶段,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故事背景,描写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之间纯真的情感和他们的成长经历,合情合理地展现了从“毛泽东同学”到“毛泽东同志”的心路历程。因而,“偶像”的平民化为青春偶像剧的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偶像远离神而亲近人,这是今后青春偶像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励志元素的放大。“励志”作为电视剧一个主打元素最早出自《大长今》的宣传语中——“青春励志大戏”。从那时起,制作者和观众似乎意识到了“励志”的意义。正如我们之前所言,“青春”最典型的特征是充满斗志。《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一群年轻人时刻高喊着“奋斗”,他们要争取为自己的青春做主,这种对事业、对爱情的执著之志成为激励当代年轻人奋斗的精神力量;而《士兵突击》则是把“励志”元素放到最大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剧中没有情人间的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军营中的千锤百炼。这部青春偶像剧为内地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没有爱情,只有“励志”,同样可以造就一部好的青春偶像剧。

以上谈到的两点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降低偶像出身”,“升华偶像精神”。让和我们一样的人成为“偶像”,让他们用非凡的精神力量来激励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