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4238900000059

第59章 Y(4)

逾期(yú)

“逾”字,古又作“踰”,从《广韵》羊朱切,中古平声字。今音yú。指超过、越过。“逾期”,指超过所规定的期限。如《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论语·为政》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踰)矩”句。相关汉语词还有“逾分”、“逾越”、“逾常”、“超逾”、“过逾”、“逾限”、“年逾古稀”、“情逾骨肉”、“逾越节”(犹太教的传统节日)等。“逾”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丰腴(yú)

指(身体)丰满,(土地)丰美肥沃,也指丰盛。“腴”字,极易误读成去声。汉语词还有“膏腴”、“充腴”、“甘腴”、“珍腴”等。

愚拙(yúzhuō)

指愚笨。相关汉语词还有“愚昧”、“愚弄”、“愚顽”、“愚蠢”、“愚见”、“愚钝”、“愚妄”、“顽愚”、“贤愚”、“智愚”等。《列子》中有《愚公移山》篇。“愚”字,极易误读成阴平;“拙”字,极易误读成阳平。

予以(yǔ)

指给以。如“赐予”、“赋予”、“给予”、“寄予”、“授予”、“准予”、“予以表彰”、“免予处分”、“予人口实”、“生杀予夺”等。“予”字,除了在古文中指代第一人称“我”,通“余”字时读阳平音外,其余的场合都读作上声音yǔ。《广韵》作余吕切,中古上声字。“予”字自古就没有去声音。只是在“予以”一词里,“予”按“上变”规律要变成近似阳平。在“准予”、“给予”、“免予”等词里,前面的字也应变调。“予以”一词,常有人误读为yùyǐ。

在“不予办理”、“准予毕业”、“免予处分”里,“予”字也常常被误读为去声yù。“予”字能否正确读音,不仅系关它本身的调值,而且还累及到它前面字的调变。在“不予办理”中,“予”字若能正确地读出上声yǔ的话,那它前面的“不”字即仍应按原调bù读,读作bùyǔbànlǐ;如果将“予”字误读为yù,那么“不”字则应按变调规律变读为bú,读成búyù bànlǐ。这种búyùbànlǐ读法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与“予”和“预”字的混用有关。“予告”在古代有其特定含义,官吏休假叫“告”,准予休假叫“予”。“予告”读作yǔgào。“予备党员”、“财政予算”、“疾病予防”等词中的“预”和“予”字的串写误读,都在客观上助推着“予”字yù音的误出。

在“准予毕业”一词里,“予”字如能准确读成上声,那么,“准”字则须按规定变读为阳平的近似音,调值应为24,可以标写为zhúnyǔbìyè;如将“予”字误读成yú,那“准”字则仍读作上声。

至于“免予处分”和“免予起诉”两个词,“予”是仍旧读上声的。因为两词中的前三个字同为上声,按“上变”规则应该读成miányúchǔfen和miányú qǐsù。从词义的角度看,两个词的“词魂”都在“免”字上,为了语义表达的准确、鲜明,也有人习惯地把词的重音加在“免”字上,并主张尽可能地保住它的上声读音,同时将“予”字作以“轻化”处理,读成miǎnyu chǔfen和miǎnyuqǐsù。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的。三音节以上词的连读,调变无定规,一般是考虑言语习惯,但有时也必须服从于词义的表达效果。

伛偻(yǔlǚ)

腰背弯曲。《淮南子·精神训》中有“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描写。

瘐死(yǔ)

古代泛指在监狱中病死。《汉书·宣帝纪》中有“诏曰: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此先帝之所重,而吏未称。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的记载。

窳败(yǔ)

破败、腐败。“窳”字,指(事物)的恶劣、坏。汉语词还有“窳惰”、“窳劣”等。与会(yù)

参加会议。“与”字,在此读去声音yù。《广韵》作羊洳切,中古去声字。作动词或动词词素。主要指参与、在其中。相关汉语词还有“参与”、“与闻”(参与并知道)等。“与”字,极易误读成上声。读yǔ音的“与”字,在中古时代就是上声音,现代义是给、赞助、交往等。除了作动词外,主要是作连词和介词。

吁请(yù)

呼吁并请求。

吐谷浑(tǔyùhún)

中国古代鲜卑族在隋唐时建立的王朝。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一带。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至今甘肃西北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再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唐高宗龙朔三年被吐蕃所灭。如王昌龄《从军行》诗:“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翁妪(yù)

指年长的男子和老妇人。《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汉语里另有“老妪”一词。

久旱不雨(yù)

干旱久了,不下雨。“雨”字,本读yǔ,名词。在这里被活用作动词,读去声的yù,从《广韵》王遇切。《集韵》的解释是:“自上而下曰雨(yù)。”《韵会》解释为:“风雨之雨上声,雨下之雨去声。”《诗经·小雅·大田》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句。“雨沙”、“雨石”、“密而不雨”等词里的“雨”字,都可按去声yù读,当“下”讲。汉乐府诗《上邪》云:“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不以语人(yù)

不将事情告诉别人。“语”字,在古汉语中本作名词,这里被活用作动词。读去声yù,从《广韵》牛倨切。指告诉、告诫。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对齐宣王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听阈(yù)

能产生听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汉语里另有“视阈”一词。

手谕(yù)

指上级或尊长亲笔写的指示。汉语里另有“面谕”(当面吩咐)、“谕旨”(皇帝对臣子下的命令、指示)、“劝谕”、“上谕”、“训谕”等。

尉犁(yù)

地名,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汉时为尉犁地,清朝设清平县,1914年改为尉犁县。1957年第一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尉犁”审为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