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4238900000028

第28章 J(5)

缙绅(jìnshēn)

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绅。《史记·封禅书》中就有如下记载:“汉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艾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朝觐(jìn)

中国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或帝王叫“朝觐”,也叫“觐见”。朝觐和狩猎是夏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前者是四方各部族首领入朝拜君,后者是帝王出巡四方,会见地方首领,两者都是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的办法。《孟子·万章上》有如下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朝觐”也是伊斯兰教于公元628年规定的五项基本功课之一,为穆斯林教徒所必遵。凡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在道路安全的情况下,一生应到麦加朝觐一次。

根茎(jīng)

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如“根茎”、“块茎”、“茎叶”、“地上茎”等。“茎”字,容易误读成去声。

泾渭分明(jīngwèi)

“泾”字,指泾河,源于宁夏,经甘肃陕西流入渭河;“渭”字,指渭河,发源于甘肃,东流经陕西入黄河,为黄河最大支流。

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另有“泾渭不分”一词,比喻忠奸不辨,是非不明。

菁华(jīng)

同“精华”,表示(事物)最重要最精粹的部分。“菁”字,原指韭菜的花,后泛指花。“菁菁”,指草木茂盛,如“菁菁校园”。“菁”字,容易误读成qīng。

旌旗(jīng)

古代旗杆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一种旗子。“旌旗”指各种各样的旗子。如“旌旗招展”、“旌旗猎猎”。

腈纶(jīng)

一种含烃基和氰基的有机化合物,为无色液体或固体。“腈纶”,是我国聚丙烯纤维的商品名称,性能与用途和羊毛相似,故又称“合成羊毛”,被广泛用来仿制毛线、制造人造毛皮或窗帘、帐篷布等。“腈纶”容易误读成qīnglún或qínglún。

粳米(jīng)

粳稻碾出的米。粳稻是我国南方栽培晚稻的一个亚种,矮秆,米粒短而粗,米质不粘,胀性小,耐寒不耐光。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卷二载:“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为类有三,早熟而紧细者曰籼,晚熟而香润者曰粳。”

“粳”字,《广韵》作古行切,中古平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定为jīng。容易误读成gěngmǐ。

自刭(jǐng)

自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瓶颈(jǐng)

指瓶子的上部较细的部分。比喻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颈”,《广韵》作居郢切,中古上声字。原指颈项,即脖子。按古代习惯,前为“颈”,后为“项”。又指物体上的形状像颈或部位相当于颈的部分,如“瓶颈”。古代五言或七言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称为“颈联”,与第三四句相应。相关汉语词还有“颈椎”、“颈项”、“颈动脉”、“长颈鹿”等。

“颈”字,在上述词里既不读jīng,也不读jìng,而是读上声的jǐng。

刎颈之交(wěnjǐng)

又作刎颈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即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拜为上卿,位列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屡次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从赵国之大计虑,屡次让于廉颇。后廉颇深感蔺相如之大义,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从此两人互相理解尊重,结成生死之交。秦国在其后的十年内,未敢发兵攻打赵国。

“刎颈”,读作wěnjǐng,“刎”与“颈”字组词时,“刎”字要变读为近似阳平。

儆戒(jǐng)

同警戒。告诫人注意改正错误。“儆”字,让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汉语另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等词。容易误读成去声。

刚劲(jìng)

(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劲”字,作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素,表示坚强有力等义。《墨子·节葬》中有“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句。《战国策·韩策》中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古有“劲节”、“劲直”、“劲士”、“劲秋”、“劲酒”、“劲勇”等词,今有“强劲”、“劲松”、“劲升”、“刚劲”、“雄劲”、“劲敌”、“劲草”、“苍劲”、“遒劲”、“劲旅”、“劲舞”、“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等。如郑板桥《竹石》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劲”字在此不取jìn音。

“劲”字,另有读前鼻音的jìn音。在现代汉语里已成为主要读音,多为名词,指力气、精神、情绪等。如“干劲”、“有劲”、“劲头”、“使劲”、“带劲”、“没劲”、“吃劲”、“差劲”、“用劲”、“松劲”、“鼓劲”、“泄劲”、“闯劲”、“牛劲”、“冲劲”、“费劲”、“对劲”、“起劲”、“巧劲”、“拙劲”等。

经纱(jìng)

织布时将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后,准备作为纵向织布的纱或线,与“纬纱”相对。

“经”字,只在“经纱”一词里作动词,读jìng。其余皆作名词,读阴平。

胫骨(jìng)

小腿内侧的长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横断面为三角形。也泛指小腿。《庄子·骈拇》载:“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之迅速。

痉挛(jìng)

肌肉因受刺激而紧张,不由自主地收缩,引起疼痛。多由中枢神经受刺激引起,俗称“抽筋儿”。“痉”字,去声,容易误读成阴平。

靓妆(jìng)

指美丽的妆饰。“靓”字,也读liàng,在粤语里指漂亮、好看。如“靓女”、“靓妹”、“这姑娘很靓”等。

绥靖(suíjìng)

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相关汉语词还有“平靖”、“靖边”、“靖乱”、“靖难”、“安靖”、“宁靖”等。

迥异(jiǒng)

相差很远;迥别。“迥”字,指远或差得远。如“风格迥异”、“性格迥异”等。汉语词另有“迥然”、“迥别”。

斑鸠(jiū)

一种鸟名,鸟纲,鸠鸽科。形体像鸽,灰褐色,颈部有白色或黄褐色斑点,脚呈淡红色,喜吃谷粒和果实,对农作物有害。分布于我国较广地区,有“棕背斑鸠”、“珠颈斑鸠”等类种。

抓阄儿(jiūr)

用一些小纸片或纸团事先做上记号或写上字,搅乱后由有关的人各自抓取一个,来决定谁该得什么东西或谁该做什么事。也说拈阄儿。

针灸(jiǔ)

“灸”字,音jiǔ,从《广韵》举有切,中古上声字。《说文解字》解为:“灸,灼也,从火,久声。”“灸”,是中医疗法之一,用燃烧的艾绒等熏烤一定的穴位或患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古有“灸师”、“灸刺”、“灸眉”、“灸草”等词。

“针灸”,极易误读成zhēnjiū。

臼齿(jiù)

指槽牙,即口腔后面两侧的牙齿,形状像石臼,用于磨碎食物。人的臼齿上下颌各六个。“臼”,原指用石头、木头或陶土制成的中间凹下可以用杵捣米的器具,多为“石臼”。现今家庭用的将大蒜捣成蒜泥的有石头做的“蒜臼子”。骨骼与骨骼之间的连接脱落叫“脱臼”。

“臼”字,去声,容易误读成阴平。

归咎(jiù)

归罪,委过于人的意思。《左传·桓公十八年》载,“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咎由自取指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咎”字,指灾祸、罪过(过失)、责备等义。汉语里另有“引咎自责”、“引咎辞职”、“既往不咎”等词。

“咎”字,极易误读成阴平。

歉疚(jiù)

由于自己的过失或错误而感到内心惭愧或痛苦不安。汉语里另有“内疚”、“负疚”、“愧疚”等。“疚”字,去声,极易误读成阴平jiū。

灵柩(jiù)

指装着尸体的棺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马厩(jiù)

指马棚,泛指牲口圈(棚)。《诗经·小雅·鸳鸯》有“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句。《淮南子·说林训》中说:“饥马在厩,寂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家畜的粪尿和垫圈的干土、杂草等混在一起沤成的肥料叫厩肥,可以用来肥田。

“厩”字,容易误读成阴平的jiū。

雕鹫(jiù)

鹰科的鸟名,属大型猛禽,嘴呈钩状,视力强,腿部有羽毛。如“秃鹫”、“兀鹫”、“海鹫”等。旧时也将“雕”称作“鹫”,或“雕鹫”合称。韩愈有《南山》诗云:“或宛若藏龙,或翼若搏鹫。”

范且(jū)

一作范雎。战国时的秦国大臣。长于辩口,曾游说昭襄王,网罗党羽,跋扈专制。后被拜为秦相。在任期间,对山东六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长平大战后,因冤杀名将白起,被秦王处死。

“且”字,在这个词里读jū。不读qi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