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4238900000002

第2章 A

阿斗(ā)

三国时蜀主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小名,糜夫人所生。公元219年立为太子。公元223年刘备死,袭位于成都。公元263年,弃位降魏,受封为安乐公。刘禅为人昏聩庸碌、胸无大志,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后世泛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成语“乐不思蜀”即是指阿斗。“阿斗”一词里的“阿”字要读ā,不取ē音。

“阿”字,作为词头或前缀,一般还加在排行、小名或姓氏及某些亲属称谓的前头,表示亲昵,后面的语素一般为单音节。吴、粤、闽方言区用得较多。如“阿大”、“阿发”、“阿舅”等。

腌臜(āzā)

北方官话形容肮脏或不干净、不清洁。也引申为窝囊、心里别扭、不痛快,或糟践别人,使难堪。如“屋子里很腌臜”、“一想起那件事来,心里总觉得挺腌臜的”、“你别腌臜我了”。“臜”字,在口语中也可以读作轻声。

挨打(ái)

遭受、忍受的意思。另外“挨说”、“挨饿”、“挨揍”、“挨骂”、“挨呲儿”、“挨批”、“挨冻”、“挨日子”(艰难地度日)、“难挨”、“挨时间”(拖延)等词里的“挨”字也读阳平音。在“挨个儿”、“挨边儿”、“挨号儿”、“挨近”、“挨次”、“挨家挨户”等词里的“挨”字要读阴平,表示顺着次序或靠近的意思。

嫪毐(làoǎi)

战国末秦国人,时相吕不韦的舍人。经吕不韦推荐,拔须眉为宦,后受太后宠幸,权势盛极,门下食客千余,家僮数千。公元前239年,被封为长信侯。次年,秦王政至雍(今陕西凤翔)举行冠礼,准备亲政。他乘机矫诏叛乱,与秦军战于咸阳,后被捕受诛。

“嫪”为传统姓氏,“毐”字旧时指品行不端的人。《说文·毋部》载:“毐,士之无行者。”注意与“毒”字在字形上的区别。

嗳气(ǎi)

胃肠道的气体从嘴里排出并发出声音,通称“打嗝儿”。“嗳酸”是胃酸从胃里涌到了嘴里,俗称“吐酸水”。常见于消化性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暮霭(ǎi)

指傍晚的云气或轻雾。如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霭”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ǎi。汉语里另有“烟霭”、“雾霭”、“云霭”、“青霭”等词,均不取去声。

关隘(ài)

“隘”字,指险要之处。另有“要隘”、“险隘”、“斩关夺隘”等词。“隘”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ài。

狭隘(ài)

“隘”字,指狭窄之处。如“隘口”、“隘巷”、“隘路”等。如毛泽东于1930年初红四军在古田会议后由古田向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进发途中写的《如梦令·元旦》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后用“狭隘”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不宽广,欠大度。

碍口(ài)

因难为情或碍于情面,话不便或难于说出口。

令嫒(ài)

书面语中的敬辞,尊称对方的女儿。今也可写作“令爱”。注意在字形上与“媛”字相区别。“令”字,在古代表示“善”、“美”的意思,因用为敬辞。如:“令名”,表示好的名声;“令尊”,敬称对方的父亲;“令堂”,敬称对方的母亲;“令郎”,敬称对方的儿子;“令兄”,敬称对方的哥哥;“令弟”,敬称对方的弟弟;“令坦”,敬称对方的女婿,或称“东床”,取王羲之闻人觅婿,坦腹东床的典故(见《晋书·王羲之传》)。

叆叇(àidài)

形容浓云蔽日的样子。黄庭坚《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另有“阴霾叆叇”、“暮云叆叇”等词。

暧昧(àimèi)

原指昏暗或幽暗。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来“暧”引申为(态度或用意)不明朗、模糊不清,或有不便公开示人的隐私。如“态度暧昧”、“关系暧昧”等。

庵堂(ān)

指小寺庙,多为尼姑所住,如“尼姑庵”。有时也指圆顶小草屋,如“茅庵”、“村庵”、“稻草庵”、“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多称为“庵”,如陆游的“老学庵”、冒襄的“影梅庵”,他们的著作也各自取名为《老学庵笔记》和《影梅庵忆语》。明代张岱所著的小品文集名曰《陶庵梦忆》,被后世誉为笔记中的神品。

谙熟(ān)

指相当熟悉、知晓。另有“谙达”(蒙古语、满语中指“朋友”)、“谙练”、“谙识”、“不谙水性”、“不谙世故”等。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谙”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ān。容易误读成去声。

鹌鹑(ānchún)

鹌鹑,鸟的一种,也称“鹑”,鸟纲,雉科。身大头小尾短,赤黑羽毛,不善飞,体形酷似鸡雏,雄性好斗,是鸡形目中最小的种类。在我国东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繁殖,迁徙和越冬时遍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以谷类和杂草种子为食。现我国各地均有饲养。鹌鹑的肉、卵均可食用,鹌鹑蛋亦为高蛋白食品。元曲《正宫·醉太平》以一连串通俗而又形象的比喻,尖刻地揭露了贪鄙小人的丑恶面目:“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音kū,剜、挖)脂油。亏老先生下手。”“鹑”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埯子(ǎn)

北方方言中指在点种瓜、豆时所挖的小坑。“埯”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ǎn。

铵根(ǎn)

从氨衍生所得到的带阳电荷的复根,也叫“铵离子”,在化合物中的地位与金属离子相当。化肥硫铵和碳酸铵中的分子均含铵根。铵态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磷酸铵、碳酸氢铵、液铵、硫酸亚铁铵等。《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有上声的标注。

甲胺(àn)

在有机化学中,氨分子中全部或部分氢原子被烃基取代所生成的碱性物质。另有“苯胺”、“组胺”、“磺胺”等词。

铵、胺和氨是三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胺和氨是化合物体,而铵只是化合物中的一个正一价的复根。读音时不能将这三个字一概读为阴平音。按义符辨读,可记住口诀:“气ān—金ǎn—月àn”。

盎然(àng)

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与缶类似。东汉王充《论衡·论死》中有“取水实于大盎中,盎破水流地,地水能异于盎中之水乎”句。后引申为洋溢、充盈。朱熹注:“盎,丰厚盈溢之意。”现代汉语有“春意盎然”、“兴趣盎然”、“诗意盎然”等词。“盎”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凹地(āo)

“凹”字,原为象形文字,指与“凸”字相对应的低于四周的某一块地方,与“洼地”差不多。1959年第二次审音时将其审定为āo音,包括单音字和“凹透镜”中的“凹”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审“凹”字“统读”为āo。相关汉语词还有“凹版”、“凹陷”、“凹下”、“凹面镜”、“凹透镜”、“凹心砚”、“凹凸不平”等。

《广韵》中,凹是“乌洽切”,现代某些方言仍在沿用中古读音,读作wā。我国山陕一带的某些地名,如“核桃凹”中的“凹”即读wā。这种国家规定与方言相冲突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不鲜见。过去一般采取“名从主人”的原则,尊重个人选择。但前提是,此字必须是两读的。既然国家已经有了统一的读音,原则上还是应读标准音。1985年,由当时的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

熬心(āo)

北方方言里形容心里不痛快或烦闷。另外“熬白菜”、“熬萝卜”、“熬豆腐”里的“熬”也读阴平。“熬”也可读阳平áo,多指在火上长时间慢慢地煮,或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如“熬药”、“熬夜”、“煎熬”、“熬磨”等。

遨游(áo)

指漫游、游历、游逛。杜甫诗《遣兴五首》之五有“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句。现代汉语有“遨游世界”、“遨游太空”等词。“遨”字,极容易误读成去声。

嗷嗷待哺(áoáo)

象声词。形容哀号或喊叫的声音。如《诗经》中表现劳动人民服徭役时唱的歌《小雅·鸿雁》云:“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指饿了哭着要奶吃的婴儿。“嗷嗷”极易误读成阴平。

老媪(ǎo)

古代指年老的妇人。公元前265年,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以赵太后之子长安君做人质为条件,赵太后犹豫不决。左师触龙力说太后联齐抗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见《战国策·赵策四》)

还有“翁媪”、“媪妪”(音yù)等词。另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拗口(ào)

意为说起来很别扭、不顺口。我国有一种民间语言游戏,叫“绕口令”,又称“拗口令”或“急口令”。就是把声、韵、调容易相混的字词编成反复、重叠、绕口的段子,训练口齿灵活性,要求用一口气念下来,说起来很别嘴,说快了又极易出错,惹人发笑,有矫正口音的作用。

违拗(wéiào)

指对上级或长辈的意见或主意有意违背、不依顺。“违拗”容易误读成wěiniù。“拗”字在“执拗”、“拗不过”等词里读niù,表示固执、不随和。在方言里表示“使折、断或使弯曲”义时,“拗”字读ǎo。如“他一生气把铅笔给拗断了”。

鏊子(ào)

一种铁制的、平底圆形、中间稍凸,用作摊面食的炊具,可以摊煎饼、烙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