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
14232600000006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主体工农联盟之理论与实践(2)

民主革命胜利后,由于我们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因而农民作为工人阶级的主要同盟军的地位不能动摇,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的地位更不能削弱。工农联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也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所以,在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了工农联盟,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依靠工农联盟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把农民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同时,由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更加巩固。其次,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起到遏制资产阶级的作用,割断了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系,并且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孤立起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把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人口仍然在我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农民的情况如何,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曾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37因此,农民是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力量,工人阶级必须坚定不移地团结农民,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才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要依靠工农联盟

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不同阶级的不同联盟。在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我国,由于工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所以,工农联盟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是基本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故而不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总是把工农联盟放在首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指导全党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因为我们党不断地发展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才使中国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获得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力量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力量去孤立、分化和瓦解敌人,有力量去完成一切艰巨的任务。当然,承认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中的基本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就不重要,只是说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同工农联盟相比是一个非基本的、辅助的联盟。而且,这个联盟虽然是非基本的,却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巩固工农联盟,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敌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工农联盟的政策及实践

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时期实现工农联盟的基本政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就是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是无产阶级争取农民支持,巩固工农联盟,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土地要求,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这是他们残酷剥削农民的基础所在。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因此,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就必须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别于1928年12月和1929年4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明确提出了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的政策。并在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革命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土地革命路线,解决了民主革命中在农村依靠谁、打击谁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规定了土改中的战略和策略方针,使无产阶级能够团结90%以上的农村人口,建立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彻底消灭封建地主阶级。

二、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建国初期巩固工农联盟的基本政策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带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3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论合作制》中也明确指出,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个体小生产的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这表明,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只有通过农业合作化,才能把广大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农联盟。因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土改后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也是巩固工农联盟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从内部条件看,经过土地改革虽然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村仍然非常贫穷落后。广大农民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经营,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农民不仅难以扩大再生产,甚至有些农民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一遇到天灾人祸就有破产的危险。面对这种困境,个体农民的出路何在?唯一的选择就是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正确道路。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主义不能长期建立在公有制的工业和私有制的农业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一方面要求农业提供日益增多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农民能够购买大量的工业品,把农村变为工业发展的广阔市场。显然,小农经济的分散与落后状态是无法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的,这说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

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第一,我国广大个体农民虽是私有者,但首先是劳动者,为了摆脱剥削和贫困,他们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第二,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有长期联盟的历史和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他们相信共产党为他们提供的是条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三,有过去在革命根据地已经组织的一些互助组和合作社的经验,这对农民是一个实际的示范和教育。

在领导小农经济走向合作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觉悟,不能用强迫命令的办法,因此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对于一切暂时还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即使他们是贫农和下中农,也要有向他们进行教育的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觉悟。在合作社的指导方针方面,采取说服、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并不断显示出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以此去吸引农民自愿参加。在实现合作化的步骤上,根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党和毛泽东创造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渡形式。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组织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按劳分配原则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做既可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习惯集体所有制的生活方式,不致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感到突然。同时又可以避免因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而引起农作物的减产。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整个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毛泽东在1955年分析我国工农联盟的历史和现状时指出,过去战争年代同农民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农联盟,在新形势下农民已经不满足了。只有适时地、逐步地实现对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依靠合作化的集体力量,使全体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一年一年富裕起来,生活逐年有所改善,给农民带来新的利益,才能在社会主义的新的基础上,使工农联盟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工农联盟主力军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现阶段加强工农联盟的基本政策

我国完成农业合作化以后,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不断巩固,为最终解决农民问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仅仅有农业合作化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农业搞上去,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工农联盟。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现阶段,我国工农联盟能否得到加强和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只有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才能加强工农联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决不能加强工农联盟。为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让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这使工农联盟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基础上,得到空前的加强和发展。这是新阶段全国经济稳定,改革开放政策顺利实施,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

工农联盟是完成新时期统一战线任务的可靠保证。所以巩固工农联盟,才能更好地完成爱国统一战线的使命。也只有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完成担负的历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