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14222200000030

第30章 参考文献(1)

1.普通图书

[1]郭大力,王亚南译,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蒋永穆,纪志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丁任重.西部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曙光,周丽俭,李维新.公共财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付一书,崔建军.货币银行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林卿.土地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葛察忠,王金南,高树婷.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20-421

[11]郭小聪.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1-173

[12]王金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13]朱承斌.税收优惠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4]陈健生.退耕还林与西部可持续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5]任勇,冯东方,俞海.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6]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7]金雪军.现代货币金融学(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8]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

[1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郎咸平.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41-150

[21]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2]黄贤金.土地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科技报告

[1]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R]国合会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2006.

[2]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R]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9

[3]Noordwijk M,Chandler F,TomichTP.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RUPES[R].ICRAF Working Paper,2005.

3.学位论文

[1]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9

[2]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

[3]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4]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

[5]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6]孙雷英.中国环境税制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张乐.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8]《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方法》

[9]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

[10]郎劢贤.我国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8

[11]刘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2]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

[13]黄文清.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4]朱春娜.论以立法强化我国的绿色信贷[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5]陶卫东.论中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蒋天中.关于建立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补偿法规的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1990(9):29-30,33

[2]李慕唐.建议国家对划为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应予补偿[J].辽宁林业科技,1987(6):26,29

[3]任道义.甘肃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社会补偿的问题[J].甘肃林业,1989(3):24-25

[4]殷广春,王佳才.工业城市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途径的探讨[J].环境保护,1994(11):18-19

[5]陆新元,王金南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J].环境科学研究,1994(1):61-64

[6]刘超明.两江铜矿的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工作[J].环境保护,1995(2):29-30

[7]杨朝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试点工作(上)[J].环境保护,1995(7):15-20

[8]张世泉.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探讨[J].环境保护,1994(7):22-23

[9]庄国泰,高鹏,王学军.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科学,1995(6):413-418

[10]余新晓.关于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1994(6):43-45

[11]刘贯琼.森林的生态效益及补偿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3):53-56

[12]姜银森.为建立稳定高效的生态林业,受益者应该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J].浙江林业科技,1993(5):67-69

[13]吴志文.分类经营与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新[J].林业经济,2000(1):57-60

[14]徐信俭,范立敏.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0(4):54-57,73

[15]华文礼.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的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0(3):70-72

[16]赵文华,李虹霞.试论我国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税的初步设想[J].辽宁林业科技2000(1):31-33

[17]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5):261-264

[18]欧名豪,董元华.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法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4):109-112

[19]叶文虎,魏斌.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4):298-301

[20]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8-41

[21]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1):47-50

[22]常杪,邬亮.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05(12):66-68

[23]秦鹏.论我国区际生态补偿制度之构建[J].生态经济,2005(12):51-53

[24]潘玉君,张谦舵.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J].经济地理,2003(7):520-523

[25]金高洁,方凤满,高超.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探讨[J].生态保护2008(1B):46-48

[26]钟大能.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补偿核算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2):82-86,104

[27]赵景柱,罗祺姗,严岩等.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6(8):53-54

[28]王金南.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10A):24-28

[29]王德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保护,2006(10A):12-17

[30]任勇,俞海,冯东方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框架[J].环境保护,2006(10A):18-23,28

[31]冯东方,任勇,俞海等.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政策评述[J].环境保护,2006(10A):38-43

[32]谭晓梅.论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J].生态经济,2008(5):68-71

[33]王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87-91

[34]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等.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139-144

[35]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156-158,163

[36]秦艳红、康慕谊.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07(7):557-567

[37]张鸿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05(2):41-45

[38]麻朝晖.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思考[J].求索,2003(1)

[39]王丰年.论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31-35

[40]王德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保护,2006(10A):12-17

[41]金蓉,石培基,王雪平.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效益评估研究[J].人民黄河,2005(7):4-6

[42]韩东娥.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回顾与展望[J].山西农经,2008(4):28-34

[43]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国外相关理论、方法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7(12):65-67

[44]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38-41

[45]曹树青.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法律研究[J].河北法学,2004(8):33-35

[46]李克国.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9-22

[47]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2):1-8

[48]孙钰.探索建立中国式生态补偿机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6(10A):4-8

[49]金正庆,孙泽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54-58,64

[50]曹光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有益探索[J].环境保护,2006(6A):53-55

[51]周晓唯.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J].思想战线,2007(5):67-72

[52]邢丽.关于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1):20-22

[53]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J].法学,2004(3):40-43

[54]罗增斌.应尽快建立生态林业投入补偿机制[J].中国林业,1994(2):28-40

[55]许坚.论宏观生态经济的补偿原理[J].科学.经济.社会,1994(1):33-35

[56]杨湘洪.试论生态林业的经济补偿机制[J].林业经济,1991(4):35-38

[57]彭志华.新形势下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基本构想[J].地方财政研究,2008(5)

[58]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90-93

[59]古小东.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7):18-21

[60]谷文艳.美国金融危机下的产业政策调整[J].国际资料信息,2009(11)

[61]李华友,杨姝影,李黎.绿色信贷加快德国转入绿色发展轨道[J].环境保护,2010(7):67-69

[62]邱邝都,夏维.波兰环保金融体系简况[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7(8):44-45

[63]萧端,刘新荣.市政债券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J].城市问题,2010(5):71-74

[64]张志华等.美国市政债券新动向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8(62):8-18

[70]才凤玲.发达国家市政债券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财政,2009(3):74-75

[71]付传明.论日本地方公债制度及其借鉴[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0);53-55,64